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存在水土流失、生态演变、环境容量变化及环境脆弱性变化4类潜在风险.结合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在土地整理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水、土、生物3个要素与14个指标.结合土地整理实践与生态学知识,拟定指标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建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ER).计算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ER总分减少28.94,生态风险级别由Ⅲ级降为IV级,项目区生态风险显著减小;2)就单要素来看,水的ER总分由21.53降为6.16,降幅达15.37,对整个项目区生态风险减小的贡献率达53%;而土和生物要素两者的贡献率仅共占47%;土和生物要素的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也较整理前有了降低,降幅分别为12.79和0.78,没有水要素明显.研究表明,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能有效识别土地整理前后生态风险的变化,可为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泰安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壤质量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用地整理过程中,由于移动了耕层土壤,所以土壤剖面变异和表层土壤养分不均匀的现象普遍存在,重构土壤的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成为决定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以泰安市丘陵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后1 a、2 a和4 a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特性.采样点利用GPS定位,在每个土地整理项目区以及相应对照样点地块采样,并对所采120份土样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根据所测数据,对各土壤养分进行时空变异分析,其中空间变异主要通过变异系数说明,时间变异分析则引入了养分指数的概念.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具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其中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的变异系数随着整理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有机质、速效K和碱解N在土壤中的质量比则随整理时间的增长与相应对照值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强化中国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谋求中国土地开发利用的久远发展,本文就土地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有效推动乡村土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目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存在的稳定性不高、拓展性不强等问题,通过DPSIR框架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南省7个具有代表性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以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级市作为样本,利用逼近的对抗哈斯图(SAHDT,Squeeze Adversarial Hasse Diagram Technology)评价方法对其2017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SAHDT依据偏序集理论对评价方案的正负理想点距离值进行比较,并通过哈斯图将该偏序关系图形化,进而展现评价对象的优劣排序和层级关系.评价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类型分布和环境污染治理等因素使湖南省各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有较大差异.其中长沙市、株洲市和衡阳市的土地状态较为良好,娄底市、岳阳市、郴州市和怀化市的土地安全形势相对严峻.结合评价结果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不相容的问题,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对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的经济-环境-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物元模型,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农民人均纯收入、耕地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土地垦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出现不同等级的上升趋势,以上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有重要贡献.但单位耕地化肥负荷、森林覆盖率、灾害指数、盐渍化程度、人口密度等指标的安全等级下降,而且盐渍化治理率和人口密度的安全状态均在较不安全等级以下,成为该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制约因素.2)1995-2010年,渭库绿洲土地生态水平等级经历了安全—较安全—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不完全符合安全与较安全的标准,水平等级不稳定.为了促进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土壤盐渍化程度,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综合指数法对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二者经历了由不耦合到基本耦合的大幅波动阶段,耦合类型以高度耦合为主;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耦合协调类型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耦合协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土地生态安全急剧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阶段、土地生态安全进一步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赶超阶段、土地生态安全趋向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增长阶段。土地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二者耦合作用与耦合协调度不具备同步性,其耦合协调发展需要找到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近20年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现象,因此为保障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选用压力-状态-响应-自然-社会-经济(PSR-NSE)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建立了博州土地生态安全突变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博州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自1994年的0.83(Ⅴ)持续改善至2012年的0.98(Ⅱ);2)博州是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仅通过人为调节并不能保证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应着手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区域生态保障措施的实施;3)基于突变级数法构建突变模型,分析了系统潜在的突变特性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表明博州近20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状态仍待改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了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4种情景模式,对深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2006—2015年深圳市土地生态安全得分在0.308 7~0.571 4波动,警情等级主要是中警和重警;在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4种情景下,2016—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值在0.186 6~0.538 9波动,均处于有警状态,且以重警为主。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情景对深圳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显著。土地生态安全调控模式为资源利用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可通过调整、改进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和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及标准;阐述了吉林省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的现状;总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给出适合吉林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模式和计算方法;提出松花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湛江市为例,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湛江市在1996-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而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明显变化,但不规律,表现出时增时降的波动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泥处理与处置是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方法,有效的污泥处置方法必须兼顾到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国内外污泥处置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污泥填埋技术的应用将明显下降,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发展趋势.污泥的土地利用技术、污泥焚烧与低温热解等热能利用技术将优先发展,污泥土地利用无疑是污泥资源化处置最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某水电站联合调度中心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水电站联合调度中心建设用地滑坡形成的原因,对建设用地场区可能出现的3种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总体来说,该场址区不存在严重的地质缺陷和工程难以有效控制的地质灾害,整个建设用地的使用是适宜的。但是,需要对其后侧斜坡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4.
美军信息化单兵防护装备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单兵防护装备集战场防护、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以士兵作战需求为核心,采用新材料及新技术,通过一体化、系统化集成设计,有效利用士兵身体作为携行平台,实现了单兵综合作战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东岸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对莱州湾东岸地下水NO3-质量浓度进行分析,采用Kriging方法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分析研究区不同区域NO-3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Surfer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NO-3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东岸地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18.51mg/L,变异系数为0.80,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2)研究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41.5%,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地下水中硝酸盐质量浓度平均值(136.09 mg/L)最高,其次是城镇用地(89.15 mg/L),水产养殖区(30.32 mg/L)最低,其中耕地超标率为81.25%,城镇用地超标率为76.92%,水产养殖区均未超标。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和城镇生活中的生活生产废水大量排放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而水产养殖区由于受人类生活、生产与耕作影响较少,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Zn、Cu、Cd、As土壤有效态质量比与土壤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农作物中Cu、As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u、As质量比无显著相关,Zn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Z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d、Pb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d、Pb呈显著正相关(p<0.05)。89%的农作物As超标,油菜籽(Brassica napusL.)As质量比最高,均值达(23.04±14.33)mg/kg(鲜重,下同)。Pb超标率达72%,油菜籽Pb质量比最高,平均为(5.55±2.53)mg/kg。Zn、Cd超标率均为11.11%,超标最严重的油菜籽Zn质量比为(46.65±13.61)mg/kg,Cd质量比为(0.24±0.10)mg/kg。Cu超标率为5.55%,油菜籽Cu质量比最高,达(16.02±2.75)mg/kg。油菜籽对As、Pb、Zn、Cu、Cd的转移系数(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质量比(鲜重)与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比值)远高于其他作物。农作物对Pb、Zn、Cd、As的转移顺序依次为果实类、叶菜类、根茎类,对Cu的转移顺序为果实类、根茎类、叶菜类。农作物以As、Pb污染为主,总体属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得出:油菜籽、青蒜(Allium ampeloprasumL.)和生菜(Lactuca sativaL.var.ramosaHort.)重金属污染严重,不适合在该地区继续种植和食用。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Shannon等人提出的Shannon熵理论,研究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全国水平低,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单调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 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高低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整体上看,武夷山市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聊城市耕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状况与分布特征,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了136个耕地土壤样品,利用ASE萃取技术,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样品中α-BHC、βBHC、γ-BHC、δ-BHC、p,p′-DDE、p,p′-DDT、p,p′-DDD和o,p′-DDT等8种OCPs的残留状况。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了聊城市8个县市之间OCPs的污染差异。结果表明,该地区各OCPs均有不同的检出率和残留量,其中以β-BHC和p,p’-DDE为首要污染物。东昌府区的β-BHC和临清市的γ-BHC及DDTs残留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市,其他各县市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