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渗滤液循环对填埋气体产生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组成为依据,通过填埋模拟柱实验研究了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新鲜垃圾填埋层填埋气体(LFG)产生的影响.渗滤液循环方式包括:原液循环、厌氧预处理后循环、好氧预处理后循环、原液与陈垃圾柱出水混合后循环.结果表明,原液循环抑制了甲烷化进程,产气速率小,产气期分散.渗滤液经适当预处理后循环均能改善LFG的各项气量指标,表现为产气速率显著提高、产气期集中(本实验条件下约1a);Qt(实际累积产气量)增加,Q有效 Qt值(甲烷浓度大于50%的填埋气体量与实际累积产气量的比值)大于0 80,Qt Qp值(实际累积产气量与计算总产气量的比值)大于0 4.但渗滤液经不同预处理后循环对LFG各项气量指标的优化效果不同,排序为厌氧预处理后循环>原液与陈垃圾柱出水混合后循环>好氧预处理后循环.优化LFG各项气量指标的关键是:①缩短填埋层进入稳定的甲烷化阶段的时间;②减少垃圾中有机物的场外去除量.而渗滤液的预处理程度和方式对这两个因素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DM)作为主要研究的磺胺类抗生素,观察其在猪粪混合发酵液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与酶活性的影响。发酵过程共设置4个浓度处理:CK处理、T1处理(SDM添加量为30 mg/kg)、T2处理(SDM添加量为60mg/kg)、T3处理(SDM添加量为120 mg/kg)。结果表明,厌氧发酵过程中SDM对尿酶活性呈现出"抑制-激活-抑制"的作用。在一定添加浓度范围内(T1≤T3),磺胺二甲氧嘧啶钠对厌氧过程中脱氢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DM在混合发酵液中降解遵从一级动力学规律,代谢速率为T2>T1>T3,而T3处理对COD去除率达最大为48%,其累积产气量是空白处理累积产气量的2倍。随着磺胺二甲氧嘧啶钠添加量的增加促进了更多的产酸菌群的生长,合成更多的甲烷形成的前驱体,以得到更多的累积产气量。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产气速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前人的工作,分段建立了产气速率模型。自配垃圾试样进行有机物降解实验,根据试样降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实验期间试样的质量变化,得到试样的产气量,由此计算试样的产气速率,确定了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在实验初期产气速率增加较快,达到产气高峰后逐渐降低。用建立的模型进行产气速率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接近,说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混合发酵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将4种不同形态的麦秸分别与鸡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分析了试验过程中产气量,发酵液p H值、EC、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NH4+-N和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单独发酵产气量较低,不同形态秸秆单独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体为原秸秆高于一次发酵秸秆,搓揉秸秆高于未搓揉秸秆;鸡粪单独发酵累积产气量,发酵液p H值、EC、TVFAs、NH4+-N和碱度等均高于秸秆单独发酵;混合发酵提高了秸秆的产气速率和产气峰值,缩短了峰值出现时间和达到80%总产气量的时间;将鸡粪与不同形态秸秆混合发酵对提高秸秆累积产气量的效果不同,在扣除鸡粪产气的影响后,鸡粪与原秸秆、搓揉秸秆、一次发酵秸秆和一次发酵秸秆搓揉混合发酵处理的秸秆TS产气量较相应的秸秆单独发酵分别提高了-12.19%、10.54%、13.01%和-12.21%;混合发酵各处理发酵液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发酵日产气量和发酵液各指标的变化更温和,...  相似文献   

5.
以敦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分别用Scholl Canyon模型、Mgmemcon模型和IPCC推荐的一阶衰减模型(FOD)估算填埋垃圾在运营期及封场后的产气量,对比分析3种模型估算出填埋气在不同时期的产气规律,并据此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不同产气模型的估算结果在大气环境评价等级、评价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要求和环境影响的范围及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gmemcon模型估算的年最大产气量最小,与其它两种方法差异较大;Scholl Canyon模型和FOD模型预测年最大产气量及相应年份一致。合理选择填埋气预测模型,是客观评价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基础,也是项目建设具备环境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垃圾堆放场释气源强确定与评价及其污染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北京北神树垃圾堆放场释气采样并定性定量分析,用上、下风测试和现场测试记录2种方法监测污染气体浓度,用改型扩散算出释气源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找出产气量规律,产气成分所占比例,得出单位重量垃圾的产气量,进而推算出源强;评价垃圾释气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控制污染对策。  相似文献   

7.
UASB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场渗滤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垃圾焚烧场的渗滤液具有pH低、污染成分复杂、COD_(Cr)浓度高、可生化性好等特点。本研究探索了UASB法处理焚烧场渗滤液时的快速启动方法,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容积负荷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及产气量与COD_(Cr)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d、容积负荷5kg/(m3.d)的情况下,COD_(Cr)去除率可达到93%,每升原水产气量可达22.5L,折合热值492.7kJ。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堆肥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分别以堆肥0d(T1)、3d(T2)、6d(T3)和9d(T4)的麦秸与奶牛废水混合物(质量比1:2)为原料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结果表明,堆肥造成麦秸干物质(TS)大量损失,堆肥3,6,9d麦秸TS损失率分别为2.63%、11.46%和20.0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堆肥后麦秸纤维素结晶程度增强;厌氧发酵后,T1、T2、T3和T4的TS产气量分别为377.50,388.85,354.71353.65mL/g,考虑到堆肥过程中麦秸TS的损失,T2、T3和T4的TS产气量仅为T1的100.30%、83.19%和77.59%;各处理麦秸产气中甲烷含量差异不显著(P=0.3681);堆肥后麦秸产气速率和气峰值均增加,T2、T3累积产气量达到总产气量80%的时间较对照提前了8d和2d,T2产气峰值较对照增加了2.65mL/d,但堆肥9d麦秸产气速率和产气峰值反而降低;厌氧发酵后麦秸TS和挥发性固体损失率均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提高麦秸产沼气量的角度看,堆肥预处理并不合适,但对加快反应器启动,提高麦秸产气速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以堆肥3d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生活有机垃圾用作沼气发酵原料的参数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类收集于城市生活的有机垃圾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的相关参数与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对固定区域的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其总体TS(总固体)、VS(近发性固体)、COD含量相对较为稳定,在连续8个月的监测中,其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17%、4.64%和8.17%;生活有机垃圾作为整体,在兼氧沤解预处理条件下常温发酵,每公斤TS具有0.389m^3或每公斤COD具有0.499m^3的产气潜力,产气特性表现为,投料2d后进入产气高潮,20d时的产气量达总产气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高VFA浓度果渣废液厌氧启动反应的操作运行工况,提出了厌氧启动反应完成时应同时满足的4项判别条件。研究成果显示:高VFA浓度果渣废液厌氧反应的启动过程可根据启动运行工况特征分4个阶段完成。在试验研究中通过跟踪计算消化液的有机碳量平衡,提出了判别厌氧反应达到完全混合状态和早于p H等常规状态指标显著变化前,发生有机酸累积的方法。试验采用尿素调控消化液中的酸碱平衡,得到厌氧启动反应达到稳定时的有机负荷为2.83 kg/(m3·d),平均产气量为658.8 L/(m3·d)。  相似文献   

11.
喷胶废气中含有较多毛絮物,而VOCs浓度较低,文章针对喷胶废气特点,提出一种废气治理技术应用实例。介绍了采用控制风速法计算喷胶废气量的过程,并利用数值模拟对所计算的气量值进行验证。对废气治理工艺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阐述了治理设备的原理和特点,对活性炭吸附设备填碳量进行计算。通过对喷胶作业情况分析计算,提出一种针对性的节能控制方法,并对节能和碳减排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检测指出该套系统的治理效果能达到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加速器质谱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环境研究。地表水(河流、湖泊)有机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探究地表水环境有机碳循环,不仅能定量识别有机碳的来源贡献率,还能提供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的信息。本文综合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原理,比较了溶解有机碳化学前处理三种方法(高温燃烧法、紫外氧化法、化学湿法氧化)的优缺点,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放射性碳同位素在河流和湖泊系统有机碳循环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以及联合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与其他分析测试手段,对地表水体有机碳循环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餐厨垃圾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对其资源化利用有一定影响。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储存时餐厨垃圾pH和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室温以及5℃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的餐厨垃圾的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结果表明:随储存温度的降低,餐厨垃圾pH值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在5℃条件下,8 h内可使餐厨垃圾的pH维持在6.0以上;15℃下餐厨垃圾储存8 h以内,细菌总数小于1.0×10~6cfu/g。室温(30℃)新鲜垃圾的累积产气量最高,达到1 422 mL。在5℃下储存4 h内的餐厨垃圾,其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与新鲜餐厨垃圾的产气结果相当,而在5℃下储存8 h时,产气量与新鲜垃圾相比下降了3%,之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累积产气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2.0~5.0、>5.0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20 cm层全土w(有机碳)(12.84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9.98 g/kg),柳杉林(13.93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11.54 g/kg) (P<0.0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w(有机碳)总体上均随着粒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 ②与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氧碳)较高,w(烷基碳)、w(芳香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则较低,显示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针阔混交林相比,柳杉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较高,w(烷氧碳)则较低,显示柳杉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好. 与0~20 cm层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20~40 cm层全土w(烷氧碳)均明显降低,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明显升高,有机碳稳定性变好. ③随着粒径的增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呈降低趋势,w(烷氧碳)均呈升高趋势,说明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变差. 研究显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不同树种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特性。以北京化工大学餐厨垃圾为原料,分别以不同有机负荷(10、30、50和70 gVS/L)、接种量(5、10、15和20 gVS/L)、酸化时间(3、5、7和9 d)考察其对酸化效果的影响,并对酸化出料进行甲烷化产气实验。结果表明,餐厨垃圾最优酸化条件为有机负荷30 gVS/L,酸化时间5 d,接种量15 gVS/L。在此条件下,单位负荷产酸率为561.0 mg乙酸/gVS,酸化末端产物主要为乙酸和丁酸,单位负荷累积产气量达到826.7 mL/gVS,比乙醇型最佳条件单位负荷累积产气量763.8 mL/gVS高8.2%,比丁酸型最低单位负荷累积产气量70.6 mL/gVS高1 070.3%。有机负荷、酸化时间、接种量依次对餐厨垃圾酸化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餐厨垃圾酸化效果和产气性能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提供设计和运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厘清三峡水库净碳排放量,通过对比分析三峡大坝建设与未建设情景下泥沙携带有机碳在河道中迁移转化过程,核算了两种情景下碳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坝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泥沙在河道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通量,降幅达到(23.24±1.05)%.三峡大坝对有机碳输送产生明显再分布效应,将有机碳分解与碳排放热区从长江口转移至库内.虽然水库缺氧环境促进甲烷产生,但较高的有机碳埋藏率促使碳排放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好氧生物处理法是应用最广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好氧生物处理动力学在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管理以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阐述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流程和研究进程。分析了这2种好氧生物处理法在几类有机污水处理中的动力学计算方式。提出了好氧生物处理动力学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用密切值法进行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密切值法应用于大连湾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 ,首先将大连湾海域有机污染物各评价指标 (污染物的毒性、在环境中的暴露情况和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的极端情况组成最优和最劣样本 ,再求可综合反映与最优和最劣样本距离两者水平的参数—密切值 ,并根据各污染物最优 (劣 )密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最优 (劣 )密切值的突变来进行分类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 ,密切值法用于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切实可行 ,而且不需要确定隶属函数、白化函数等主观参量或函数 ,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可靠。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现场、快速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碳特性的方法。对臭氧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原理试验样机获取了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根据动力学曲线分析了沉积物中对应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组成特征,例如难氧化有机物所占比例、中等稳定有机物所占比例、易氧化有机物所占比例等性质。通过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较,验证了使用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有效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特征有很大特异性的现象,提出了建立沉积物中有机碳特征编码"有机碳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基于OUR-HPR测量在线估计活性污泥合成PHA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性污泥工艺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工业化生产聚羟基烷酸酯(PHA)的方法.当前PHA测量主要采用离线分析方法,时间滞后、分析操作复杂,不适于PHA生产过程控制.本研究基于活性污泥同时储存生长-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模型(SSAG-SMP),认为在饱食(外部有机碳基质充足)期间,聚羟基烷酸酯(PHA)的合成速率与氧利用速率(OUR)及氢离子产生速率(HPR)呈线性关系,建立了一种基于OUR-HPR在线测量数据估计活性污泥合成PHA量的方法.本研究对乙酸作基质的不同浓度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OUR及HPR的PHA合成的氧气消耗分数(kPHA,OUR)和质子消耗分数(kPHA,HPR)为常数,分别是0.67和0.57.利用建立的线性关系来预测饱食期PHA含量,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说明提出的基于OURHPR测量在线估计PHA合成量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