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与国外发达国家都市连绵区相比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港澳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以及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遭到进一步的挑战。有鉴于此,提出一系列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都市连绵区最终形成;(3)加大支柱产业、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和基础设施投入;(4)加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的分工与协作;(5)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6)开展跨行政区规划,促进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镇江丹徒区、嘉兴—湖州为边界地带。从核心城市上海角度看,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内部结构呈现“圈层推进+轴线延伸”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政策的导向,旅游业的发展和效能设施的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解洲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人口管理比较混乱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形研究是现代理论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形维数是刻画城市体系结构的有效参数。为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城市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城市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符合位序 规模分布类型,但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还很强,处于由首位型分布向序列型分布转变的过程之中,中间位序的城市数量偏少,城市之间呈竞争发展态势;(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关联性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 ,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 ,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 ,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政策的导向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等因素 ,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 ,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 ,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人口管理比较混乱 ,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巨型城市区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研究进展,指出巨型城市区由形体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20到50个城镇组成,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集聚,通过新劳动功能分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然后参照POLYNET项目组的研究方法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构建FUR界定了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范围,并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数据对16个主要FUR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了分析,作为对界定结果的检验。研究结论是: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由55个在地域上邻接的FUR组成,总人口超过8 000万,总面积超过78 000 km2。温州和台州地区从功能联系结构来看处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边缘,但将其纳入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形式,通过全球城市接入全球经济网络,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和不断加强的城镇一体化态势,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区的区域;进而从全球城市区的空间建构和功能组织的角度,提出通过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打造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次级全球城市职能,强化城市间的功能联系,构筑区域网络一体化支撑体系,构建“多中心层域式、网络状一体化”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并提出面向全球化和基于地方化的区域功能组织结构,打造若干全球化战略区以推进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相似文献   

9.
从港口自身发展及港口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港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外延和内涵,在遵循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衡量港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该体系中指标信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数据客观真实;另一方面体系中的各类指标能够描述出评价对象的真实状况,且具有横向比较多个评价对象能力的作用。在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内的13个港口,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分析了各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第一类,凭借各自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最高;苏州港、连云港港是第二类港口,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强;其余9个港口中有的虽然在港口建设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对港口的发展也起到了阻滞作用,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巴西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持续发展的潜力、背景 巴西国土面积为8511996.3km~2,是拉美发展中最大的国家,具备建设一个现代富强国家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地理条件及自然资源。 直到60年代初巴西基本上堪称为一个农业国,50年代到60年代末为巴西战后的第一次发展。从1964年起巴西开始制定全国安全和经济总体规划。 70年代伊始,巴西政府发展战略政策逐步考虑针对性和选择性,突出重点,实施大投资计划。科技能力加强,促使生产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世界上称这个时期为巴西之经济奇迹,也被誉为战后巴西的第二次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地区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速度快速发展,对全国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1世纪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国际转移的时机,该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地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外商来此投资的热潮不减,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缺乏,交通紧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推动长三角都市带人口稳定扩容,寻求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途径。基于国外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带,认为产业集聚规模、资源支撑条件、环境承受能力是影响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长三角都市带未来的人口规模为107亿~117亿。通过对支撑长三角都市带经济-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认为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容量,关键在于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用地保障程度的高低、战略性矿产资源供〖JP2〗给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是影响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国家层面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长三角大都市带各类功能用地的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等方式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在长三角大都市带地区率先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具有良好的自然、社会、人文和区位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是经济发展和高密度人口也给农业进一步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地矛盾和人粮矛盾加剧严重危害了长江三角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全区农业发展水平受到自然、经济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出发,选取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 :( 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 ;( 2 )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 ;( 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4 )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 ,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 :( 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 ;( 2 )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 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 ;( 4 )加强全球合作 ,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包括基础系统、协调系统与潜力系统在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以基础-过程-潜能为主线。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基本要素单元,并结合外部介入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分析了世纪之交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与沿海经济带及全国其它省区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有: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符合其在国家经济开发中所处的地位;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内部差异为流域开发带来困难与挑战,但优势互补的潜力也为实现流域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带来机遇。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环境、动力、过程五大支持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1。其中环境支持系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环境支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若不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持续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及其五大支持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  相似文献   

17.
珠港澳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是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综合考虑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三大方面来衡量珠港澳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对珠港澳11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中,总结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等级和结构类型,为认清珠港澳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