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恶臭假单胞菌(菌株S-1)强化微生物电解池的丙硫醇降解性能.结果显示,菌株S-1可促进阳极微生物的生长和加速电子的传递,阳极微生物膜厚度从36μm增加至70μm,氧化和还原峰值电流分别从0.10和0.12 mA增加到0.14和0.21 mA.菌株S-1强化了微生物电解池的降解性能,丙硫醇脱硫率和矿化率分别从25.1%和34.3%增加至81.7%和53.4%.由于丙硫醇中间产物无法全部鉴别和准确定量,采用矿化库伦效率来表征菌株S-1对电子利用率的提升,发现其值从37.1%增大至67.9%.菌株S-1提高了微生物电解池对丙硫醇的降解速率.采用Haldane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最大比降解速率(umax)从3.0 mg·L-1·h-1·cm-2提高至3.4 mg·-1.h-1·cm-2.同时,菌株S-1丰富了阳极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seudomonas,Caldilinea、Thiobacillus、Methyloph...  相似文献   

2.
六价铬(Cr(Ⅵ))和阿特拉津复合污染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给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为了实现对Cr(Ⅵ)和阿特拉津复合污染的协同修复,本研究在复合污染场地筛选出一株同时具有阿特拉津降解能力和Cr(Ⅵ)还原能力的类节杆菌Paenarthrobacter sp. AT.在单一污染条件下,菌株AT可以在24 h内将初始浓度为400 mg·L-1的阿特拉津完全降解,将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Cr(VI)完全还原;同时,菌株还具有很强的阿特拉津和Cr(Ⅵ)耐受性.菌株AT被鉴定含有trz N、atz B和atz C阿特拉津降解功能基因,将阿特拉津降解为无毒终产物氰尿酸,同时生成乙胺和异丙胺两种代谢副产物,其中,乙胺在溶液中持续积累,而异丙胺则短暂积累再被降解.在复合污染条件下,菌株AT对初始浓度为200 mg·L-1阿特拉津的降解率为100%,对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Cr(Ⅵ)的还原率为44%.本研究证实了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氮源实现对重金属的转化,为开发绿色低碳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  相似文献   

3.
1株BTEX降解新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取自炼油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经过苯系物定向驯化后,选育到1株能同时高效降解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BTEX)的菌株byf-4,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系统学分析和Biolog鉴定,可确定该菌株为染料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osmeticum,其为新发现的1株具有降解BTEX性能的菌株.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其对4种苯系物的降解优先顺序为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菌株降解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比耗氧速率分别为165.3、170.5、49.3和57.4 mg.(min.mg)-1;菌株降解BTEX的过程遵循Haldane动力学模型,对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0.518、0.491、0.443和0.422 h-1,菌株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352、0.278、0.172和0.136 h-1.  相似文献   

4.
常规地下水修复技术如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难以同时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本文提出多针-板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同时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方法 .以Cr(VI)和阿特拉津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浓度、放电电压、溶液初始pH值和地下水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对Cr(VI)和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究放电过程生成的活性物质对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降解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相对单一污染物,复合污染物中Cr(VI)或阿特拉津的存在能够消耗放电过程产生的·H和·OH,阻碍其复合,Cr(VI)和阿特拉津在降解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电压为13 kV时,单独处理10 mg·L-1的Cr(VI)和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分别为34.0%和51.5%,而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均为10 mg·L-1时,降解效率分别提高到45.0%和64.1%.放电电压增加,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提高,但其能量效率呈下降趋势.增加溶液初始pH值,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减小,而Cr(VI)的降解效率呈现先...  相似文献   

5.
在产石化企业污染场地风险防控日益受到关注,高性能生物降解菌剂是在产企业成功原位生物修复的关键.本研究从苯系物降解菌群中筛选并分离出高效苯降解菌株,经细菌形态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改变单一因素研究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并通过LC-Q-TOF-MS/MS检测中间代谢产物,进而推测菌株的苯降解途径.结果表明,高效苯降解菌株经鉴定命名为Corynebacterium sp.AL-5.菌株AL-5在28℃、pH=8.0、添加100 mg·L-1酵母粉的培养条件下,10 h内可完全降解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苯,并阐明了菌株AL-5通过苯酚和邻苯二酚途径降解苯.此外,菌株AL-5可在混合BTEX体系中同时降解苯和甲苯,半衰期分别为3.3 h和12.9 h,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本研究可为在产石化企业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潘多拉菌LX-1菌株对二氯甲烷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二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好氧降解菌LX-1(Pandoraea pnomenusa LX-1).单因素试验表明,适宜菌株LX-1生长的pH和环境温度分别为7.0和35℃,培养基里添加1%的NaCl有助于LX-1的生长及对DCM的降解,二氯甲烷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1500mg·L-1.菌株LX-1降解1mg二氯甲烷能产生0.8083mg Cl-和0.3838mg CO2,脱氯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了96.8%和74.15%.培养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降解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菌株在代谢二氯甲烷的过程中产生了水溶性小分子酸类(如甲酸)等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物,它们最终将被矿化为CO2、H2O和细胞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以污水厂填埋污泥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了污泥生物炭(SBC),发现SBC能够高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促进罗丹明B(RhB)降解,且900℃下制备的SBC降解RhB的速率常数(0.071 min-1)分别为300和600℃下制备的SBC的7.1和4.7倍.SBC/PMS体系中RhB的降解速率随着PMS剂量(0.2~0.8 mmol·L-1)的增加逐渐增加,达到0.8 mmol·L-1后,继续增加投加剂量(1.6~3.2 mmol·L-1)降解速率变化不明显;随着工作pH的提高(1~13),SBC/PMS体系中RhB的降解速率逐渐降低.光谱学分析显示,热解温度的升高会使官能团减少,提高SBC本身与PMS和RhB的电子传递速率,促进RhB高效降解.淬灭实验结果显示,SBC/PMS/RhB体系中产生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1O2,其浓度约为1.5×10-10mol·L-1.本研究有望揭示SBC活化PMS处理难降解有...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废水中双酚A(BPA)的处理技术和保护水环境安全,采用“电沉积-热分解”法制备负载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多孔Ti/SnO2-Sb-Ni电极,研究了电极对BPA的去除能力、动力学特征和矿化效率,初步分析了BPA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当浸渍液中n(Sn)∶n(Sb)∶n(Ni)为100∶10∶1、ρ(MWCNTs)为0.8g·L-1时,制备的电极对BPA的去除效果最好;负载MWCNTs使得电极表面的晶体尺寸更小,可增大电极的比表面积,为电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效率.当c(Na2SO4)为10mmol·L-1、反应液初始pH为5和电流密度为50 mA·cm-2时,对50 mg·L-1的BPA降解60 min时去除效率达到99.76%;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为0.096 min-1;电解120 min时,TOC去除率达到67.01%.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双金属硫化物CoMoS4(CMS),通过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目标污染物双酚F(BPF)来考察其催化性能,并剖析了其中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MS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25℃时,50 mg·L-1的CMS和0.5 mmol·L-1的PMS体系在30 min内可以完全降解10 mg·L-1的BPF;CMS抗干扰能力强,在降解过程中受水体中无机阴离子(Cl-、NO3-、HCO3-)和腐殖酸(HA)的影响小;CMS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循环使用3次后BPF降解率仍可达60.2%.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证明,硫酸根自由基SO4·-是CMS/PMS体系降解BPF的主要活性氧物种(ROS);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仪鉴定BPF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提出了两条主要的降解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两株好氧反硝化菌NF21和FX32,由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NF2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FX32为氏菌属(Bosea).以复合菌NF21+FX32为对象,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状况和脱氮特性,研究了缓释固体碳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酯(PCL)和聚乳酸(PLA)对复合菌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S具有良好的释碳能力,60 h内的COD平均释放速率可达0.98 mg·L-1·h-1;复合菌NF21+FX32均可用缓释固体碳源PBS、PCL和PLA降解废水中的NO3--N,其中以PBS为缓释固体碳源时对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大于85%;NF21+FX32混合培养对废水中NO3--N去除具有协同作用,脱氮效果好于单菌株;以PBS为缓释固体碳源时,复合菌NF21+FX32更适宜于低浓度NO3--N废水脱氮...  相似文献   

11.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及大气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4±21.9)、(91.2±64.0)、(25.9±16.9)、(52.9±34.9)和(26.7±19.3) ng·L-1.BTEX浓度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底层海水浓度略高于表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4±46.6)×10-12、(255±284)×10-12、(139±115)×10-12、(196±202)×10-12和(131±116)×10-12,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浓度较高.大气中乙苯和二甲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反应制备了分级微球结构的铁掺杂氯氧化铋(Fe-BiOCl),并用于光芬顿降解阿特拉津(Atrazine,ATZ).结合多因素实验,系统地分析了以Fe-BiOCl为催化剂构建的光芬顿体系氧化降解阿特拉津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0.2 g·L-1、污染物浓度为20 mg·L-1、H2O2浓度为6.4 mmol·L-1时,Fe-BiOCl-2催化剂在120 min内降解阿特拉津的效率约为99.98%,且在较宽pH范围(3.04~6.02)内保持优异的降解效率.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发现,在光芬顿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此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和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3.
填埋场已成为氯乙烯污染的重要来源,明晰覆盖层土壤中氯乙烯的降解特性及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氯乙烯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填埋场覆盖土系统开展了典型氯乙烯的好氧/厌氧共代谢降解研究.结果显示,好氧和厌氧条件下CH4均可发生降解,二氯乙烯(DCE)只能在好氧条件下被降解,净降解速率为50μg·h-1·L-1;三氯乙烯(TCE)可同时发生好氧共代谢和厌氧共代谢转化,净降解速率分别为38和5μg·h-1·L-1;四氯乙烯(PCE)只能发生厌氧共代谢,降解速率为0.77μg·h-1·L-1,发现好氧共代谢速率远高于厌氧共代谢速率.构建了覆盖层中氯乙烯的分布模型并评估了CH4及氯乙烯好氧/厌氧共代谢贡献度,CH4好氧和厌氧降解贡献度分别为59%~70%和30%~41%,TCE好氧和厌氧共代谢降解贡献度分别为73%和27%.对氯乙烯厌氧/好氧共代谢降解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潜在功能菌属进行了分析,发现好氧...  相似文献   

14.
6种挥发性有机物在甲苯驯化微生物中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振荡摇瓶法测定了6种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苯和氯苯在甲苯驯化微生物中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液相浓度范围内(甲苯<174mg/L,邻二甲苯<149mg/L,间二甲苯<129mg/L,对二甲苯<133mg/L,苯<234mg/L,氯苯<146mg/L),3种二甲苯、苯和氯苯的降解速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符合一级反应,这5种VOCs未对微生物产生明显的抑制或毒害作用;甲苯的液相浓度大于85mg/L时,其降解速率不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改变,其降解规律符合Monod方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印染工业园生化尾水中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氮难题,采用O3-SBBR(臭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联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开展了影响因素实验、降解动力学和淬灭实验,测定了自由基种类、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和脱氮功能基因.结果表明,适宜的臭氧氧化条件:pH为8.0~8.5、ρ(O3)为35.0 mg·L-1左右、 O3投加量(以O3/H2O计,下同)约为100.0 mg·L-1和反应时间为90.0~120.0 min.臭氧氧化生化尾水的有机氮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最大速率常数k值为0.010 35 min-1[实验条件:pH为8.0、 O3投加量为150.0 mg·L-1和ρ(O3)为35.0 mg·L-1].臭氧氧化显著提高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脱氮性能,脱氮效率从19.8%(SBBR)提高到32.9%(O3  相似文献   

16.
光助芬顿反应催化降解气体中甲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苯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代表,利用连续进气动态实验装置,研究光助芬顿反应降解气体中甲苯的作用.考察了芬顿试剂溶液初始p H、H2O2浓度、Fe2+浓度以及甲苯初始浓度对降解甲苯的影响,并利用在线质谱和色谱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加快了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显著提高了气体中甲苯的去除率;p H=3.0、H2O2浓度为20 mmol·L-1、Fe2+浓度为0.3 mmol·L-1的条件下,甲苯去除率最高;当甲苯初始浓度为260 mg·m-3时,去除率能够达到98%;光助芬顿反应催化降解气体中甲苯实验未检测到CO2之外的中间产物,CO2产率分析表明去除的甲苯全部转化为CO2.  相似文献   

17.
如今,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形成的发酵液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氨氮(NH4+-N)积累,这对于碳延长微生物厌氧生产高附加值产物的工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浓度的NH4+-N对Megasphaera hexanoica(己酸巨球菌)厌氧发酵过程中代谢活性和己酸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g·L-1)的NH4+-N诱导了菌株的最大己酸产量从41 mmol·L-1增加至55 mmol·L-1,生物量也从800.15 mg·L-1提升至992.74 mg·L-1.不仅如此,低浓度的NH4+-N促进了胞外聚合物的分泌,其中与电子转移相关的蛋白分泌量从81 mg·L-1增加至117 mg·L-1,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也从0.19 ...  相似文献   

18.
高级氧化技术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采用CaO2/UV体系降解吲哚美辛(IDM),深入探究该体系对IDM的降解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aO2/UV体系能够有效处理IDM污染水体.数据显示在1.0 g·L-1的CaO2浓度下IDM反应速率最快,且其反应受到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采取淬灭法以量化该体系中不同的活性物质对反应的贡献率,结果发现1O2的贡献率达90.53%,是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采取探针法对反应体系内的活性物质进行定量测试,实验结果可知体系内的·OH、O2以及1O2的稳态浓度分别为1.3×10-13、1.2×10-6和4.3×10-10 mol·L-1.对该体系降解IDM的产物进行分析,证实该体系通过1O2和·O...  相似文献   

19.
在焦化废水中投加Br-模拟含Br-难降解废水,研究UV/H2O2和UV/PDS两种高级氧化工艺在实现TOC优化去除条件下可吸附有机卤素(Ad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的生成特性.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实现废水中TOC高效去除,但Br-浓度从50 mg·L-1增至150mg·L-1时,UV/H2O2和UV/PDS出水AOX浓度分别从0.56 mg·L-1和0.65 mg·L-1升高至1.44 mg·L-1和1.63 mg·L-1,远高于进水AOX浓度(0.08mg·L-1);对活性卤代成分(RHS)稳态浓度的模拟结果表明UV/PDS中RHS浓度总体高于UV/H2O2,是造成二者出水AOX浓度区别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20.
过氧乙酸[PAA,CH3C(O)OOH]作为一种新兴的氧化剂,在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蚀刻方法制备出纳米核壳Co@NC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活化PAA降解污水中磺胺甲■唑(SMX).结果表明,当控制催化剂投加量为0.02 g·L-1、PAA浓度为0.12mmol·L-1和SMX浓度为10μmol·L-1时,反应5 min时SMX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8%,且降解SMX的速率常数为0.80 min-1.SMX降解效率随催化剂添加量和PAA浓度提高而显著增加.结果发现核壳Co@NC/PAA体系在近中性条件下(pH为6.0~8.0)可获得最佳的SMX降解效果,酸性或碱性条件均不利于SMX去除.HCO-3和腐殖酸对该催化体系存在显著抑制,而Cl-抑制作用较弱.此外,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发现,乙酰氧自由基(CH3CO2·)和乙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