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突如其来的灾难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巧合的是,就在今年"5·12"汶川地震7周年纪念日的下午15时05分,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我们的邻国尼泊尔境内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又发生至少5次较强余震。这样的消息传来,又一次让大家对地震产生了恐惧。  相似文献   

2.
正蓝天救援队是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公益应急救援机构,成立于2007年。曾参加中国汶川地震、菲律宾海燕风灾、尼泊尔地震、斯里兰卡洪灾等国内外重大灾难的救援。民间救援队的优势有哪些?灾难来临时,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认识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合作与主题态势,利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集了3 158篇汶川地震研究论文,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采用关键词词频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热点、主题类团和新兴主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汶川地震的研究从2008—2009年开始显著增长,之后保持平稳;我国产出量第一,且在汶川地震研究合作中处于国家/地区的核心,与美国、日本和英格兰合作密切;机构层面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位于核心位置;徐锡伟和黄润秋是汶川地震研究中的代表作者;国际汶川地震热点主题涉及了滑坡、泥石流、芦山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方面,并围绕高频关键词形成了“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汶川地震中应用”、“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和数值分析”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4大主题聚类,其中“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和“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是目前活跃的主题聚类。  相似文献   

4.
基于汶川地震的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发生以后及时掌握人员伤亡情况对灾后救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是极为重要的。以2008年汶川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及房屋破坏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出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该函数模型是以建筑物的易损性为自变量,分别以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为因变量构建的。同时对回归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并参考前人模型可知房屋内人口密度和地震发生时间2个因素对模型有很大影响,进而对回归系数进行调整。最后利用文中模型和其他几种预测模型分别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进行验证,并与地震实际伤亡结果进行比较,证明研究的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目前,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国际在线4月21日)"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几乎全部受损,令人恼火。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  相似文献   

6.
<正>汶川大地震的伤口尚未抚平,芦山地震又不期而至,很多人不禁会发出疑问: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有联系吗?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地震可以预报吗?发生地震如何自救?芦山与汶川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200千米,从大地构造角度讲,两地都属于龙门山断裂带。这是一个夹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地震多发带,西南起于泸定附近,向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芦山  相似文献   

7.
<正>23秒,一场地震毁掉了一座充满温暖的城市,32年,展现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唐山大地震》已然成为今夏名副其实的荧屏"催泪弹",冯小刚用"修复记忆"的方式让我们回想起1976年唐山地震,而且更多的是联想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两小时内,温家宝总理就赶赴灾区,把救灾指挥部设立在地震现场;24小时之内,成都就集结了2万部队官兵.于是,生命奇迹在地震灾区一个接一个出现.  相似文献   

9.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尾矿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本文针对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尾矿库排洪系统失效,坝基沉降,坝体滑坡、垮塌、开裂等现状,对尾矿库地震溃坝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机理和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用于评估尾矿库抗震能力和地震溃坝可能性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考虑了地震强度、防洪、抗滑、抗渗透和安全管理五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尾矿库在抗震方面的基本特性,并通过研究给出了各个指标的分级方法。该体系的建立为尾矿库抗震能力评估、避免特殊工况下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为尾矿库运行期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洁 《安全》2008,29(7):10-11
5·12汶川地震所引发的灾难,对四川省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次地震持续的时间长,波及地域的面积广,涉及的人数多,灾害严重区均为山区,大部分地区属于生态屏障区、水源区、山地生态旅游区。目前,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地震灾后的安置和重建已成为工作重点,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多在山区,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这场地震导致了珠穆朗玛峰的雪崩,登山爱好者的部分大本营被埋。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尼泊尔北部的蓝塘村,共有250人在这次大雪崩中失踪。虽然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我们遭遇雪崩的可能性较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雪山旅游、雪山探险、滑雪等活动,雪崩也成了旅途中不得不防的灾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以"4.20"雅安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且后果严重、救援紧迫性强、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与汶川地震比较,雅安地震在救灾反应速度、救灾手段和救灾效率3个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管理混乱、信息混乱、角色混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为类似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笔者曾经到地震重灾区深入采访应急救援工作。采访中,那些救援队员用平静的语调叙述的"小事",却实实在在让笔者感叹。时至今日,两年的时光即将逝去,但每忆起那些"小事",笔者心底还会泛起"涟漪"。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国家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记者: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的应急能力不断接受考验,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别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国政府的应急能力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短短几年之  相似文献   

15.
正舆情5月7—13日,舆情热度趋势变化较为平稳,但有小幅波动。应急管理相关正面舆情占比约75%;中性舆情占比约16%;负面舆情占比约9%。根据舆情趋势图,此期间舆情于5月12日出现舆论峰值,主要因为: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报道以及"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被大量转发,形成舆论高点。另外,当天上海赛科公司储罐检修作业过程中发生致6人死亡事故也引起部分媒体和网民关注,共同推高舆论关注热度。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区域社会易损性对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影响,以芦山和鲁甸地震灾区为研究区,根据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结果,构建包括10个指标的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综合评判2震区的社会易损性,进而证明震区社会易损性与地震灾害损失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低震级、波及范围小的鲁甸地震死亡人数大于高震级、波及范围大的芦山地震死亡人数,其原因之一是鲁甸地震灾区的社会易损性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消防部队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特别是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9年5月1日施行的《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第37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这赋予了消防部队更加全面的应急救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习近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研讨会致信,国务委员王勇宣读致信并致辞。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主持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信中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9月8日21时,摩洛哥遭遇了一场几十年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马拉喀什西南约70千米处的阿特拉斯山脉,震源深度10千米。受灾人数超过30万截至9月13日19时,摩洛哥地震死亡人数已升至2 946人,受伤人数升至5 674人。目前无法得知地震废墟下有多少人被困,伤亡人数预计将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  相似文献   

20.
5月12日,参加完学校的地震演习后,昆明某中学学生"老厕所"闷闷不乐地在他的QQ空间写下了日志<领导来了,地震逃命走这边,演习还是演戏>.日志中写到: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我们作为昆明的示范学校进行了地震逃生演习.经典,真的很经典!壮观,十分壮观!特色,非常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