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有机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干扰过程造成有机污染物自土壤表面迁移至地下含水层的结果。为了解有机污染物如何自土表经过不饱和层(包气带)进入含水层,需要对不饱和层中所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进行较准确的定量描述。本文就不饱和层和含水层中水分和有机污染物迁移建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综述,并列举了一些经典的和新颖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强  梁冰  刘晓丽 《生态环境》2002,11(1):90-93
从机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处理耦合数学模型的的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土壤污染发展的特点,对今后有机污染的研究方向作了一般性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  戴树桂  刘广良 《生态环境》2002,11(3):299-302
国内外学者已建立了多种模型来描述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环境行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在实际中成功地应用,或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必须掌握和了解污染物迁移模型的研究现状。文章评述了现有的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构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江河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实验室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第二松花江10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得到挥发、微生物降解、光解、沉积物吸附与解吸过程均遵守一级动力学.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并用箱式模型和所取得的参数预测了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述。较系统地论述了迁移模型的类型以及它们在该领域运用的局限和发展趋势。可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研究项目中相关课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特征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及重要生态经济区,选取鄱阳湖东南部地下水有机物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定性共鉴定出4类32种有机物;检出率超过50%的有机物共10种,其中80%的有机物检出率达到了100%;定量出的有机物中邻二甲苯质量浓度平均值最高,为2.33μg·L~(-1),滴滴涕的质量浓度平均值最低,为0.02μg·L~(-1),暗示研究区地下水已受到了有机物的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的有机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与非致癌风险;但有机物具有长期残留性及慢性毒性等特征,探究鄱阳湖区域地下水有机物的污染源及有机物的降解工作仍需进行。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大孔隙和优先水流的成因,类型及其对溶质和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介绍了优先水流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数据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考虑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体系中扩散、吸附解吸、分配以及土壤-水界面微生物降解条件下,建立了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非平衡动力学模型,并编制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利用该程序对落地原油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非平衡模式与平衡模式进行对比模拟分析,探讨了模型参数kd、λ、λ^*的变化对有机污染物迁移的影响,为定量研究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分配与归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预测、预报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根据与途径.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9.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污染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以非吸附的方式所吸收,所以多种污染物被同叶吸收时不存在竞争作用,而且吸收量受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分子极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主要与其水溶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讨论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化学作用过程以及生物学过程等的交互作用方式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2.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是该区域污染物的主要输入过程,而降解损失则是主要的输出途径。就最终归趋而言,土壤是POPs在纳木错流域的重要储库,其存储了大于50%的POPs。此外,湖水和沉积物分别对α-HCH和PAHs具有较强的存储能力。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大气中POPs的浓度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POPs在环境中分布的关键参数。本研究明确了纳木错流域不同POPs的迁移方向和归趋特征,这将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环境中,水溶性有机质(DOM)会对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产生影响.基于已有的成果,本文综合分析了DOM的有关因素对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DOM的亲疏水组分比例不同;随着腐解时间的增长,亲水组分减小,疏水组分增加.外源DOM的极性与亲疏水组分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分子量均会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DOM的临界值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负相关.当DOM浓度大于临界值时抑制吸附,反之促进吸附.DOM具有酸碱缓冲作用,影响土壤溶液的pH,进而影响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由于土壤内源DOM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增溶作用,会抑制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论文最后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污染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加,地下水水质逐渐下降,严重危及了饮用水安全。针对此情况,按照相关的要求,采集了245组水样。样品由有资质的测试单位测定。依据对地下水质调查的初步分析,华北平原地下水中已有机物检出。对所有水样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有32种。检出率大于4.5%的有氯仿、甲苯、四氯乙烯、苯并[a]芘、氯苯、苯和1,2-二氯苯,其中个别水样中的四氯化碳、苯并[a]芘和挥发性酚类三项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据地下水质量标准报批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超标率分别为1.22%、2.45%和1.90%。个别在深层地下水样品中也检出了微量有机污染物,这可能与取样井的混合开采、止水不佳有关。从区域上来看,在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城镇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检出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渗透性好的山前地带,污染物较易进入到地下水中。通过分析发现,地下水有机物的高检出率与地下水硬度的升高有一定相关性。由于地下水有机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一般较大,建议对已发现的异常点进行重复取样测试,积累水质数据,以利于将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土壤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四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热脱附动力学特征,以及容量因子(k')同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理化参数的数学关联.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慢脱附过程符合双常数方程;并且随温度的升高,lg k'和拖尾因子(Tf)均呈直线降低.lg k'与lg Kow,lg Koa和lg Koc以及沸点(TB)均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其中,lg k'与lg Koa和TB的相关系数值很高,分别为0.978和0.966,说明二者可以很精确的预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热脱附速率.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鼠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对长治市5个样点的地下水有机浓集物进行了遗传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各水样中有机浓集物在3个染毒剂量50,200,800 m L·管-1条件下均可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鼠淋巴细胞DNA产生不同程度的遗传损伤,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DNA损伤程度明显增加,各实验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P<0.05或P<0.01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上述2种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可有效地检测地下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污染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以非吸附的方式所吸收,所以多种污染物被同时吸收时不存在竞争作用,而且吸收量受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分子极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主要与其水溶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炭(BC)具有吸附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性,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BC能够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在与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促进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这种促进作用与生物质炭提供的电子转移能力有关。因此,探究有机污染物、生物质炭和微生物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对了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规律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综述了BC增强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其介导电子传递的机制,并归纳了增强生物质炭介导电子传递能力的方法。另外,本研究还提出了微生物穿梭电子的作用范围与贡献大小、BC的电子交换能力测定标准方法、BC在土壤环境中长期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对BC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使用BC增强土壤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红文  张闻 《环境化学》2011,30(1):231-241
土壤/沉积物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主要的汇,由于土壤-沉积物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其中,会结合在不同的位点上,赋存状态发生分化,具有不同的物理流动性、生态风险和化学反应活性.对于土壤-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的研究是认识其赋存状态并预测其生态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于疏水性污染物吸附/解吸及赋存状态的国内外研...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相关,以污染物总量为指标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土壤管理的需求,亟需开展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生物有效性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综述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结构形态、吸附吸收和迁移转化,以及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我国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情况,以及物种选择3个方面对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基准的制定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根据国情制定适合本土特征的生态安全土壤质量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