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东天然气净化总厂,是从国外引进具有7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天然气净化处理装置。其中,斯科特尾气处理单元对高含硫气脱硫后的尾气的处理效果特好,处理后排放废气中总硫含量一直低于300ppm。这对长期工作、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广大脱硫职工和周围数十公里内的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方面确实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实施"绿色低碳"等四种能源发展战略,因此"以电代煤"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战略中的一项重要选择。本文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和排放系数法,计算了八大主要用能部门以电代煤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价值。计算结果表明:各部门用电设备的初始投资和电力消费等经济成本是燃煤设备的初始投资及燃煤消费等经济成本的1.8~2.8倍,但是,以用电设备替代燃煤设备的环境价值非常可观。在考虑了环境外部性成本后,居民生活行业,商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高耗能工业六个部门进行"以电代煤"在目前的情况下具有经济可行性,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以电代煤"暂时不具有经济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谋求整个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治理污染的基本原则。在水污染防治中,采取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并逐步把集中控制和治理作为主要手段,是我国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方向。一、污染集中控制促进环保资金发挥更高的效益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分散,  相似文献   

4.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共同提高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定性分析,对山东省昌乐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环境变化、能源消耗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发现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同步”,而与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却是“非同步”,说明昌乐县农村城镇化的质和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新工艺炭黑生产的节能与环境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4):243-245
对于能耗高、污染重的炭黑工业来说,采用新工艺生产炭黑,其节能效果与环境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目标作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会影响宏观经济绩效,还会显著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绩效。本研究借助中国2004—2019年沪深A股上市污染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考察了经济增长目标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效应,并检验了融资约束在经济增长目标与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会加剧融资约束,进而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时,在“硬约束”情形、重污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而环境目标会弱化这种负向作用。本文丰富了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微观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并为地方政府科学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更好平衡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关系以及促进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受污染和自然环境被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各地逐步展开区域开发,而区域开发离不开环境经济与环境保护。本文拟就青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区域开发需要环境经济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折合约10.8亿亩,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而居全国第四位。青海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赋于自然资源一系列特殊的特点: 一是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分布明显。巨大的热力作用,可使高原的气温  相似文献   

8.
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十年来,我国企业环境保护已经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企业环境保护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与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不适应。一、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还不统一过去十年的企业环境保护,曾经仿效国外的模式,偏重于单项治理,将大量的治理资金花费在已经废弃的资源和能源上,既没有减少废弃物,又没有利用废弃的资源和能源,也没有解决环境污染。到本世纪末,我国工业年总产值将翻两番,如不改变前十年中的单项治理偏向,那么,资源浪费越来越大,环境容量越来越小,治理费用越来越高,发展生产所必要的资源、能源、资金必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往往能够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与干扰,这就导致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经过这些年环境保护工作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面对这种影响与干扰,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各种手段,采取积极措施,对损害和破坏环境的人为活动严加控制,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达到调节、控制、保护和改  相似文献   

10.
卢风 《绿叶》2012,(10):75-81
贪大求快的、用征服性科技征服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唯一能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由利用生态技术的小企业支撑的地方性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形态。按"海强模式"发展小企业能促进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能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能让小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与日俱增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迫使人们渴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可是,现实生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目标。因为,近几个世纪以来,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需求之间争夺的结果,常常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是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滞后、退化。至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物质循环全过程的研究得出:实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备必须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考虑;生产环节要推行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消费领域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该文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介绍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内涵,指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样,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这就出现了单靠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及有限的经济手段管理环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举管理环境更显得重要。动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其核心是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我国国情及本地区实际,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运用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进一步完善排污…  相似文献   

15.
油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和生产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既对环境构成危害,又影响企业综合效益提高。清洁生产是基于污染预防的一种环境保护战略措施,体现了废物利用的最大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清洁生产是促进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了油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讨论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将生态资本引入内生增长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模型,以林业投资作为生态资本投资的测度指标,运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14年的数据,检验生态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效应,发现生态资本可通过促进创新来提高经济产出。考虑到内生性问题,利用生态资本的滞后期和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资本的替代变量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较稳健,因此增强生态资本投资与积累是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影响环保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环保企业应采取的质量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厂认真贯彻“科技立市”、“科技振企”的方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企业,根据我们小型企业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积极采取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挂勾,引入社会富余科技力量的措施,立足本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不断发挥科技进步的优势。不断开发环保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年来企业之所以获得以上可喜成果,我们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我厂是一个年产六万吨合成氨、十一万吨尿素的中型氮肥企业。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穿越市区的湛河上游。由于建厂时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厂址选择不合适,又没有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虽然上了一些环  相似文献   

20.
论三个效益统一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三大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指出,入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大会报告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