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老人和鹿     
有个老人和孩子,走在树林里。这是一个秋天。林子被霜染得十分漂亮。天很高,没有一片云。山显得有点矮,仍像往常那样,默默地耸立在河边。河水轻轻地流,发出甜蜜的笑声。“孩子,你在后面走,不用领我。”老人边走边说。他走起路来身子有点发颤,但脚步很稳。“老爷爷,你行吗?”孩子问。老人点点头。“今天,是九月五号吧?”“是的。”“啊——九月五号。这是好日子。”“爸爸说,过三天就用车接咱们。”“哦。三天,够用了。去年也是用了三天。”老人走在小路上。他用手折断了拦路的枯枝,抬脚迈过了横在地上的倒木。小路转弯了。他在一棵松树旁停…  相似文献   

2.
“即便客死异国他乡,我也在所不惜,毫不后悔!”一位中国老人决然地说。他,就是经过“九十九死”一生,现已走遍全国,正准备向国外进发的中国花甲老人黄建华。早就听说过这个闪耀着传奇色彩的老人,但相见之下,还是吃了一惊,但见他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于从容间自有一股智者之风,于神采中更现一种飒爽之气,没有丝毫倦怠颓唐之态。我忍不住上前一步,迟疑道:您,您就是--”“对,”老人昂然一笑,朗朗道,我就是驾车独闯世界的花甲老人黄建华!”我拿生命赌自己“我认为,老年人不是余辉,不是夕阳,而是资源和财富!”谈起独闯世界的初衷,老人感慨地说,“为…  相似文献   

3.
湖南湘潭县乌石镇有株元帅树。这棵树是明代栽植的重阳木,距今约500年,高22米,胸径1.2米。因大元帅彭德怀“刀下救树”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故称之为“元帅树”,1998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华名树”。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1958年12月16日,新中国第一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当时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陪同下,第一次回乡考察农村情况。彭德怀来到隐山东南麓的小镇黄荆坪时,刚一下车,就见到几个民兵押着一位老人走来。原来,当时大炼钢铁蔚然成风,由于缺少燃料,几个民兵准备砍下流叶桥头的重阳木烧火炼钢铁。这位老人上前…  相似文献   

4.
刘德林 《绿色视野》2009,(12):25-27
每天清晨,在江苏省盐城市雅家乐等超市的蔬菜柜台前,经常能见到一位拄着双拐、头发花白的老人忙着向市民们介绍他的绿色“放心蔬菜”,不到两个小时,几个柜台上的青椒、芸豆、黄瓜、番茄等10多个蔬菜品种就销售一空,他的绿色放心蔬菜在县、市区的10个超市、菜市场每天共销售2000多公斤。老人退休前曾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儿八经的县处级干部,可不愁吃穿的他为何历经苦难甘当“放心菜农”?  相似文献   

5.
哦,那只雁     
高桦 《环境教育》2009,(6):78-79
至今,我还常常记起我曾豢养过的那只大雁。 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放长假期间,我在儿子的农家小院里住着时,添了一位新客——一只大雁。原来我养了几只鸡,还有两条狗,一条叫“妲己”一条叫“丢丢”。院子比较大,有枣树、杏树、柿子树、丁香、海棠、香椿、竹子,满地是草,各种各样的花,这个村子是在翠湖边上,环境很美。我的侄子来看我时,他说:“婶婶,我哥们儿那里有只大雁,据说他是从特供农场弄到的,我去要来你给养着。”过了几天真的送来了。  相似文献   

6.
北子 《环境教育》2004,(3):8-11
一位老人,始终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历程;每一次重大的环境行动无不留下他的脚步和身影;他有30年的生命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紧密交融在一起。70年代初,查遍中国所有的字典,也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词是曲格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曲格平从70年代初即从事环保工作,既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环境专家、教授。笔者与他谈起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他充满激情的回忆里,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近30年来所走过的环  相似文献   

7.
猫鹊大战     
《绿叶》2000,(1)
一天早8时左右,发生在101中学内如意武术馆院内惊心动魄的“猫鹊大战”,令当了8年武术教练的陈师傅瞠目结舌。当时,他正在山坡下的葱地锄草,几十只喜鹊像往日一样在头顶的树枝上觅食。突然间,“嘎嘎”几声惨叫,他一抬头,只见一只在地上找食吃的小喜鹊被他养的那只一岁大的波斯猫扑倒在地。小喜鹊的惨叫声刹那间惊动了山林中的几十只山喜鹊,立马  相似文献   

8.
踏进房间,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满眼的绿色:文竹、吊兰、芭蕉、仙人掌,大花盆中还栽种着一人多高的竹子。不大的房间,被随处可见的绿色,点缀得生机勃勃。绿色之间,掩映着形态各异的石头,我知道,那是房间主人收藏的石玩。“地方不大,又让花占了不少,请里面坐。”迎面而来的老人,微笑中带着几分歉意,将我领进了客厅。悉心打量眼前的这位老人:清瘦、矍铄,简单的衣服洗得一尘不染,略嫌稀疏的头发,已然全白,却梳理得一丝不乱,一双眼睛,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敏锐与观察力。不用人介绍,我已经知道,他,便是我此次采访的对象,共和国原司法部部长邹瑜。“…  相似文献   

9.
<正>“十多年前可没有这样的光景,现在螃蟹、小鱼一年多过一年,生态‘活’了起来。”走在退潮后的滩涂边上,吴昌根聊起了自己的起步阶段,用他的话说,“走了不少弯路。”见到吴昌根时,他正在试验田中。今年的红树林幼苗种下已有一月之余,他在观察幼苗生长情况。68岁的吴昌根,走起路来步子大,还带风。说起话来却慢条斯理:“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刚退潮,能看到红树林的全貌。”站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海山乡虹田村堤坝上,吴昌根指着一片沿海岸线展开的树林介绍道,“这就是红树林。”  相似文献   

10.
新家庭守则     
1972年,美国《时尚》杂志向读者征集“新家庭守则”,在众多的来稿中,一位叫约翰·默迪森的“家庭钻石法典”脱顾而出。法典的内容很简单,总共两条。第一条:太太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太太错了,请参照第一条。约翰·默迪森在寄自己的“钻石法典”时,还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法典是他结婚第6年时制定的。60年过去了,他也在法典中得到了男人所有的乐趣,他之所以把它命名为钻石法典,实在是因为它有钻石般的神奇。  相似文献   

11.
桂林漓江被称为中国旅游第一江,人山人海般的游客,游轮穿梭不息。船到“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的兴坪段,游人们游兴达到了高峰,纷纷举起相机拍照,一些游人照完了胶卷,赶紧换上一卷,那装胶卷的纸盒自然是随手扔到了江里。导游在介绍完两岸迷人的景点后,常常会说道:“这里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如果我不介绍,大家是不会知道的。你们看——”众人随着她的手望去,河岸沙滩上什么景点也没有,只有一位老人在水里捞着什么东西。“风景就是这个老人,他叫郑云兴,已经80多岁了,12年来他默默地打捞着游人扔在江里的垃圾,我们向他招个手吧……”美丽漓江有瑕…  相似文献   

12.
乡村理发师     
章丽 《绿色视野》2023,(8):66-67
<正>从我家到菜市场的一段路,被一排高大的香樟树遮掩得严严实实。得树木庇护的人们,免去了盛夏骄阳的炙晒,脚步也变得悠闲起来。树阴下,几个老人围坐一圈,手握扑克牌,嘴里衔着的烟拖着长长的灰色尾巴,却也无暇顾它。老人兴致酣浓时,将手中的牌往桌上一掼。顿时,喧哗声骤起,烟灰散落一地。在他们的身后,一株粗壮的香樟树上,系着一块牌子,上面印着几个字:理发五元。  相似文献   

13.
揭开楼兰城千年消失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海 《环境教育》2004,(10):50-53
最后一个罗布泊老人——105岁的热合曼老人。热合曼,是最后一个罗布泊人,两千多年以前的楼兰消失了,但古国的遗民却一代代生存下来,“不耕不牧,唯以渔为生,织野麻为衣,取鹅绒为裘,水禽翼为卧具”,直到20世纪,热合曼和他的邻居才从干涸和瘟疫的罗布泊迁出,辗转在塔里木河流域,现在他定居在米兰,许多本谈新疆探、谈楼兰、谈罗布泊的书,都要说到这个热合曼,因为他是活的遗存,活的证人,活的历史,他的一切都带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4.
艾老的墨宝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帧墨宝,是环境卫士路易·艾黎书写的。路易·艾黎“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 (宋庆龄语)。1987年12月初,当我国领导人和许多知名人士为庆祝他的90大寿,著文称颂他的业绩时,我想起了《艾黎的春秋》一书中介绍他关心生态环境的往事。于是拜托该书著者田森教授,请求艾老为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心题词。12月14日,艾老不顾自己身染沉疴,欣然命笔。题词译意为:“研究环境和生态问题,对我们和子孙后代至关重要。”当时我正在准备赴曼谷出席以“对未来几代人及其环境的责任”为主题的国际  相似文献   

15.
王楚楚 《环境教育》2011,(10):76-76
“哎哟,哎哟…一”从太阳系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咦,是谁在叫?”月亮医生被惊醒了,他循声望去,只见可怜的地球大妈捂着大肚子,一边在空中不断地打着滚,一边痛苦地呻吟着。月亮医生忙上前扶住她,焦急地问:“地球大妈,您怎么了?”地球大妈费力地张开布满血丝的眼睛,浑身颤抖,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坐在橡树下听老人们讲那些神奇的传说。当时我10岁,我们一家刚搬到肯塔基,住在酷伯兰德河的东岸。我正在想今天能不能有什么有趣的事让我提起精神。忽然,小伙子奥利弗跑过来,喊着说他钓到了一条什么鱼。“头有水桶那么大,”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凶悍的眼睛像钻石一样闪光。”“你把它怎样了?”有人问他。“噢,它挣断了鱼线,但愿我不会有  相似文献   

17.
<正>柴发合近两年几乎无休。同事们说他太忙太拼,他却指了指办公室窗外的蓝天,颇有满足感地笑道:"这是开心的忙。"窗外,北京的AQI为26,空气质量"优"。"有蓝天,心情就很好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柴发合笑着说。  相似文献   

18.
在可可西里,生命就像干燥的树枝,“啪”地一声响便已断裂。这也是可可西里给著名导演陆川最深刻的体会:“荒漠、寂静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这里的人们直接面对的就是生存。”从小出生在新疆的陆川,虽然4岁就随父母来到了北京,但三十多年的都市生活,却并没有磨灭他对出生地的热爱。正如其父陆天明所言:“他一直很怀念他的出生地,一直认为自己是西部的孩子。”西部的一切,早已在幼小时就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了。这也为他后来拍摄了优秀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情感基础。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把一篇关于“可可西里藏羚羊被严重盗猎,…  相似文献   

19.
人民大学贸易系毕业的郭耕,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商人,正当他经商成功的时候却突然转行当了一名动物饲养员。与动物打了1 5年的交道,现在他是一位坚定不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说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人在野生动物眼中丑恶的形象。 自从郭耕1 9 94年到了麋鹿苑,他称自己也越来越“四不象”了,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可郭耕说,我愿意,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做我的“四不象”。  相似文献   

20.
<正>他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公益事业中来。大家携手同行,引领公众践行生态环境责任,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在山东禹城,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脸膛黝黑,虽年逾五旬,但说话浑厚有力,做事干净利落,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他虽然看上去有点"粗线条",心却软得很。无论谁家遇到困难,他都有求必应,有时候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他每天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一群人走街串巷到处"捡垃圾",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