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安全带并非怎么用都行不少驾车人由于不注意正确使用安全带,导致被安全带损伤。被安全带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当汽车突然刹车或变速时,由于安全带的束缚,驾乘人员的体位相对固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驾乘人员的头颈部则处于过伸状态,由此可对颈椎产生一种剪切冲击力,驾驶员的颈椎容易受伤。  相似文献   

2.
简讯     
北京市查处副驾驶不系安全带安全带是保护汽车司乘人员行车安全的重要装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1条规定,司乘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最近,北京交警在市内繁华地区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95%以上的汽车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员都没有系安全带,而且根本不知道要系安全带;检查中有系安全带的,大多是外国人,反映出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交通队有关领导强调指出: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学习和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近来城区内发生的多起导致死亡的事故,都与司机和乘客没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有关,已有数人在事…  相似文献   

3.
安全带是保护汽车司乘人员行车安全的重要装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1条规定,司乘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最近,北京交警在市内繁华地区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95%以上的汽车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员都没有系安全带,而且根本不知道要系安全带;检查中有系安全带的,大多是外国人,反映出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4.
安全带被称为汽车的“生命线”,是它能对司机和乘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当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情况实施紧急制动时,安全带可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防止发生二次碰撞。同时安全带具有缓冲作用,可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在发  相似文献   

5.
据大陆汽车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分 析,“安全带+气囊”的保护方式可以挽救约60%的 生命,而在仅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率为  相似文献   

6.
在驾驶途中不要把孩子放在膝头,而是要根据年龄大小,为他们准备专门的儿童座椅;在确保所有人都系上安全带以前不要发动汽车;儿童座椅里的小孩也要系上安全带;开车之前检查所有车门是否都已关好,告诉孩子们车子行驶时不要玩车门锁;教育孩子驾驶汽车需要注意力完全集中,而在行车时接听电话势必分散注意力,因此要绝对避免;  相似文献   

7.
安全带被称为汽车的“生命线”,是它能对司机和乘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当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情况实施紧急制动时,安全带可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防止发生二次碰撞。同时安全带具有缓冲作用,可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在发生正面撞车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60%,侧面撞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45%.翻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80%。  相似文献   

8.
汽车司乘人员防护装备——安全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进入汽车时代以来.汽车的逐渐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因车祸死亡已累计3000余万人。但在这些交通事故中.如果正确使用了安全带,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在汽车上装备安全带、ABS、安全气囊、安全舱结构等安全防护装备已成为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共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其中最基本、最简单、有效的装备——安全带。  相似文献   

9.
随着私家车主的日益增多,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汽车的安全设备,驾驶者的驾驶习惯与在突发事故下的应急处理也很重要。驾驶者不但需要提高驾驶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安全驾驶意识。成功逃生的三大前提1、正确的驾姿。背臀紧贴坐椅,做到身体与坐椅无缝隙。2、系好安全带。安全带下部应系在胯骨位置,不要系在腹部;上部则置于肩的中间,大约在锁骨位置。一定要将安全带下部拉紧,系好安全带,听到“咔嗒”声后,还应再次确认。3、头脑冷静,判断准确。翻车后的逃生方法与障碍物撞击,导致汽车翻车后,应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1、熄火。…  相似文献   

10.
提起安全带肯定有许多私家车主对其态度是﹃用则信手拈来不用则顺手一丢﹄甚至有个别私家车主把安全带当成了摆设只有遇到交警检查时才临时带上在汽车的日常保养工作中安全带也常常被忽视其实同其它部件一样安全带也要使用与保养兼顾⒈经常检查安全带的性能一旦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座椅旁边地板上所有固定座椅安全带的螺栓都应按规定拧紧螺栓应涂上密封胶⒉佩戴时腰部安全带系位应尽可能低些以系在髋部为佳不得系在腰部肩部安全带不宜在胳膊下面应斜挂胸前且一副安全带只能由一个人使用⒊不得将…  相似文献   

11.
使用安全带虽然简单,但不少驾乘人员不能正确使用。使用座椅安全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经常检查座椅安全带的技术状态,如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固定座椅安全带的螺栓都应按规定拧紧,螺栓周围应涂上密封胶;正确佩戴三点式安全带应系在髋部,不要系在腰部;肩部安全带不能放在胳膊下面,应斜挂胸前。 不要让座椅靠背过于倾斜,否则安全带将不能正确地伸长和收卷;安全带必须与座椅配套安装,不得随意拆卸;安全带在使用中曾承受过一次强拉伸负荷,即使未损坏,也应更换;安全带脏污时用布或海绵擦洗,切不要使用染料和漂白剂,它会腐蚀安全带而降低其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2.
国际频道     
《现代职业安全》2005,(7):81-81
新型汽车安全防护系统,调节安全带张力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英国克兰菲尔德碰撞研究中心和日产欧洲技术中心的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种新型汽车安全防护系统,该系统通过估算个人生理指数.调节安全带和气囊的张力和软硬程度,能够有效降低伤亡比例。这种系统由手指扫描仪、车载计算机和能够调整张力和硬度的灵巧安全带和气囊组成。扫描仪可以被安装在仪表盘、车门等车内任何地方。司机或乘客坐上车后,首先  相似文献   

13.
《安全》1996,(1)
兄弟刊物文摘莫要轻视汽车安全带汽车安全带在国内只推广应用了两年多,但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几十年了,它使交通事故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功不可没。如澳大利亚,安全带使用率87%,死亡减少率20%;美国使用率64%,死亡减少率21%;英国使用率92%,死亡减少率...  相似文献   

14.
《江苏劳动保护》2008,(5):37-37
汽车安全带是一种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被誉为“生命带”,可以防止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减轻受伤程度。驾乘人员系好安全带,在事故中存活的机会是不系安全带的2倍,还可以将受伤的概率降低50%,而且能确保正确的驾驶姿势和减轻驾驶人疲劳。  相似文献   

15.
一位司机由于行车时常不系安全带多次被交警处罚,心里很不服气。一次,他带朋友出行,由于怕再次被罚,很不情愿地系上了安全带。却没提醒同车人也系上。这一次灾难降临了,真的发生了严重撞车事故,系上了安全带的司机幸免于难,同车人却由于没系安全带而搭上了性命。血的事实,让这位司机拿起笔来,在交通安全征文中以亲身经历告诫有车族:系好安全带,为自己、乘车人及每个家庭的安全负责! 90年代初,我国规定所有小型汽车的前排座位必须安装三点式安全带,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在行车时系好安全带。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机动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汽车乘员约束系统逆问题满意准则模型,求出了三点式安全带制造和安装参数的满意解子集。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优化方法,并得出了几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正>安全带的卡扣,是最易被人们忽视而恰恰是容易造成行车安全隐患的关键点之一。实际上,即便是有系扣安全带习惯的老司机也不一定知道系好安全带的"秘密"。标准的系安全带方式中,斜带要穿过人体的哪些部位,横带松紧程度如何才算安全都有讲究。发生危险和事故的瞬间有非常大的冲击力。经过测试,大概在1000千克左右的家用轿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又为何系  相似文献   

18.
汽车-护栏系统耐撞性研究的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建立汽车及公路护栏组成的复杂系统的耐撞性分析模型,基于VPG与LS-DYNA软件平台,应用标准化建模方法,即通过设定建模原则,在充分利用VPG内置的标准模型数据库如悬挂、轮胎、假人、安全带等各种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分块建模法,分别建立汽车、护栏、座椅模型,定义好各自内部的接触;并利用VPG的“export”功能,生成各自的DYN文件;再利用生成的DYN文件,就可组合出汽车-护栏系统耐撞性研究的各种中间环节的有限元模型,最终实现“汽车-护栏-乘员-座椅-安全带”系统模型的一体化。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笔者建立的模型具有足够的可信度,适合工程应用,并给出了一个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9.
你是否知道,汽车碰撞时仅靠手臂不可能保护孩子,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更是儿童“杀手”。中国一年有1.85万孩子因为车祸而丧生,但是儿童安全座椅在中国的使用率只有0.1%。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1月19日,电力部电建二局工程一处在合肥市安徽造纸厂扩建工程中吊装运输栈桥斜梁时,将约3吨重的斜梁掀翻(斜梁未焊牢)。有四个人从约10米的高处坠落地面。 四人中一人未戴安全带站在斜梁上;一人虽佩安全带,但将安全带接在未焊牢的斜梁上。当斜梁坠下时,这二人同时跌下,经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人身戴安全带,却没有挂上,蹲在斜梁侧面焊接;第四人身戴安全带,井把安全带挂在牢固处,也在同侧焊接,事故发生时,前者侥幸跌落在松软的泥土上身受重伤,后者有安全带把他吊在空中,仅受了点轻伤。 这四人的不同遭遇,与他们对安全带的不同态度关系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