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瓦斯爆炸,使他双手致残,老板断药断粮,忍恨被迫还乡,欲打官司,却无钱请律师,四处借债无门,一家人只能无助地哀叹———良好的愿望在恶梦中破灭刘友华注定了一辈子都是苦命。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市老君镇泉溪村15社一个农民家庭的刘友华,自幼便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父亲终年病痛不断,三天一副中药,五天一剂西药,活拉拉的把家里吃得山穷水尽,最后,给家里遗下一笔债务后,于1993年撒手西去,年仅46岁。刘友华人老实,也挺勤劳,1990年,邻村姑娘董玉群不嫌他家贫,只爱他忠厚勤俭,便嫁给了他,次年便生了儿子刘志。父亲…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眼睛     
那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一家铸件厂上班。此时的父亲也不过30多岁.远比现在的我年轻。他是那样的充满朝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英俊的脸上满是笑意。父亲是一名翻砂工.翻砂工——整天与黑砂打交道.脸上常常会沾上黑乎乎的砂粉。看着有点滑稽,就像戏曲里的人物脸谱。但是.我从没在父亲的脸上看到抱怨.他的心里满是阳光,他的眼中满是希望。  相似文献   

3.
每次提到“安全”二字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总会闪现出父亲离开电工岗位前抚摸着用了近十年的安全带说过的一句话:这根安全带呀,是我美好生活的桥梁,它的一头系着我的生命,另一头系着一个幸福的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二字的分量。  相似文献   

4.
我爱烘焙     
月月,蒙古族,生在辽宁。高考填报志愿,只有一个想法,到南方去,一如南方人渴望北方的大雪和分明的四季。大学4年呆在福州这座绿意盎然的南方城市,遇到了现在的先生,终于给了自己留下的理由,然后生根——有了家,有了娃。低调、内涵地生活着,似乎是所有高尔夫车主的风格,月月也一样。她说,心头总回荡着父亲的一句话:在你能力所达的范围,开心地生活。于是,平淡之外,  相似文献   

5.
"21年了,姑娘都35岁了,你们还能年年来看望我们,真的太有心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交警。"这是郑淑玲的父亲郑清泉见到我们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近日,笔者走访了一位21年前因车祸受伤的交通事故受害者,了解的不仅是一个家庭因无情的车祸让生活陷入困难的辛酸,更是交警对一位普通受害者21年一如既往的真情关爱。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到福建师范大学读书和毕业后到军垦农场“锻炼”的期间,父亲不能像往常那样随时给我耳提面命的教示和关怀了,而只能给我写信。父亲那时已经年老多病,可以想象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伏案写信的艰难。也许父亲就只给我一人写信,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不在他的身边他不放心。现在,父亲给我的这几十封岁月带不走的信,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今朝     
有一对夫妻离婚了,儿子归女方抚养.父亲每月除了25元的抚养费.再没有其他的表示,不管是儿子生日,过年过节或是从外地出差回来,从没有给儿子买过一件小礼物.是父亲没钱吗?不是.是父亲不爱儿子吗?也不是.父亲没日没夜地挣钱.已经给儿子存了一笔钱.“儿子大了得花钱”,就是这位父亲的想法.结果前妻怨气冲天,对父子见面都加以限制.儿子跟父亲也缺少情感的交流.如果这位父亲不是生活在明天,而在现在就能更充分地表现出他对儿子的爱,相信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使之幸福地成长.那么,  相似文献   

8.
父亲退休的时候,已经满头花白了,像是重阳时节一棵枝头霜重的劲松。 如果要为父亲从教四十二年的“天下桃李”做个统计,从身居要职的官员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可以用“数以万计”来论。有时,我们在家谈论起某人某事,父亲会不经意地插上一句“嘿,那人是我学生呢!”那时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骄傲和满足的。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常把父亲比作山,大概是因为山太厚重了,你穷尽一生都难以发现其全部内涵的原因吧。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7岁以后开始的。父亲幼年丧母,国高没读完,一场瘟疫夺走了家里十几口人的生命。带着心灵的剧痛,他撇下家小,毅然投奔了八路军。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从东北转战到海南,接着又经历了3年抗美援朝。60年代初转业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那时,一年能与父亲见上一面就不错了。所以,父亲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1966年春,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去洛阳看望父亲,刚到不久,文革的风暴就席卷了整个洛阳城。一天夜里,  相似文献   

10.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可谁能想到,一封遗书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这名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留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内心十分矛盾:他明白父亲此举是一种无私的爱,又是一种卑鄙自私的手段,如果说出去,他从此就没钱上大学;如果不说,虽然没任何人知道,但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像大山一样压得他抬不起头做人。最终,他选择了  相似文献   

11.
盛夏,酷暑难当,人们为求得一丝凉爽,往往忽视了防病保健,而诱发各种不适感,葚至导致病痛发生.因此,消暑也要讲科学,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一,父亲开着刚刚学会的电动三轮车给我家送来了半车大白菜和一袋子豆馅馍。一到家,父亲就乐呵呵地对我说:“现在的人真能,车充上电就能带着你跑,一按电门想去哪去哪,比那大架子的自行车方便多了。”妻子边卸东西边说:“上次回去只不过随口说说,没想到你们还真蒸了豆馅馍送来,没少麻烦吧!”父亲说:“这孩子还学会客气了,豇豆是咱自家地里种的,只需要和和发面,费啥事。”正在屋里写作业的女儿听到父亲的声音,飞快地跑出来扑到父亲怀里。父亲在她的小脸上亲了又亲。  相似文献   

13.
父亲退休的时候,已经满头花白了,像是重阳时节一棵枝头霜重的劲松。如果要为父亲从教四十二年的“天下桃李”做个统计,从身居要职的官员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可以用“数以万计”来论。有时,我们在家谈论起某人某事,父亲会不经意地插上一句“嘿,那人是我  相似文献   

14.
滕军 《劳动保护》2007,(5):40-41
我的父亲滕庆金是一名老安全工作者,他已离开我们13年了。当每家每户欢度节日时,父亲的影子便会出现在我温暖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5.
陈的“”字发音很特别 ,发“y幃ng”音 ,查阅辞源后 ,得知字义一是“大” ,二是“仰慕”。字是他父亲向当时国立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先生求要得来的。只是当陈渐渐大了以后 ,才明白当初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及父母对他寄予的愿望。启  蒙给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父亲。他的父亲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大学 ,此后 ,一直教了 55年的数学课 ,直到 1992年去世。父亲是陈的启蒙老师 ,他对陈的教育方式很独特。而陈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尤其是年少时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扎实的数理基础大都得益于父亲那随意却又独特的教育。上中学时 ,陈一直寄宿…  相似文献   

16.
死亡不可怕 ,倒是死亡前的病痛折磨人。死亡只在痛苦之至 ,拖延时日 ,令人难堪这点才是坏事。在自然界病痛不会持续太久 ,死亡很快就会给病人带来安宁。可是人类发明的医药却把临死前的痛苦拖得很长很长。患者痛不欲生 ,苦不堪言。家属筋疲力尽 ,债台高筑。久病床前无孝子 ,亲人间的由恩转怨 ,一句“不孝”是不是过于简单 ?事情演化到这一步到底是不是真的人道 ?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看 ,死亡前的救治百万千万地投入 ,结果与其说是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不如说是延长了患者死亡的时间。而且 ,把有限的社会资源大量地无节制地倾泻在救治垂危…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戥子     
正我家有把老戥子,如今已年逾百岁。父亲说,那是他当年出徒时师傅赠送的。一个黄铜小秤盘,状若银元大的黄铜秤砣;一根闪烁着金星刻度的乌木秤杆。它是父亲一生的珍爱,如今已成为我们的家传。父亲十六岁入中医堂学徒。那时,入堂拜师都是先学药性。所学之书或是《药性歌括四百味》,或是《汤  相似文献   

18.
干了三十多年矿工的父亲今年光荣地退休了。 父亲退休后常与我说起他年轻时的事情。那时,家里太穷,在农村饭都吃不上,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喝上一碗大米稀饭就已经满足了。1976年,淮北矿务局到阜阳农村招农协工时,父亲找村长好话说了一箩筐,才来到矿上做了一名矿工。一起来的其他几个人,因吃不了苦,又怕脏、怕危险,没干满一个月全回家了,只剩下父亲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是河南嵩县萤口矿的一名工人。因我父亲在该矿工作岗位上于1998年8月7日夜惨遭不幸,特向贵部求助解答几个疑难问题。具体情况是这样的:1998年8月7日夜1~2点,我父亲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滚下一块石头(重约80kg左右)砸断房檩,落在我父亲...  相似文献   

20.
海子     
海子死了。海子死得很惨 ,很不甘心 ,大瞪着两只眼 ,嘴巴张着像在说话。海子的工友们祷告着为海子合上了眼睛 ,闭上了嘴巴。海子是独子 ,海子的父亲干了一辈子矿山 ,深知矿山危险 ,很不想让海子来矿山工作。小时候 ,父亲就教育海子要认真学习 ,说学习好了可以上大学 ,到大城市里去工作。海子小学学习还可以 ,到了初中 ,思想就放松了。海子有优越感 ,认为父亲是工人 ,家庭条件好 ,自己又是独子 ,心想当一名矿工就不错。一天工作8小时 ,其余的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海子跟着父亲去了几回矿山 ,看到父亲的工友们太阳老高就吃过晚饭 ,坐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