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死人",是人们对酷暑的抱怨,可是谁会想到,这一抱怨会在近年来接二连三地成为现实?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鼠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在酷热的天气下,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热死人",是人们对酷暑的抱怨,可是谁会想到,这一抱怨会在近年来接二连三地成为现实?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鼠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在酷热的天气下,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福州马尾一纺织女工晕倒在车间,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说,她得的是热射病,是中暑病症中最严重的一种。据悉,该女工晕倒前曾请病假,但未得到批准。“热死人”,是人们对酷暑的抱怨,可谁会想到,抱怨居然会变成现实?每年到了盛夏,各地一般都有严禁中午高温作业的规定,但很难执行,农民工和工人们依然要在热浪中挥汗如雨,生命受到高温的威胁,毕竟,高温假还只是设想,而发放高温补贴的企业尚不足百分之一。此前一段,加班累死员工的深圳华为公司到纺织女工在车间热死,让我们不能不正视目前一些企业工作环境的恶劣。在广义的工作环境上,员工自进入…  相似文献   

4.
交流电能电死人,大家有了警惕。但对直流电,不少人认为没什么危险,电不死人,往往掉以轻心,结果让事故钻了空子。 一天,山东兖州南屯煤矿有个巷修工人站在矿车上卸料,因触碰到直流电压为550伏的电机车架空线,身体形成了通路而被电死。但有很多人对这起事故并不以为然,说架空线电人不止一次,没见死人,这次可能是碰巧了,因此并没有引起警惕。事隔不到一个月,又有3名工人站在矿车上从架空线下经过。电机车司机提醒他们注意架空线,一人虽然嘴上答应“知道”,但仍俯身而过,后背触碰架空线,又一次造成触电死亡事故。 这两起直流电触电死亡事故,在全…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有媒体送检了市场上的几款主流普洱茶进行稀土检测,结果都在国标范围内,但有两款已经接近限量。其实,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在过去的检测中,几乎每次都有多批茶叶稀土超标。茶行业则一直抱怨,稀土限量这个中国茶叶特有的指标,是"作茧自缚"。对茶叶中的稀土含量进行限制,的确是中国特有的标准。因为这一标准,大量中国茶叶不合格,从而影响了出口。这种现象,到底是茶不合理,还是"标"不合理呢?稀土是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它们在现代电子工业中至关重要,在世界市场上也相当珍贵——因为超过40%的可开采储量在中国,所以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  相似文献   

6.
看神华     
<正>它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它提出了"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生产时瓦斯不超限,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它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它构建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安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操作与眼疲劳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日本东京牙科学院和大正制药公司的两名研究人员发现,在计算机显示屏前工作,由于眼睛眨动次数较少,睁开幅度较大,两眼轮一般使用视力的工作更易疲劳。这两名科学家是在对104名并未抱怨眼睛疲劳的办公室职工进行研...  相似文献   

8.
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向“事故难免论”作斗争。因为这种思想会使人们对安全生产丧失信心,解除人们与事故作斗争的思想武装,为害甚大。 事故难免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呢? 事故难免论者认为,要进行生产建设就顾不了安全,死人难免,过去死人,现在死人,将来还要死人。 持这种论点的人,不问伤亡事故的原因,往往把任何情况下造成的伤亡事故都看成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事故,若要追查责任,严肃处理,他们就去说你是小题大作,百般加以阻挠。在他们看来,安全生产根本是不可能的,搞生产就不可能保…  相似文献   

9.
睡觉时枕高大的枕头,甚至用两个枕头,其实对身体是不利的。 医学专家曾对50名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颈椎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在35名颈椎病女患者中,长年枕高枕头的有6人,枕两个枕头的有29人;15个男患者则全部用高枕头。这50名患者都说自己常有“落枕”的感觉。从医学观点来分析,这显然是“高枕而卧”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指标管理不是任其死人雅彦眼下,国人对今年开始的伤亡事故指标管理议论很多,尤其针对“把工伤死亡指标分解到企业和基层单位”意见很大。认为。这样一来,就是对伤亡事故的允许,就是对劳动者生命的漠视,就是官员们为逃避责任巧设“三窟”,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细细一想,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倘分解的层次越多,越往下分,其数值就越小,只要小到了自然数“1”以下,不就等于在告诉你,“不准死人”吗,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就拿这“10万人死亡率”来说吧,假如这个指标值为“10”的话,那么分解到千人企业,百人车间,哪怕就是分解到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的大单位,其指标不都在“1”以下吗,在“1”以下,你说这是任其死人还是不准死人?这样一来,死了人,“窟”设得再多,也没办法开脱。  相似文献   

11.
<正>煤矿能不能做到不死人?神华集团的回答是:可以。煤矿企业如何走上安全发展之路?神华集团探索出了一套科学严密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安全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神华集团自2005年以来,生产原煤22亿t,百万吨死亡率0.018,全集团两次  相似文献   

12.
正监狱的安全管理有其特殊性,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通过开展监狱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价值观引导服刑人员,使服刑人员主动、自觉规范安全行为,监管安全有了基本保障。"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管理干部们常说。在监狱的安全管理中,引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监狱安全文化建设,让服刑人员接受监狱引导的安全价值观,使其安全生产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将个人目标引  相似文献   

13.
正"热炉法则"(hot stove rule)是指组织中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它是由于触摸热炉与实行惩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名。"热炉法则"具有4个原则:一是警告性原则,"热炉"外观火红,不用去摸,也知道炉子热得足以将人灼伤;二是必惩性原则,只要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三是即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会被  相似文献   

14.
<正>和村里的很多妇女一样,钟广凤成了一名寡妇。她的丈夫刘光述,死的时候刚满55岁,就像他沉默的性格一样,"突然跌倒在院子里,两腿一蹬就死了。"尽管家人拼命地往医院送,但他还是在路上断了气。病情则是和村里很多早亡的男人一样——癌症。连做人口统计的村民组长刘春林,都搞不清钟广凤是村里第多少个寡妇了。"反正外面的人都知道,桎木组  相似文献   

15.
工帽     
工帽雍珂卢红临出门的时候,妈在屋里唤了一声,:“红儿,别把工帽忘了。”卢红打住了朝后一望,撇了撇嘴说:“不戴,戴上热死人了。”说毕转身出了门。通往厂区的路灯下,卢红发现车间的梅英正在前面走,她唤了一声:“梅英,等等一块儿走。”梅英立下回头一望是卢红,...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11月30日中午,在上海去往杭州的高铁上,一名男子突发疾病,面如土色,脉搏停止。幸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庆元教授恰在隔壁车厢,他与两名乘客及时出手施救,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被紧急停车送往医院。事后,詹庆元教授在其微信朋友圈感慨道:"高铁上的急救条件有待完善。"这引发了医务界朋友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无论是报刊、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对房价及房地产走势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经济学界也是热议非凡,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一些人重点关注房价以及相应各方的利益,一些人却更加关注房地产走势对整个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关于房价,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拐点"论。认为房价在2013就已经到了顶点,进入2014年后已经进入了下行通道,降价现象也从年初的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蔓延。尤其是进入5月,楼市行情急转直下,多个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价齐跌,有的城市交易量达到了近10年的最低点,从而形成了房市的"拐点"。二是"合理回归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威海市的两家商场先后发生的自动扶梯在运行中梯级突然断裂的事故 ,两起事故发生的现象和结果有着十分相似之处。首先 ,这两次事故都是由独自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玩耍的小孩引起 ;其次 ,自动扶梯当时都是从上往下开 ,出事部位均是在下出口将要接近水平移动面处。所幸的是 ,这两起事故突发后由于自动扶梯保护装置动作及时 ,随即停止了运行。两名儿童的脚部被挤伤 ,鞋被挤进梯级里。报废的梯级在三到四节 ,两家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2万元左右。通过对这两起事故的技术分析 ,我们确认这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两名儿童的一只脚当时是…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进入10月下旬,企业的各类检查比平时明显增加。近日,笔者在一石油化工企业基层队一线班组调研时了解到,不少基层职工最近有点"烦"。为什么"烦"呢——年底最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检查多了起来。他们抱怨,在忙着向全年工作目标冲刺的时候,检查团却不期而至,这不是"添乱"吗?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4月15日,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裁决,将两名基层安监执法人员拉入了公众的视野。二人因为在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发现事故隐患,致企业发生一人死亡的安全事故"而被判犯有玩忽职守罪。近年来,遭遇此类"尴尬"的基层安监人员不止这两人。在安监执法的过程中,如何科学规范执法行为,"尽职免责"成了基层安监人员不能再含糊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