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学污染物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农业活动、城市工业化以及旅游业发展迅速,珊瑚礁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珊瑚礁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化学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下,生态风险日益增加,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并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重点介绍了化学污染物对珊瑚的影响,主要包括:(1) 珊瑚礁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化学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外在反映;(2) 化学污染物对珊瑚幼体的影响程度比成体大;(3) 抗氧化酶和特定的功能基因可被用作生物标记物(biomarker)来监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最后,本文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典型的珊瑚礁海域进行长期的生态学监测,并结合室内毒理学实验,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为今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化学污染物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沿海农业活动、城市工业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珊瑚礁生长区的化学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珊瑚礁生态系统长期在化学污染物的联合胁迫下,生态风险指数日益增加,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并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重点介绍了化学污染物对珊瑚的影响,主要包括:(1)珊瑚礁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化学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外在反映;(2)化学污染物对珊瑚幼体的影响程度比成体大;(3)抗氧化酶和特定的功能基因可被用作生物标记物来监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最后,对我国未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建议在典型珊瑚礁海域进行长期的生态学监测,结合室内胁迫实验,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为今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并对其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监测手段不断进步,新兴污染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近年来才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微藻作为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包括全氟化合物、多环芳烃、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纳米材料、微塑料和稀土元素在内的新兴污染物对微藻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针对微藻的种间关系、生长和形态、对污染物的吸收和代谢、氧化应激反应、光合作用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新兴污染物作用下微藻的响应规律,归纳了新型污染物作用于微藻的毒性影响与可能机制。最后思考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神经系统与生物体其他系统联系密切,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干扰幼年或成年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损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汞、铅和铝等金属污染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着重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阐述了金属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物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进入到环境中,这些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传递和放大,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环境污染物通过摄食进入消化道,影响肠道微生物稳态,进而危害宿主健康.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物对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而对环境污染物、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健康互作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环...  相似文献   

6.
当前植物毒理学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植物科学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揭示了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与生物有效性,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分子起始事件、关键生化反应、有害结局路径以及生物标志物筛选。然而,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相似性也带给我们一些疑惑:如何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找到本领域潜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首先基于PubMed文献数据库对植物毒理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得到了该研究领域近10年的基本发展态势。此外,还回顾了植物毒理学研究试验基础,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析了植物表型、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从应用角度阐述了研究降低污染物对植物毒性调控技术的注意事项,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府河沿线水样毒性及其与污染物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子健  李素文 《环境化学》1995,14(3):274-278
对白洋淀府河沿线水样进行了多种生物毒性测试,并用柱色层分离方法连续去除水中阳离子、阴离子和有机物后以斜生栅藻和发光菌为指标,鉴定了所采集水样毒性的产生原因。认为府河水样主要被对斜生栅藻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营养物质污染,同时伴有轻度亲脂污染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内外有关环境污染物导致健康风险的毒性机制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环境污染物对机体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对毒性效应的调控作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综述在归纳近年来国内外人体及模式生物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以重金属污染物、微纳米颗粒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抗生素为代表的典型环境污染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数量以及代谢等的影响,总结了肠道菌群在机体毒性效应中潜在调控作用,为后续肠道菌群在环境污染物毒理学效应及人类健康风险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上  李雁宾 《环境化学》2024,43(6):1966-197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排放到水环境中,使得水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备受关注.明确水环境优控污染物是科学有序开展水污染治理的前提.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筛选的原则和常用技术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不同水环境体系优控污染物的筛选结果,发现不同系统的优控污染物名单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污染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优控污染物名单.此外,在传统污染物筛选工作的基础上,未来应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更新优控污染物名单,为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3种常见的代表性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三氯生、五氯酚、双酚A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45、0.035、0.74 mg·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新型污染物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毒性作用机制还需要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污染物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呈现以拮抗作用为主,表明此类污染物环境残留可导致相关化学品功效降低,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沉积物污染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目前常用的结合生物毒性测试的有效应导向分析(EDA)、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证据权重法(WOE)、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等,这些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毒性效应表征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面有重要应用.本文指出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应用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归纳了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学,对沉积物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基质处理包括直接采用污染沉积物、洁净沉积物加标以及人工配置沉积物,受试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毒性试验终点包括急性毒性终点和慢性毒性终点;最后指出水生生物测试存在的问题,并对沉积物质量评价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毒性测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目前风险评价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和大型溞(Daphina magna)为受试生物,对某石化厂废水的处理流程中5个主要单元出水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其急性毒性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为了解不同处理单元毒性去除效果及主要毒性来源,结合毒性鉴别评价(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TIE)技术对各阶段出水的毒性削减及其主要致毒物质类别进行了分析。毒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废水处理厂对石化废水的毒性去除效果比较显著,其中进水对明亮发光杆菌、斜生栅藻和大型溞分别表现为中毒、高毒和剧毒,最终处理后出水的毒性分别为无急性毒、中毒和微毒,对毒性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6.4%、74.3%和99.5%。TIE结果表明,石化废水中的主要致毒物质是非极性有机物和可滤型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石化废水的综合生物毒性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探讨废水生物毒性的去除提供了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准确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可靠的毒性数据,而其获取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保持恒定。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水体生物毒性测试时,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加标,然而该方式可能因为污染物的挥发和降解、容器壁吸附、生物摄取等问题,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导致污染物的浓度-效应关系难以明确。近期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被动加标用于替代溶剂加标,通过污染物在加标体系中平衡分配来维持精确和恒定的水体浓度,同时还可通过测定加标聚合物中污染物的浓度来监测水体浓度。首先介绍了被动加标方法及其材料选择,讨论了该方法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主要应用,包括分配系数的测定、体外细胞测试、体内生物积累及毒性测试,以及沉积物毒性评价等。然后,以测定代表污染物多氯联苯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与水间的分配系数为例,详细说明被动加标的操作流程。最后,讨论了被动加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在水生生态风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其布日  秦传玉  董军 《环境化学》2017,36(11):2498-2510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BTs)是广泛使用的工业添加剂,具有持久性和生物毒性,属于微量新兴污染物,近年来在环境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已有的BTs污染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首先介绍了BTs在橡胶、制革、制药等行业中的应用与排放情况,分析了BTs的化学结构特点、内分泌干扰性与微生物抑制作用,对其相分配与生物富集数据进行了总结.其次介绍了BTs在工业产品、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城市径流和天然水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在环境中的污染迁移行为.再次着重介绍了含BTs废水的各种生物处理技术和高级氧化技术,阐述了BTs对微生物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BTs在活性污泥系统和膜生物反应器中的降解情况,以及生物强化与电化学强化手段;对O3、H2O2、UV、芬顿、光催化、电离辐射等高级氧化体系处理BTs废水的原理、效果、条件参数和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通过分析文献中报道的BTs降解产物数据,总结了BTs污染物的生物及化学转化途径.最后,分析了BTs污染控制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前哨动物能够在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或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做出反应,所以利用前哨动物能够对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做早期预报,同时可提供环境中污染物种类、污染水平、生物可利用性、富集代谢等多方面的信息.虽然来自前哨动物的信息不能直接外推于人,但由于动物和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这些信息可作为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早期警报.论文对作为前哨动物的某些鱼类、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在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讨论了它们作为前哨动物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建议在国内大力开展前哨动物生态毒理学调查,以促进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畜牧水产养殖是其主要来源之一.环境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抗生素残留,因此单一药物的毒性评价难以反映抗生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探究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兽用抗生素的残留现状,总结了兽用抗生素对生态环境的混合毒性研究进展,讨论了兽用抗生素残留对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最后对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混合毒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 A better risk assessment can combine the improved non-target analysis method. ● Multi-evidence is advised in molecular determination and risk-based prioritization. ● Combining omics, multi-endpoint EDA,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assess product risks. The continuous input of various emerging contaminants (ECs) has inevitably introduced large amounts of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TPs) in natural and engineering water scenario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the precursor species, the TPs are expected to possess comparative, if not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and risk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state-of-the-ar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s of TPs of ECs, mainly involving the exposure- and effect-driven analysis. Th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within existing frameworks that was essential and critical for developing a better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 was discussed. The main strategic improvements include (1) non-targeted product analysis i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amples, (2) omics-based high-throughput toxicity assessment, (3) multichannel-driven mode of action in conjugation with effect-directed analysis, and (4) 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 Overall, 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ncise but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the optimized strategy for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screening the key toxic products from the cocktail mixtures of ECs and their TPs i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This facilitates deciphering the mode of toxicity in complex chemical mixtures and prioritizing the regulated TPs among the unknown products,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considered a class of novel “ECs” of great concern.  相似文献   

18.
从对映体水平上精准阐明新污染物的近海生态效应与机制、评价其潜在的近海环境风险不仅是近海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更是国家的战略需求。第三代溴代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为我国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之一,具有明显的手性特征。本文综述HBCDs在近海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富集和生物放大效应,分析其对近海生物的毒性效应,探讨可能的潜在毒性作用机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可望为从对映异构体水平上精准阐明手性新污染物的近海生态学效应与机制提供依据,为近海新污染物控制与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药对鸟类的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农药对鸟类的急性毒性 ,探讨了农药对不同鸟类的毒性以及不同农药品种、不同农药剂型对鸟类的危害影响 ,并就农药对鸟类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2种毒性评估方法对PAHs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性评估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重要部分,目前主要存在2种方法,一种基于PAHs相对于苯并[a]芘(BaP)的毒性当量因子,采用Ba P致癌斜率因子参数(方法 1),另一种直接采用各PAHs致癌斜率因子和非致癌参考剂量等参数(方法 2)。然而2种毒性评估方法得到的风险及修复量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等问题鲜有讨论。针对苏南某焦化厂PAHs污染土壤,采用分层土壤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比了2种毒性评估方法确定的PAHs风险、修复目标污染物及土方量的差异,并对引起差异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0.0~1.0 m表层土壤,方法 1和方法 2确定的致癌风险最大值分别1.48E-05和1.32E-05,均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修复土方量分别为27 846 m~3和28 667 m3,修复目标污染物均为Ba P和二苊烃(Acy)。对于1.0~3.0 m深层土壤,方法 1确定的致癌风险最大值为3.36E-08,低于可接受致癌风险,不需要修复;而方法 2确定的致癌风险最大值为3.73E-04,非致癌危害指数最大值为6.96E+01,分别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害商,需要修复,修复目标污染物为萘(NaP),修复土方量为35 944 m~3。最终,方法 2确定的总修复土方量(64 611 m~3)为方法 1确定土方量(27 846 m~3)的2.45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方法 1低估了深层土壤中高挥发性PAH单体尤其是NaP的风险所致。因此,从保守角度建议采用方法 2进行PAHs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