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管理和人因的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预防至关重要。在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制定了管理和人因的安全干预措施,进而对管理和人因的安全干预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假设;基于理论假设,考虑项目级和班组级安全氛围、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从人因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展开相关的干预试验,建立了管理安全干预和人因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的机理模型,并采用SPSS和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管理安全干预和人因安全干预对项目级安全氛围的提升产生0.171和0.160的正向影响,但管理安全干预比人因安全干预的干预效果好;②管理安全干预实施后,项目级安全氛围的提升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减少较为显著;③人因安全干预实施后,班组级安全氛围的提升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减少较为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组合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4.
借鉴事故系统四要素理论,基于文献综述从人、物、管、环四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集成决策实验室评价法(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的优点,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及其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领导对安全的重视是影响因素体系中的深层次因素,社会规范是根层次影响因素。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不安全行为理论体系的完善,使企业专注于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进而提高安全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分析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利用Meta分析法,整合国内外42项实证研究的13 530个调查样本,基于员工从众行为、社会认知、组织支持理论等剖析安全氛围整体及其管理层承诺、安全沟通、安全环境、安全监督4个维度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企业规模和安全氛围维度个数对安全氛围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安全氛围整体及其各维度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安全氛围整体、管理层承诺和安全沟通维度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而安全环境和安全监督维度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和安全氛围维度个数对安全氛围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中小型企业的安全氛围比大型企业的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更显著,安全氛围维度个数与各维度效应值的大小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建筑业伤亡率高的最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和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安全氛围的定义、测量、维度等,探索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与工人安全行为关系的结构模型,并针对我国建筑工人中农民工占主要比例和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氛围差等状况,展望了今后适合我国国情的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8.
建筑项目中的事故主要与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进行事前评价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首先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初步筛选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前因因素,结合专家意见构建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群决策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并建立可拓物元评价模型;最后对某施工项目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进行评价与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中安全意识所占权重较高,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因素;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目建筑工人总体安全行为等级处于“Ⅲ级”为一般安全,说明该项目施工作业人员整体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建筑工人个体安全行为的维度指标评价结果为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可为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设计测量量表,且有效回收263份问卷,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中介变量的管理者行为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管理者行为会明显影响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且专业技能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中介变量,其中管理行为对专业技能有显著影响,专业技能对建筑工人的服从性行为和参与性行为有显著影响,设计行为对专业技能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管理者应定量化安全承诺指标、完善平安卡制度、建筑业农民工“工人化”等管理措施.该研究成果弥补了现有研究仅考虑安全知识和安全动机两个中介变量的不足,有助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建筑安全管理实践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周军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11(3):55-56
企业工伤事故的主要根源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无法完全消灭的,但可以减少。要想不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是要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境相关的网络搜索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公众环境关心程度进行评价.构建的环境关心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污染关心、环境知识关心、环境法规关心和环境行为关心4分类指数和42具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指数主要受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境行为关心类指标影响;2011年以来,中国公众环境关心指数取值集中在100~200之间,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各种安全管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文献与专家调查法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行为进行界定,获取5个维度共13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行为因素,并通过德尔菲法分析安全管理行为因素间的两两关系,采用决策实验室分析(DEMATEL)方法确定各安全管理行为因素之间的影响度(f)和被影响度(e),得到中心度(f+e)和原因度(f-e),从而探析不同安全管理行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特点。结果表明:过程监管和安全投入维度对于建筑施工整个安全管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过程监管维度受其他维度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较大,而安全投入维度是其他维度安全管理行为的基础和保障。根据安全管理行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特点,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和实施各种安全管理行为,以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均对土地资源有大量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优先发展区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管控土地利用并引导其变化发展,需要建设具备不可替代特征的省域生态廊道.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是识别生态廊道最常用、有效的模型,但在应用于省域尺度时,MCR模型识别的潜在廊道路由存在冗余的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网络科学中的边介数指数(edge-betweenness)对MCR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潜在廊道路由的边介数指数值,选取出其中最为重要和简明的结构来连通生态源地,即提取潜在路由中的骨干路由(backbone route)和关键战略点(key strategic point)作为不可替代的结构来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将优化后的MCR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构建了全长5 493 km的省域生态廊道,其中包含生态源地20处,关键战略点11个,骨干生态廊道29条.骨干路由与关键战略点构成的不可替代省域生态廊道(irreplaceable provincial corridor)能够实现"廊道数量和占地面积最少、连通性基本不变"的目标.研究显示,边介数能够对潜在路由进行优化筛选,识别出维护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结构;不可替代生态廊道能够指导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空间的发展利用,并为更高水平的生态安全环境提供了演进的基础;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提供了建设生态廊道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和机理。方法建立该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平均法推导出系统的自由振动运动方程和在简谐激励下的受迫振动幅频响应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影响隔振系统位移传递率的因素。随后设计一种结构紧凑的金属橡胶隔振器,通过静压试验得到加载卸载迟滞回线,利用拟合方法建立金属橡胶的指数型刚度模型。该模型在相同拟合效果下参数较少,将指数型非线性刚度模型代入到振动方程中进行求解,得到理论幅频响应曲线。同时,进行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正弦扫频试验,得到不同振动幅值下的实测传递率幅频响应,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拟合参数与系统的振动特性相关,拟合参数k_(1)越大,系统共振频率越低,拟合参数k_(2)越大,系统共振频率越高。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共振频率的误差最大为2.1%,放大倍数最大误差为17.1%。该理论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隔振系统的共振频率、共振放大倍数以及非线性振动的跳跃现象。结论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通过金属橡胶隔振器的静压试验数据预估出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对于金属橡胶隔振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周期性和长程相关性是河川径流序列演变和波动的重要特性.论文以泾河流域杨家坪、雨落坪和张家山三个水文站1956—2001 年天然径流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谱周期和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对天然径流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张家山、杨家坪和雨落坪站的天然径流序列均为“白噪声”过程,且具有0.05 置信水平下显著的2.2 a 周期,径流量与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② 三个水文站的天然径流具有相同的标度不变区间(τ介于6~30 个月),标度指数α分别为0.549 3(张家山)、0.555 2(雨落坪)、0.554 9(杨家坪),均大于0.5,表明三个水文站的天然径流具有长程相关性(持久性),可能影响着径流2.2 a显著周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基于GPS浮动车法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城市干道东风路1902~1903路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交通流理论建立了速度-流量模型,采用GPS浮动车速度数据和视频检测流量数据计算了模型的关键参数——阻塞密度,实现了从速度到流量的推算,并采用COPERT Ⅳ模型计算了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综合排放因子,通过源强法计算该路段00:01─24:00的小时排放量. 对CO,NOx,VOC和PM综合排放因子的速度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平均速度达50 km/h后,随速度的增加综合排放因子下降明显变缓;对小时排放量的分析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主要集中在车流量的高峰时段,且与车流密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