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破坏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为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各界为之献计献策,其中讨论得较多的是如何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文章就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须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效微薄之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的诠释,结合抚顺市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现状,阐述了建立抚顺东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进行的基础工作和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促进流域共同发展,体现生态保护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一种有力工具,在国际上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已有比较成功的事例。中国目前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补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当前实施的各类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并对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发现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在立法、管理、理论支撑与实践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国家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生态补偿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色彩较重;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责权利划分不清;生态补偿的政策不完善,全局性规划较少;生态补偿的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生态补偿的意识淡薄,公众参与不足等。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手段,是比较公平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而环境影响评价中引进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将项目建设的生态损失和经济利益整合在一起、将生态损失进行估算,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开展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中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生态补偿实践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近年我国在生态补偿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在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在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机制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当前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生态补偿机制中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并提出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摘要: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和谐生态之根本。为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少地区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生态补偿牵涉到环境、资源、人口等众多系统内多个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当前对生态补偿理论性的研究较多,针对重点地区和流域的实践探索较少,通过实践检验的政策体系和方法技术更少。我国的生态补偿与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与国际生态服务付费有所区别。本文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如下初步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常杪  邬亮 《环境保护》2005,(12):66-68
由于流域生态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需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提供足够的流域生态报务。本研究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是公共支付体系,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自发组织的私人协议和自由贸易体系。模式的决定要素是流域尺度和产投明晰程度,其组成要素是补偿标准,实际补偿量,组织实施和竞争机制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要协调解决治理任务重的贫穷江河源头区不受益或受益少、而受益的江河下游和中心城市富裕区则没有治理任务的问题,笔者从政策层面论述了解决该问题的4条措施:从法律层面规定国土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区域间高层次的国土生态安全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中央维护国土生态环境安全财政支出的长效机制与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是明确流域内各地区权责关系、促进上下游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开始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但也有部分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推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积极性不够;同时,部分上下游地区在补偿标准核算、跨界断面考核方式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可以在出台技术规范、组织协调谈判、直管跨省界断面、设计引导性激励资金等方面发挥作用,解决地方"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尽快做好基础数据准备、积极推动跨界协商、统筹行政区域内部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探索拓展补偿资金筹集途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按照法律法规、政府手段、市场机制的体系对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总结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在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外部性问题,提出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初步框架,包括西部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要素补偿等.并针对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紧迫问题和可能的应对措施,提出近阶段中国生态补偿应该重点突破的若干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1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社会共识,各级政府就开展生态补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适当经济补偿作为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本文综述了杭州市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分析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实践效果及现存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措施,旨在对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通过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论文从微观维度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研究,将生态补偿利益群体分为实施群和受益群,建立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群体利益关系的复制动态、演化稳定策略和演化博弈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举报惩罚"制度存在的情况下,两群体间的演化博弈存在唯一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补偿),即实施群选择"保护"策略,受益群选择"补偿"策略,其中实施群决策主导系统稳定性;利益群体各决策选择的比重是稳定均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实施群和受益群选择"保护"和"补偿"策略的比重,可加快稳定均衡策略的有效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补偿关系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确定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对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整理,总结了目前较为常用的五种核算方法,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生态保护总成本法、水质水量保护目标核算法、水资源价值法和支付意愿法,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并对近来出现的水足迹等新方法进行阐述。未来研究中,应实现核算方法结合、补偿标准的动态评估及提高核算体系的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步较晚,目前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尤其是如何保障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简要介绍了生态补偿的概念以及实施机制,然后通过参考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对生态补偿保障机制进行综合的阐述,主要包括“补偿标准的核算体系”、“补偿费用征收机制”、“补偿费用使用的机制”、“补偿费用使用的监督机制”这几个方面,并结合山东省南四湖退耕还湿生态补偿实例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生态补偿保障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和监督保障体系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在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金沙江支流硕曲河为案例,提出了该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的框架构想与思路,对四川甘孜州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李浩  黄薇  刘陶  彭智敏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506-1512
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缺水地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由跨流域调水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是制约调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目前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主要是沿用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导致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对象不全面、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极大地限制了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开展。通过比较分析流域内生态调水与跨流域调水在受工程影响、水权转移形式、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生态补偿主导部门、生态补偿核算标准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以区域水权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形式以及补偿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