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15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M.Wackemagel等提出并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状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一定区域人类社会消费需求所需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支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以云南省为例。对1988至200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云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88年的0.8568hm^2增长到2003年的1.5845hm^2,年均增幅达4.2%;在人均承载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态赤字持续扩大,从1988年的0.0465hm^2增加到2003年的0.6791hm^2,年增幅超过20%。  相似文献   

2.
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途径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上海潮滩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高程2m以上的滩涂面积为266km2,0m以上滩涂面积为896km2,-2m以上的滩涂面积为1513km2,-5m以上的滩涂面积达2699km2。这些淤积潮滩每年以20~350m的速度不断地向海淤涨。但以自然淤涨的速度与上海市建设需求的土地相比,仍然入不敷出。据统计,近50年来上海市圈围土地8.0×102km2,而城市建设占用农业耕地面积15×102km2。因此,必须通过人工促淤途径,加速中、低滩沼泽化和围涂造地的速度,扩大土地面积来满足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需。但是,滩涂的开发要适度,要遵循自然演变的基本规律,同时需要与河口的综合开发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景观生态格局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乌江沿岸页岩气开发区为例,基于2010、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页岩气开发规模等相关数据,应用移动窗口获取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构建生态网络,探究页岩气开发对区域景观格局的直接影响和生态格局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乌江沿岸页岩气开发区内林地、耕地分别减少了约52.78、43.78 km2,建设用地增加92.04 km2,草地和水域用地基本保持不变。页岩气矿区内景观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降低,降幅分别为9.38%~30.61%、14.36%~57.69%;斑块密度、分离度指数上升,增幅分别25.29%~55.39%、2.57%~5.11%,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增幅0.20%~0.52%。(2)井场、管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损毁,影响周边景观生态。其中道路沿线斑块密度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增幅最大,分别为50.95%~54.28%、0.59%~0.62%,对生态环境影响明显。(3)10年间,乌江沿岸生态源地面积减少250 km2,生...  相似文献   

4.
今后5年我国将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110万hm^2,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将明显改善。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今天对记者说,尽管我国防沙治沙成效显著,但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保持防沙治沙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林业局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土地沙化、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推进科学治沙,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广西1990-2002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本文以广西为例,结广西1990、1995、2002年三个时期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年以来,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为0.9908hm^2增加至2002年的1.3369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1990年的0.5821hm^2增加至0.9521hm^2。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对基于全球公顷或是国家公顷来核算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全球公顷法和国家公顷法对安徽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全球公顷法核算的生态足迹需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分别为1.765909hm^2/cap,0.435083hm^2/cap,1.330826hm^2/cap;而国家公顷法核算的结果则分别为0.955026hm^2/cap。0.102027hm^2/cap,0.852999hm^2/cap。对核算结果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表明:①采用全球公顷法将会扩大国家生态足迹的核算误差;②全球平均产量难以体现产品之间的属性差异;③使用全球公顷法核算时的数据汇总难度大;④以国家为统计对象的全球公顷法在全球范畴内进行国际比较时具有优越性,但在对国家以下尺度进行生态超载分析时采用国家公顷法和国家平均产量更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心实施的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athis Wackemagel提出的生态中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0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然后对中国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47435hm^2而人均承载力只有1.05306hm^2,生态赤字为0.42129hm^2中国发展具有强不可持续性,现有生产、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熏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Ⅰ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江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生态安全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九江市沿江开发建设活动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作用为理念,通过遥感、GIS技术手段,划分小流域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作为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选择工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地、路网布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或施压因子,以河流级别、湖泊数量和面积、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程度、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别等作为承压因子,综合叠加形成生态环境压力区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5个生态源区和9条生态隔离、缓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组成的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用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消纳水气及土壤污染、稳定区域生态、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有序融合,并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出管制的要求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徐铸日前说,面对沙化、退化严重的态势,中国草原发展已经进入生态保护的关键期。 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共有43亿亩可利用草原,但草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条件较好地区的围栏放牧率为20%。这种沙化、退化趋势在内蒙古草原显得更为突出,全区6359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中的3867万hm^2沙化、退化,约占60%。其中,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分别沙化、退化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沙化、退化68%以上。  相似文献   

11.
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扬州市1996—2004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8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①8年来全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出耕地、园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建设用地的面积普遍增长;②选择11项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③运用Eviews 3.1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做回归分析得出:全市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5.36hm^2.减少耕地约17.53hm^2;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减少耕地面积389.3hm^2,同时扩展城镇用地266.17hm^2。  相似文献   

12.
在西秦岭山地使用太阳灶和沼气。生态经济效益显著。1户1台1.5m^2太阳灶、1个80沼气池每年所得刭的热量等于773k标准煤。折合1353kg薪材。净收益为268元。一年内所替代的薪柴等于0.338hm^2有林地一年的生长量,可使0.042275m^2有林地免遭砍伐。农户从退耕还林中得到的收益为平均每年465元。与种植粮食比较,这些收益主要是不再种粮后所节省的生产成本。退耕还林以扩大林木增量为目标,应作为中长期的战略。稳步实施。使用太阳灶和沼气以保护林木存量为目标。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有力措施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手段。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3.
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多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评价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是有效进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以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为例,以区域自然与人为因子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多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单元耕地、园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繁昌县59.38%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能进行开发,能够开发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后备土地资源为387.03hm2;(2)繁昌县生境环境较为良好,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较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中后备土地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值最大值为0.966 5。其中,耕地适宜性最高,林地次之,园地最低;(3)多宜性评价表明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适宜性面积最大,林地次之,园地最小;(4)限制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主要为:排水条件、pH值、障碍层深度。为改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境条件,今后应重视土地质量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其适合开发利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榆林煤炭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支付意愿(WTP)的调研资料,得出每户每年平均的支出金额介于229.56-347.92元之间,由此推断出榆林煤炭矿区每年因煤炭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大约在13 822.09万-20 948.69万元之间。通过运用D-H模型和T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分别进行分析,发现,D-H模型对被调查者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明显优于Tobit模型。D-H模型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决定是否参与支付"与"决定支出多少金额"两个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被调查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对其"决定是否参与支付"呈负向影响;反映被调查者所在行政区域对其"决定是否参与支付"呈正向影响。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状况、年龄、职业状况、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均对其"决定支出多少金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口数、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决定支出多少金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环境改善活动积极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模型。以软件Eviews为分析工具。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首次对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后。每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可节约占用耕地0.00195hm^2。1998-2002年。山东省共节约建设占用耕地80430.48hm^2。但GM(1,1)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山东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疆煤炭开发利用趋势及煤炭资源开发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然后就煤炭资源税改革、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排污交易试点、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加强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缓解新疆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建议,以实现新疆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用地约束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碳氧平衡法分析规划目标年区域生态用地约束,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基于生态用地约束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并以南通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及远期预留的角度出发,到2020年南通市需65.66万hm2标准生态用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目标年南通市耕地与林地面积分别增加27 256.59 hm2和6 640.08hm2,园地、城镇工矿及交通水利用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其他土地减少44 034.20 hm2,其他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及牧草地等也有所减少。结果表明,优化后南通市2020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可达8 414.73亿元,折算后的标准生态用地面积达89.01万hm2,比2007年减少1.90万hm2,但其综合固碳释氧能力满足区域碳氧平衡的需要,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沿江开发建设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九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长江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生态安全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九江市沿江开发建设活动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作用为理念,通过遥感、GIS技术手段,划分小流域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作为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选择工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地、路网布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或施压因子,以河流级别、湖泊数量和面积、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程度、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别等作为承压因子,综合叠加形成生态环境压力区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5个生态源区和9条生态隔离、缓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组成的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用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消纳水气及土壤污染、稳定区域生态、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有序融合,并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出管制的要求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讨论了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1961-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从1961年的3.3亿hm^2年递增到1999年的16.8亿hm^2年平均增长率为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但是,实证比较发展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晨;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特质基础,其供给不足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协调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选取6个指标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的匹配程度,据此划定江苏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结果显示:(1)极度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83%,主要分布在苏北丘岗区、江淮湖荡区、西南丘陵区以及太湖流域;极度生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6.96%,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2)江苏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7 406.68 km2,其中刚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7.28%,弹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42.72%。(3)江苏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呈现“一横一纵三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包含长江沿岸地区、京杭运河沿线湖泊群、西南丘陵区、苏北丘岗区和江淮湖荡区。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可有效评价生态空间的适宜性,从而能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科学的方法,同时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调整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