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本文对重力段差仅同时用两台重力仪进行一次三程联测时,应如何计算段差值和精度估算作了讨论。导出了两台仪器的观测资料联合平差时的严密公式;并对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的精估公式进行了改进。最后对实际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温度对石英弹簧重力仪的影响,并提出重力测量中对结果进行温度改正的方法。对于有恒温装置的重力仪,文中给出确定恒温精确度指标的公式。因温度对重力段差结果的影响,有呈现系统性和累积性的可能性,在研究重力变化的工作中,必须加以分析和排除。  相似文献   

3.
本文列出了重力基点联测工作中,不同精度的多台仪器和不等权的多条测线联测结果的精度公式,以及多台仪器三次单程联测结果的偶然误差的计算公式,并讨论了一些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最后讨论了加辅助点的三次单程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产生重力仪零点漂移的原因,指出了目前零漂改正的几种方法。根据大量流动重力实测资料,分别用统计和最小二乘方法求解了国家地震局系统所使用的7台Lacoste-G型重力仪的零漂量级,不同漂移改正方法对比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的线性漂移率进行掉格改正效果最好。这对了解每台仪器性能,合理进行漂移改正,提高观测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18,(2):8-8
比测是评价绝对重力仪性能,确保获取统一基准下重力场变化资料的基础性工作。为确保参加地震重力场变化监测的绝对重力仪性能可靠,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支持下,湖北省地震局于2018年3月14-31日在武汉组织了第四次绝对重力仪比对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江苏重力复测网使用LCR-G 型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的资料、结合卫星重力资料和绝对重力测量,认为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是能够反映地质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苏南的茅山和苏北的郯庐两断裂带均有活动的迹象,其中苏北段自1987年以来,活动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多台CG—2型重力仪在不同基线场标定的格值资料,分析了调测程对格值的影响,讨论了导致格值变化的原因。认为由于各台仪器石英系统的弹性性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仪器格值亦各自有别;在相同重力段差区间调测程时,各台仪器弹性性能的变化将有所差异,每台仪器的格值变化也就各不相同;格值变化较大的某些仪器(或测程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不同测程范围与格值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重力仪的亮线灵敏度反映了弹性系统对重力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通过亮钱(指示丝)在目镜视场中移动的情况表现出来。因此,灵敏度太高或太低都会产生较大的读数误差。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仪器长期零漂、测程范围的调节,甚至气泡标准位置、光系元件位置的变动,均可引起亮线灵敏度发生改变,所以必须经常检验与调整灵敏度。鉴于过去一些仪器说明书和讲义中,对调整亮线灵敏度的具体方法阐述的不够明确和完整,没有把倾斜仪器、改变零位、摆杆水平、校正气泡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很多观测员感到调整亮线灵敏度很困难。另外,国产 ZS 型重力仪目镜刻度片分划线的间隔是一大格,达不到按 CG—2说明书中介绍的判断调整零位方向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调整过程中摆系状态的分析,探索一种调整石英弹簧重力仪亮线灵敏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格值函数表的精度,给出了用加权高次多项式逐步拟合重力仪格值函数的方法.研究表明,利用格值函数可以检验基线法标定格值的偏差、削弱"虚假"地震异常、并可减小复测成果的舍弃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淮河流域110个气象站点195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日尺度降水数据,建立了AM及POT极端降水序列,通过4大类33种概率分布函数对其进行了拟合,以建立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并利用其参数分析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及概率特征。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1959-2008年日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为东西两端高并逐渐向流域中心降低,且有淮河上游地区及沂沭泗流域东部两处强降水中心;(2)经K-S法检验,Wakeby函数是AM及POT序列的最优概率分布函数。50a一遇的日极端降水预估值与1959-2008年实际最大日极端降水值的误差率随着实际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大多数站点的误差率在20%以下;(3)通过对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参数的分析,得出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安徽省阜南和淮南地区以及皖鲁苏交界地区的极端降水发生概率较大,淮河中上游干流周边地区及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变化不稳定;(4)以最优概率分布模型的形状、尺度参数为指标,绘制了淮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图,为极端降水风险管理与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重力定点观测是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重力观测的精度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定点重力观测而言,其精度主要取决于记录纸上每单位长度(毫米)所代表的重力值,即记录格值。我国地震台站观测规范规定,记录格值的测定相对精度要高于百分之一。目前,全国地震台站的定点重力观测使用的仪器大多数是GS-1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沃登W-1190,W-1208两台仪器在北京高崖口基线场及豫北地区的实测结果,讨论了重力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基线场到测点间的温度改变引起仪器的格值变化所造成,故应在每一测点上予以改进。进而研究发现,用这种温差校正格值的办法可以减少基线场标定次数,其结果提高了测点精度。  相似文献   

13.
在郯庐带中南段重力网进行的重力变化的测量和研究表明:可以引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控制相对网误差;在绝对重力测量尚不广泛使用时,航运重力测量是可行的辅助重力测量方法;1981年和1982年的重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福建台网记录的台湾地区1257个地震的近震震级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台湾地区近震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在比较震级残差法和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后,选用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拟合得到福建台网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量规函数,并用震级残差法得到了相应的台站校正值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这不仅减小了近震震级的离散度,而且使闽台两地震级标度趋于一致。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首台近震震级的校正,首台震级经过校正后可以快速测得偏差较小的近震震级,为地震预警震级的确定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导出重力仪在平台倾斜θ和2θ角前后的读数ΔS_1、ΔS_2与θ的关系式,并得到迭代公式和控制测量误差的判别式,给出了提高倾斜平台标定重力仪格值精度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是困扰易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有效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直接指导。本文从灾前内在条件、应对能力、适应能力、暴露度和脆弱性5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并以都江堰市为案例区,评估其2000-2016年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精度;(2)都江堰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呈波动上升趋势,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恢复力影响显著,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影响最大;(3)灾前内在条件显著受人均GDP和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影响,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劳动力占比指标对灾害应对能力的影响最大,灾害适应能力显著受居民现金收入、开展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百分比、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影响;(4)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加强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等多种方式,提升社会经济恢复力。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我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该文以2000-2014年云南省发生的500个典型地质灾害事件为基础,选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诱发因素因子和潜在形成条件因子,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最后利用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的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质灾害较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且以泸水县、中甸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为最高;(2)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级,从低到高不同易发性等级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14%,24.80%,18.41%,24.68%,20.78%和5.18%;(3)在未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情况前,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503 8和0.965 1;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后,AUC值分别为0.681 3和0.992 7,证明所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云南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蒙特卡罗数学模拟方法相结合,对恒温重力仪实测资料的精度进行综合评判,提出一种由分布参数(或小样本)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重力网平差中,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会不一,甚至可超过重力随时间的变化量,成为研究重力随时间变化与地震关系的主要干扰,因此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是必要的,为此本文讨论了拟稳平差在重力网平差中的应用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对重力网中各点重力值变化的判断至少是建立在两期以上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在比较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基准(参考系)。目前广泛采用的条件平差,选择的是固定参考系。固定参考系的缺点在于重力值不变点选择的不同,最后求出的结果也不同,同时固定点重力也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力侵蚀兼重力侵蚀是本研究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通过对水力、重力侵蚀以及它们交替、复合侵蚀过程的分析表明:(1)土壤水力、重力侵蚀的直接表现形式即面蚀、沟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侵蚀形态,对山区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能力,故称之为山地致灾因子;(2)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在时间上的交替混合,在空间上的复合叠加,既增强了诸种致灾因子自身的致灾能力,又助长了致灾因子彼此间的诱发或转化作用,进而形成与发展了山地致灾因子链;(3)土壤侵蚀是一综合性的山地致灾因子系列,各类致灾因子链对承灾体的连续性破坏,导致社会经济损失累积值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