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国自然保护工作会议于1990年7月20日在长春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主管自然保护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将着重从健全法规、加强管理、交流经验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共商对策。会议还将对《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工作的意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有关自然保护的管理办法及条例进行讨论,以便尽快完善我国  相似文献   

2.
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南京有2500年的城市建设历史,有10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或诗人赞赏南京天然地形为“虎踞龙盘”。南京从定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南京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建布局主要走三个轴线。至今我们透过遗存的城基和城廓格局,仍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余韵。南京具有自己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历史矛盾尖锐,这是现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形成“金陵帝王气”的自然地理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是保存古都风貌的重要措施。规划设想发挥南京的天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一体化及气度恢弘的古都城特色,划出若干成片的自然风貌景区和历史古迹保护区,东部设钟山玄武湖景区,西部设石头城景区,南部设雨花台景区,北部设幕府山景区,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明朝城垣和市内林荫大道为骨干,构成古都风貌保护的完整格局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自然保护区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成为当今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自然保护区几乎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的全面开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著名科学家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深入论证,提  相似文献   

4.
自然遗产保护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问题是伴随着自然遗产的稀缺性而日渐突出的。产权不清而日渐导致的市场缺陷已经成为自然遗产保护的根本障碍。产权本身是一个权利束,要有效地建立我国自然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必须清晰地确定自然遗产的产权,理顺自然遗产的产权关系。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自然遗产的产权,指出自然遗产的产权本质是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通过对自然遗产的管理权、经营权、相邻权等权利做出相关解读,指出自然遗产产权缺陷已经扭曲了自然遗产的价格,导致了自然遗产市场的不平衡。从而完全构成了自然遗产保护的制度障碍。因此,通过理清产权,清除市场障碍,来完成和实现自然遗产法律制度的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建设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数量庞大、保护类型多样,为了实现对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管理的目的,从全域尺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是梳理长江国家公园廊道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结合中国自然地理表征和人文地理表征,对长江流域现有8类共计996处国家级保护地空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总体呈集聚分布,并形成三江源区域、三江并流区域、川西高山高原区域、秦岭中段区域、渝西盆地区域、环洞庭湖区域、环鄱阳湖区域、黄山区域、环太湖区域9个集聚区;(2)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主要集中在中切割高山区和中下游低山丘陵平原区,覆盖了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土壤肥沃、可达性较高、人口密度适中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区域。基于其国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构建“长江源头—入海口”重要保护节点、“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重要保护片区、“武当山—华釜山—大凉山、巫山—武陵山—药山”重要保护带的“三重要”模式与“国家公园先行区—国家级保护地聚集区—自然、社会、经济优势区—原生动植物本底”的“四层次”体系相结合的长江国家公园廊道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然岸线对维护长江水生动物生长、长江滨江湿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修复长江生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识别自然岸线的类型,构建长江自然岸线的分类体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查明了长江自然岸线分布格局与保有现状,长江自然岸线长度4 996 km,自然岸线保有率63%,其中极具生态价值的洲滩湿地岸线保有率为19%,自然岸线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安徽等省(市),整体上中上游地区自然岸线保有率较下游地区高;发现了自然岸线保护在洲滩人工侵占、岸坡水陆交互、保护区岸线利用等方面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自然岸线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岸线管控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最为集中与深刻的区域,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自然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识别城市系统的关键自然资本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绿色空间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保护与投资于绿色空间两种途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从法学视角切入.以“权利”作为分析文本.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权利”上的理论分歧.人类中心主义者从权利的一人性、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主张自然权利的非现实性以及自然权利的不可操作性四个方面对自然的权利提出了批判.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指出权利撅念的在不断地扩展.人类中心主义不可能完全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权利存在着转化为在法律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能.并且自然权利理论已在法律实践领域拓展.对自然的权利进行了辩护。由此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权利”的环境伦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自然文化遗产地控制旅游建设用地失效的原因。认为在目前我国规制手段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城镇化和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农地流转为旅游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在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设计一种机制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向社会受益群体索取补偿。本文提出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自然文化遗产地配置可移转的土地发展权的内生机制.作为控制旅游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有效管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江西、江苏三省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Ⅳ-mv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承包地而言,确权会促使化肥施用减少、配方肥施用增加;促使有机肥施用增加,对秸秆还田影响不显著;确权会促使风险偏好型农户在承包地上增施有机肥,对损失规避型农户没有显著影响。(2)对转入地而言,确权仅促使化肥施用减少,对其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抵押品效应"是存在的,确权通过放松土地经营权信贷配给的机制,提升了农户对抵押物的投资行为(在转入地上增施有机肥);但是,"控制权偏好"并不存在,因为确权并未改变转入地的租金及交易费用。(3)从技术组合视角看,化肥施用-配方肥施用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的替代关系,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行为之间相互独立。确权政策可有效促使化肥减少、进而间接促使配方肥施用的增加,这意味着相关研究不能忽视农地确权通过化肥减量而促使配方肥施用增加的间接效应。(4)从政策组合视角看,补贴、提供测土配方信息卡与秸秆禁烧等政策对相应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实证分析时需要控制这类关联政策。虽然,该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对承包地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转入地而言的积极贡献非常有限,这或者能解决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中的极小部分问题。未来,可以尝试建立"生态农场"认证制度,以释放土地确权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外部性,它将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抓手,促进家庭农场实现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1.
在新近的机构调整中,中科院机关在原资源环境科学局、生物科学与技术局的部分及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该局是中国科学院业务职能局之一。它将直接或会同院内有关职能局,对资源、生态、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持续的农业投资是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随着全球粮价走高,农业投资再次升温,与此伴随的跨国土地权属交易以及相应国际规则的制定问题成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农业土地权属交易现状和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动向来洞察跨国农业投资的最新动态,为中国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显示,在新一轮的农业投资热潮中,投资主体依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农业投资国,新兴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但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新的投资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侵害当地居民土地权属权利的现象,跨国农业土地权属交易面临诸多争议。为了促进农业投资的有序进行,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机构着力进行农业土地权属治理和交易规则的制定,并在经过长时间的国际磋商之后形成了《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土地、渔业及森林权属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另外一部相关规则《促进农业和粮食系统负责任投资原则》还在磋商之中。两套规则解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一个针对的是国内土地权属治理的制度安排,后一个则针对具体的农业投资活动。其目标都是要强化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权属治理,保护农民尤其是小规模农户的权属权利,以实现更为全面的粮食安全。新的土地权属交易国际规则的出台抬高了农业投资的准入门槛,但也为农业投资营造更为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降低农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要做出适当调整,以顺应新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诞生了。公约是一个里程碑,它向世界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约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现在几乎已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制定有空间差异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和难点。补偿标准的空间差异体现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其中,生态补偿保护成本因能准确反映某地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工作量和贡献程度而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针对山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度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核算了研究区的保护成本。同时使用面积内插法并从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4个方面评价斑块可达性难易程度,进行保护成本空间化研究。旨在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以及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显示:1通过考虑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计算得到宝兴县被管护林地的可达性系数,其范围在0—1之间,平均值为0.18,标准差为0.16。22010年,研究区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保护成本为4 590.46万元,其中不同保护对象的投入大小顺序为林地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草地水源保护地。3研究区不同海拔带保护成本及其构成不同,林地保护成本在1 000—4 000 m范围内均较高,这与研究区林地的广泛分布有关;草地保护成本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 000—4 500 m);而水源保护地保护成本集中在低海拔地区(1 000—2 500 m)。保护成本的核算准确性及空间化精度取决于对当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和资料的收集、获取情况。本研究使用的可达性难易程度来调整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是一种基于地理环境要素空间化思路和尝试。主要考虑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4个方面,暂未考虑管护人员的交通工具、视域范围、办事效率等个体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博物馆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展示方式。其基本理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文化内涵为展示内容。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其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中挪合作项目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以“长角苗”民族文化景观为特征,由12个相连的苗族山区村寨组成。馆区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了大量的参观游览者,在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展示功能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展示与保护内容的界定问题、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处理问题、区内接待规模与环境容量的测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规划是在界分所有权与监管权基础上,旨在促进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有效行使的全新规划类型。自然资源资产规划融合资源保护与资产利用,呈现以保值增值为导向的所有者权益目标,贯穿“资源—资产—资源”所有权行使全链条的新特点。研究发现,以所有权为权源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规划不仅有别于行政监管权驱动的行政管理型规划,亦难以套用公私法二分下“所有权无须规划”的私权行使逻辑,因而面临如何界定其法律性质、规划权行使模式、编制体例和法律效力等立法难题。研究认为,为落实公有制语境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独特行权要求,有必要充分释明资产性规划权具有“所有权管理”这一超越公私法的独特权利属性,并从以下方面确立资产规划的立法路向:一是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将资产规划定位为所有权范畴下的权益型专项规划,明确其与监管权范畴下国土空间规划“并行且衔接”的分工路径;二是根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行权层级,采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层级方案,并在协调性外增设省级规划的实施性功能;三是实行“总体规划+分类规划”的编制体例,以分类规划落实土地、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分类调整”原则,并按照“主张所有、行使...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行有效的气候保护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State-Contingent模型和Demeter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宏观动态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宏观经济模块.气候变化模块.人地关系协调的决策选择模块.以此分析不同气候保护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模型在考虑了增汇、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型、增汇型、能源替代型三种气候保护政策作了模拟情景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在不实施任何气候保护政策下中国历年的CO2排放和GDP、效用等结果,然后与实施不同气候保护政策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实行单一气候保护政策时。增汇型政策和能源替代型政策远优于生产型替代政策;而混合型政策要优于任何单一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耕地质量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期望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路径。研究发现,耕地质量不仅包括地力质量、空间质量、工程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更需要从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两个新的维度来对其内涵进行系统划分,从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在对耕地质量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分阶段历史考察及深入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依次经历了爱护与改善阶段(1949—1978)、维持与利用阶段(1978—1984)、弃损与恶化阶段(1985—2005)、遏制与维护阶段(2006—2010)、保护与提升阶段(2011至今)等5个动态调整的历史阶段,但是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尚不完整,而不完整盖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上升阶段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理论回溯与检视这一演变历程,得到的重要政策启示是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既离不开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自为意识和自觉行为,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扶持。认为,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和投入力度,不仅关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更是关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和民生福祉的长期改善和持续增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