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不久,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环境管理工作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文兴教授主持。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在会上交流40多篇,内容涉及我国酸雨的现状,时空分布,化学组份,形成机理,大气物理过程,传输模式,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等.酸雨作为“七五”国家  相似文献   

2.
<正> 为认真贯彻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继续开展一九八三年酸雨普查工作,逐步模清我省酸雨危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贵州省环境保护局于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一日二十七日在贵阳市召开了贵州省酸雨监测工作专业会议。省内各级环保监测站、省环保科研所、省气象局、气象台、部分厂的企业专业监测站等36个单位共41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关于酸雨问题的重要批示、“曲格平同志在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学习了“关于一九八三年继续开展全  相似文献   

3.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简称建设部)于1982年12月21日至25日在无锡市召开了酸雨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建设部环保局、中国监测总站,科学院环化所、国家气象局、中国环科院以及各省、市环保局、监测站等42个单位的52名代表。会议上,全体代表学习了中央领导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批示,总结了1982年全国酸雨测报工作,讨论了1993年的酸雨测报工作安  相似文献   

4.
<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简称建设部)于1982年12月21日至25日在无锡市召开了酸雨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建设部环保局、中国监测总站、科学院环化所、国家气象局、中国环科院以及各省、市环保局、监测站等42个单位的52名代表。会议上,全体代表学习了中央领导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批示,总结了1982年全国酸雨测报工作,讨论了1983年的酸雨测报工作安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保局筹办的"第二次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于1983年5月12日~17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和资料60篇,内容涉及不同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和环境影响,降水污染的监测分析方法以及国外酸雨研究.与会代表认为:(一)自陈云同志、赵紫阳总理对我国上海出现酸雨作了批示以后,广大科学工作者、环保工作者对酸雨的研究更加重  相似文献   

6.
全国第一次“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于1981年12月23—2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由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和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联合召开的。国务院环办、科学院环委会,以及25个环保、气象、地质等单位共4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国际大气科学及空气质量应用会议于1988年10月2日至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美、苏、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代表。会议内容分11个专题,3组分会场,共宣读论文189篇。这11组专题是:应用与城市气候、边界层气象学,大气质量气象学,大气化学,酸雨,测量  相似文献   

8.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于1984年八月廿六日至廿九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酸雨测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环化所以及廿七省、市、自治区共70余名代表.  相似文献   

9.
酸雨问题,举世瞩目。为了交流近年来上海地区酸雨和脱硫方面的科研成果,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8月5日~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了1985年酸雨、脱硫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上海地区酸雨的分布与发展趋势,模拟酸雨对鱼类、土壤与农作物的影响,酸雨与城市气候的关系以及烟气脱硫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交流研究所得,开展学术探讨。20多位研究工作者在会上作了专题研究报告。来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环境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院系统与高教系统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酸雨研讨会于1987年10月23~2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包括59个环保、气象、科研与大学的研究、监测及院校的代表124人,共收到论文80多篇。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与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学书在会上发了言。与会者就:①我国的酸雨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②我国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生态与林业的影响;④控制我国酸雨的对策等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学者的发言及论文认为,我国的酸雨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91年10月23~25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各省市56个单位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多篇,其中有40多篇作了大会报告或书面交流。这次会议,总结了我国“七五”酸雨研究成果,并为推进“八五”期间对酸雨来源、控制对策的更深入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大会报告中,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了用于估算广东地区酸沉降量分布的统计模式;广东省监测站介绍了酸雨前体物的中距离输送,并以此论述了该地区的酸雨传输通道;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报道了位于丽江的全球内陆降水背景点测定的内陆降水背景值水平;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提出运用环境离子的酸碱平衡来控制酸雨的新颖思想;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及上海市环保所,分别就利用轨迹模式探讨气流长距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的工作计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区域性大气污染与防治专题会议。这是继全国环保网一九七九年在沈阳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大气环境专业会议的第二次全国性会议。来自各方面的86个单位的12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了关于区域性大气扩散规律与防治、模式计算、风洞模拟实验、光化学机理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和资料76篇,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1987年9月1~3日,将于葡萄牙的里斯本召开酸雨会议,会议将就酸雨的物理、化学、生物机理及影响,以及治理技术等进行广泛的讨论。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污染源(包括天然源)和大气化学 2.大气传输过程和模型 3.沉降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20—21日,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有加拿大、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联邦德国等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的第一天,代表们就酸雨的危害、控制排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控制战略进行了讨论。关于酸雨的危害,这些国家目前所注意  相似文献   

15.
建设部环保局1982年12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了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汇报了  相似文献   

16.
吕玉恒 《环境工程》2006,24(1):26-26
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环境声学分会等全国八大学会主办,广东省和深圳市环保产业协会以及香港声学学会协办的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于2005年11月24日-28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20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是1982年召开第一届学术会议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收到论文105篇,出版了论文集和纪念册,大会宣读论文70篇,58位企业家参加会议并进行了交流。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降低噪声污染,创建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2月19日至24日,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在昆明召开了《全国环境物理、环境生态学术情报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论文和报告120多篇。会议组织了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回顾了我国环境物理和环境生态研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和农牧渔业部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蚯蚓养殖与综合利用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月四日至十日在咸阳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128个单位的代表共156人。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88篇。会议认为,蚯蚓是潜在的利用价值较高的多功能生物资源,它不仅能为畜、禽、水产养  相似文献   

19.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兵工学会压力加工学会,四川省兵工学会锻压专业委员会,于一九八五年九月二日至五日在四川巫溪县联合召开审稿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兵工压力加工学会在川委员和四川兵工学会锻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对应征参加全国兵工压力加工学术年会的八十一篇论文进行了审稿。经过与会者辛勤劳动,推选出大会宣读论文十七篇,分组宣读论文三十九篇,书面资料交流论文二十三篇。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