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度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农业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布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应用指数和法对潮土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指数和法探讨了北京市大兴县1982年-2000年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a来,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90年代,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秸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土壤的综合肥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选取了基本代表土地生态系统质量优劣的土地侵蚀、土地污染、土壤肥力、土地干化-沙化、土地污染盐碱化等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并以石家庄市为例对评价方法及过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应用指数和法对潮土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指数和法探讨了北京市大兴县 1982年~ 2 0 0 0年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近 2 0a来 ,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 90年代 ,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秸秆还田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 ,土壤的综合肥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是实现森林健康的基础。研究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质量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过伐林区金仓林场中的落叶松Lartx gmelinii人工纯林、云杉Picea asperatax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混交林、紫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天然混交林、五角槭Acer monox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五角槭×白桦×紫椴天然混交林、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和五角械×紫椴×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其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①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pH值增大,而土壤含水量、物理性粘粒含量和养分质量分数减少,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②土壤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含水量、全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密度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下0~60cm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质量表现为天然混交林高于落叶松人工纯林;采伐降低了土壤的肥力质量;在落叶松人工纯林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的肥力质量下降。通过对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肥力质量属于中等以上(优、良、中等)的林地所占研究样地的比例为66.7%,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建议在经营过伐林时,注意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控制采伐强度,同时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比较,以改善林分整体的肥力状况。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直接依据,也为东北地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红霞  何江华 《生态环境》2004,13(3):461-462
土壤肥力评价是耕地分等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肥力评价的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主导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分层次控制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是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但必须依据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叶细养  汤建东 《生态环境》2003,12(2):248-249
根据农业部的布置,广东省选择佛山市高明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试点工作。查清了高明区耕地等级及其分布、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及水源受污染的背景,建立了高明区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明区土壤合理利用和改良、作物布局调整、肥料合理生产和正确施用、土地有偿使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等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后全省各地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火焰山地区土壤环境现状,并了解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4种典型土壤酶活性,结合传统分离培养计数所得微生物数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相关性研究,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结合冗余分析(Redundance Analysis,RDA)解析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火焰山地区土壤肥力状况较差,主要特点为含水率低、养分贫瘠和盐碱化严重,其中盐分含量是限制土壤肥力水平的关键因素,脱氢酶活性可作为快速评价火焰山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多酚氧化酶活性最能代表火焰山土壤系统内的肥力变异状况;(2)火焰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处于较低水平,细菌为绝对优势菌群(占98.13%),土壤水分是决定微生物数量的关键因子,但盐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不明显;(3)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分布的相关性密切,全氮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各环境因子对不同细菌群落的影响迥异,其共同作用决定了火焰山地区细菌群落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9.
邓南荣  吴志峰  刘平  张坚  马燕 《生态环境》2000,9(4):287-289
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在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土壤肥力各单项指标进行诊断分析,然后采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对各地块进行土壤综合肥力评价。结果表明长虹苗圃土壤pH值偏低,有机质以及其它主要养分含量缺乏,各地块综合肥力系数大都属于贫瘠水平,其中南区、北区综合肥力明显低于东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了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列出了以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土壤酶为指标的土壤肥力水平排列顺序.文章认为,以土壤酶活性作为桉树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时,还需对它们的适宜范围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肥力红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氮素形态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水平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量增大.复合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CE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缓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复合度与上述肥力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可以用复合量来评价肥力状况.红壤酸解性氮占全氮77%-86%;在酸解性氮中,各组分氮所占比例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鉴别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占酸解性氮的比率为高肥力红壤大于低肥力红壤,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里显著正相关,也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韩江流域典型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韩江流域典型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土壤肥力关联度排序为天然常绿阔叶林(0.920 16)>针阔混交林(0.892 87)>灌木林(0.813 07)>桉树人工林(0.788 58)>竹林(0.759 85)>马尾松林(0.742 96),天然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比较肥沃,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相对较差.说明土壤肥力不仅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而且与林地凋落物的蓄积和分解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对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的历程、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和GIS技术等现代研究手段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GIS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传统耕地调查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评价结果准确可靠,而且可以做到适时更新、快速统计、制图,是今后耕地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京郊菜田的分布和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特点选择了监测点,按照各个指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据此建立了无公害菜田土壤环境评价系统。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在目前基于J2EE架构开发Web应用的基础上,采用J2EE中的JSP,Servlet,JavaBean以及JDBC技术来构建该平台的基础组件框架,结合MVC结构的方式来构建Web应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根据过去3年的监测结果对于系统进行了初步应用,对各个监测点的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表明该评价系统对菜田环境质量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To find a principal component (PC) that quantifies the degree of soil degradation, we analyzed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over a land degradation gradient related to aboveground vegetation in the Sakacra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tation (SERS), Thailand. The aboveground vegetative types representing the degradation gradient were bare ground (BG, highly degraded), dry dipterocarp forest (DDF, moderately disturbed) and dry evergreen forest (DEF,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Soils under these vegetative types were sampled in February (dry season). March just after temporal precipitation) and June (rainy season) 2001. Through the period of this research, the degradation was consistently explained by sandy texture, high bulk density, lower pH, high exchangeable acidity, poor mineral and organic nutrients and drynes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significant principal components (PCs) that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vegetative types and between the timing of soil sampling. The PC loa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first PC was the component that indicates total fertility of soil in the site, while the fifth PC indicates the dry to wet seasonal transition. The first PC was named the total fertility component (TFC). Th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TFC score and recently proposed indexes, the soil fertility index (SFI) or the soil evaluation factor (SEF), wa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1), indicating that the SFI and the SEF are applicable to measuring total fertility of soils in the 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