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动力正方形(多角形)快速澄清池将环绕混凝反应紊流、竖向相间波纹板絮凝反应"波动性紊流"、"人"字或倒"W"结构涡流助凝及全截面正方形(多角形)澄清池等独创的发明专利技术巧妙结合,实现无动力混凝和絮凝反应及各工艺单元的一体化集成,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混凝效果好、出水水质优、低能耗、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建设投资少等特点。实现了对传统混合、反应、沉淀、澄清处理工艺和使用了一百多年的圆形、矩形澄清工艺技术的飞跃式突破,是真正节能、低成本、高功效的中水回用处理装备。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过滤工艺处理制药废水,可将CODCr去除约96%、BOD5去除约97%,并脱色澄清,出水水质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新成果“生物膜过滤机理与应用研究”,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目前,国内在污水深度处理和利用方面多采用澄清(沉淀)—过滤—消毒的方法,而生物膜过滤方法是以生物过滤为核心技术,对城市污水经二级处理后的水进行深度净化,提供再生回用水。生物膜过滤机理就是滤池中长满生物膜的滤料发挥对悬浮物质的拦截作用和滤料上附着生物膜发挥对有机物质的生物氧化降解作用,既能起到物理筛滤二级处理水中悬浮颗粒的滤池本来的任务,又能氧化分解二级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质并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出水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保产业》2011,(4):70-71
由北京海斯顿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效沉淀池技术与设备,适用于给排水处理中的高效混凝沉淀。主要技术内容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采用污泥循环接触絮凝及斜管沉淀的混凝沉淀系统。一般主要由"反应区"、"预沉池-浓缩区"以及"斜管  相似文献   

5.
百乐克(BIOLAK)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乐克工艺近两年来在国内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应用较广,其曝气装置独特,反应池组合方式灵活,池型结构独特,投资低廉,运行费用省。本文通过现有百乐克工艺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经验,提出了预处理、澄清池和稳定池、总氮处理和池体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含汞气田污水脱汞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气田含汞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辅以水处理絮凝剂增加沉淀效果。国外研究了一些含汞污水脱汞新工艺:沉淀一絮凝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组合使用效果更佳,可脱除单质汞、离子汞和有机汞,脱汞深度可达1.0×10~(-9)mg/L级。借鉴国外含汞气田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经济高效的脱汞工艺,减少汞污染,对我国含汞气田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地表水高浊度水体的实际水样比对合格率和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需研发自动监测系统抗浊度预处理技术。选取黄河流域山西省境内L0水站,对其高浊度水样采用过滤、沉淀、沉淀+过滤组合等预处理进行降浊研究。结果表明,“沉淀30 min+过滤(5μm/2μm滤芯)”的预处理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浊度,其系列精细化组合方案可以稳定连续工作4h以上,将“沉淀10 min+过滤(Ⅰ级5μm滤芯+Ⅱ级2μm滤芯)+沉淀20 min”的精细化组合方案应用于L0水站后,实际水样比对结果合格。“沉淀30 min+过滤(5μm/2μm滤芯)”抗浊度预处理技术可以保证黄河流域部分高浊度水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为其它高浊度水体进行类似预处理,提高其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化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注蒸汽锅炉系统产生大量的高含盐废水中石油类、COD、挥发酚等污染物超标严重现象,在对外排高含盐水进行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混凝沉淀+高盐生化"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性能,其中"混凝沉淀"工艺对废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5%,47%和53%;"高盐生化"工艺对"混凝沉淀"出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58%和65%。处理后水质稳定且可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保产业》2005,(6):24-24
兴龙泵业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瓶窑工业园区,生产全系列计量加药泵、滤泥输送泵、污泥泵及各种用途的单螺杆泵。沉淀浓缩的污泥经各种型式的过滤机脱水后形成干泥,然后经管道排放,可以满足国内大小污水处理厂的配套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是专业从事环境治理工程及设备开发研究的科技型公司,拥有"环境工程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和总承包资质。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与南京大学保持紧密合作,公司拥有多项专有技术和实用技术,在核心环保设备、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高效厌氧+组合好氧+生物滤池""移动生物床反应器""电解氧化絮凝沉淀""4M组合处理系统"等先进处理技术应用在多个行业的废水处理工程中,处理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煤矿矿井水因含有油污和大量轻质悬浮物时存在处理能耗高、混凝刑消耗量大,导致处理成本高的情况,以华蓥山煤业股份公司龙滩煤矿水处理系统技改为例,探讨矿井水处理节能降耗的可行性和途径。本文介绍了根据矿井水特性及排放规律,以及混凝沉淀机理,通过优化设计矿井水处理工艺精减耗电设备,合理选择混凝药剂和投药方式等措施,达到提高沉淀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现有装备处理钻井废水,处理后的水质已不能满足2000年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的规定要求。川东钻探公司从美国引进了Hydrocal钻井污水处理系统,对目前石油系统钻井废水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借鉴国外钻井污水处理系统的优点。建议钻井废水处理装备的研制仍然应采用提高混凝沉淀效果、固液分离水平及控制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张琼  李进  王娜 《环境技术》2004,22(4):5-8,13
在我国,燃煤电厂水力冲灰系统的结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华北地区两个电厂冲灰系统流程、运行工况的调查及冲灰系统沿程各点的水质分析,利用CaCO3沉淀势作为判断依据,分析了其中一电厂冲灰系统严重结垢而另一电厂冲灰系统结垢不显著的原因,为电厂开展水力除灰管道的防垢及采取防垢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阻垢剂种类、浓度、温度、pH值、金属离子种类等因素对金属与阻垢剂沉淀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阻垢剂会与钙离子生成沉淀,加大浓度后沉淀会溶解。经过分析发现,这几种阻垢剂与钙离子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相似文献   

15.
傅自强 《四川环境》1990,9(2):55-58
本文以一锅炉除尘工程实践为例,介绍了该工程的治理系统组成。阐述了麻石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机理、特点。对于该种除尘器所产生的二次污染—污水,设计了经济、适用、有效的水处理设施—平流沉降、斜管沉降、澄清。处理后,清水可循环使用,用作麻石水膜除尘器供水。本工程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杲显著,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均颇佳。  相似文献   

16.
沉淀—超声波气浮—接触氧化法处理退浆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诸暨漂染厂废水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混凝沉淀─—超声波气浮─—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退浆废水处理系统。该废水处理系统经2年多运行表明:CODcr的去除率达94.0%,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该处理工艺设备简单,效果可靠,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般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占地、运行费用令人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水处理技术均采用预处理单元的格栅、过滤、沉渣和调节等处理池;一级处理单元的沉淀、澄清、加药、反应等处理池;二级处理单元的推流(序批)活性污泥池、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池、氧化沟、延时曝气池、氧化塘、厌氧塘、兼性塘、人工温池、厌氧滤池、厌氧消化池等;三级处理单元的接触过滤池、化学加药池、电解池、吸附池等;后处理单元的污泥浓缩池、消毒池、污泥消化池等。五个技术处理过程的那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池”。“池”的建造,涉及一连串的土建技术和占地等问题,如地…  相似文献   

18.
中试试验对比PAC和PAFC处理低温饮用水的混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丽  皮新华  江霜英 《四川环境》2007,26(2):11-13,22
低温降低了混凝剂的混凝性能,为保持传统混凝沉淀工艺中低温条件下饮用水的出水水质,需要优选混凝性能更好的混凝剂。本试验选用了小试试验中性能更优的无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PAFC(聚合氯化铝铁)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C(聚合氯化铝)进行中试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铁铝复合混凝剂PAFC在低温条件下的混凝性能要优于铝盐PAC。使用PAFC时混凝澄清池的出水浊度能保持在3NTU以内,在0.55~2.87NTU之间变化。而使用PAC的出水浊度在1.44~3.87NTU之间。比较其他出水指标如色度、氨氮、pH、电导率、铁和CODM。后发现,当PAFC比PAC平均节省药剂12.3%时,PAFC的处理效果仍旧比PAC好。  相似文献   

19.
磁混凝澄清工艺是在常规混凝工艺中投加磁粉,磁粉微小有利于混凝絮体生成。介绍了磁混凝澄清工艺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并实际应用于一级A提标工程,结果表明,磁混凝澄清池表面水力负荷可达20~40 m3/m2·h,同时出水SS5 mg/L,浊度1.0 NTU,TP0.02 mg/L,非常适合于城市污水厂提标。  相似文献   

20.
周宏春 《绿叶》2013,(6):68-81
生态文明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既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也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此,需澄清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从系统和细节上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战略与"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