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过去十年中,几例放牧引起植被退化的事件曝光已经使瑞典官方认为一些山区有过度放牧现象以及驯鹿养殖在生态学上可能并非是可持续的.我们从时间和管理角度对这些例子进行研究,进而评价放牧对瑞典山区夏季草场的影响程度.有关驯鹿种群长期动态的数据表明,上个世纪驯鹿的数量在225000头左右波动,没有变化的趋势.根据达拉纳(Dalarna)的郎格夫贾莱特(Langfjallet)和海里耶达(Harjedalen)的米塔克勒盆(Mitaklappen)的数据,对放牧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我们将这些数据与近几十年养殖在生态学上似乎不可持续的挪威芬马克地区以及芬兰北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我们的结论是大规模的驯鹿过度放牧在瑞典山区不明显.但在封闭和围栏养殖时,可见过度放牧和践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鸟类越冬出现了向北迁移的现象,这种北移与全球气温异常和当地冬季最低气温上升是分不开的.这一现象以及最近的其它研究结果都表明:最近的20年期间,全球变暖已造成规模大、范围广的生物地理意义上的变化,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由于城市扩展引起的地方生境的变化主要对栖息地偏北的森林鸟类产生影响.在科德角,当地居民居住地扩大对鸟类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在21世纪初,尚不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大,但是,如果城市继续扩大,也许其影响会不亚干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3.
我们介绍一种估计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空间分布的方法.描述野生动物物种分布的数据,其内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包含可以用来提高野外调查效率的信息.我们的数据包括驯鹿粪便小球数、卫星图像和一个数字化地形模型.基于这些综合数据,我们采用普通逻辑回归、自动逻辑回归和吉布斯抽样器预测驯鹿的空间分布.通过训练数据集,对每种方法所采取的不同抽样设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预测精度(质量)降低15%的情况下,样方数量可减少75%.我们的结果表明,就精度而言,吉布斯抽样器要优于逻辑回归,但结果取决于区域光谱的均质性,以及高度曲线相对位置的取样设计.当对驯鹿的分布进行更精细的建模时(<1km),我们的结果证明结合空间信息进行预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地方社会的捕猎是对印度野生动物最普遍的威胁之一,可是,对地方捕猎的性质、内容及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很少.我们调查了印度南部的两个保护区-Kudremukha和Nagaraholé,评估了地方捕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影响.我们通过对退役的和在役的猎人进行的细致采访,来描述捕猎格局.我们对比了捕猎脆弱性不同的相邻样地内大型哺乳动物的丰富度,来评估捕猎对其的影响.在Kudremukha,至少有26种哺乳动物被猎杀,多数是用枪支,估计密度为每村每月216个猎人工作日.在Nagarah01é那些强制措施较差的重猎区,9种重点大型哺乳动物中有6种密度显著要低.我们的数据强调:在大面积的地方捕猎区内,保护主义者的行动对大型哺乳动物保护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洪涝灾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莹  尹义星  陈兴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10-2120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末这3个时间段,是多世纪以来中国洪灾最剧烈的时期;其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洪灾剧烈期均对应降水丰沛期,而20世纪末的洪灾剧烈期降水并不十分丰沛。②中国洪灾存在多尺度特征,主要周期有2.7 a、5.2 a的年际变化、9.9 a的年代际和20.5 a、51.6 a的几十年际变化等;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洪灾变化周期对应关系较好。③从东部近50 a来年降水量变化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洪灾上升并不是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降水强度增加、极值降水事件增多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此外,水利投资强度的变化对近50 a洪灾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莫里的人口动态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利用问题.莫里是加纳中部靠近海岸角的一个有2万人口的以捕鱼为生的小镇.莫里的情况说明人口动态和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要比"马尔萨斯过度捕捞说"复杂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包括:西非沿岸上升流不断变化的生物物理特征;全年中捕捞活动性质和数量上的变化;市场状况和鱼产品的异地需求;捕捞活动有规律的迁移以及规范当地和迁移目的地渔业资源使用的制度.莫里的人口和资源的关系可能是渔业资源和经济变化影响了人口迁移而不是人口压力影响了渔业资源.渔业管理政策必须考虑当地渔民影响之外的过程和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物在物种水平上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紫外线B(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受到其群落内其他物种以及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的调节,所有的这些反应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根据高纬度地区坏境因子的可能变化而做的控制试验表明,由夏季变暖而引起苔原植被的变化要小于增加施肥而引起的变化,试验涉及的某些环境因子对北极生态系统的结构有非常强烈地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因地区而异,观测结果表明,处于最寒冷地区的植物群落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紫外线B辐射的增强反应最为强烈.尽管微生物量和养分储存量相对稳定,北极无脊椎动物群落还是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产生迅速的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加强紫外线B辐射会改变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结构,但不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产生影响.由夏季气温升高而提高的植物生产力将会控制食物网的动态变化,以苔原植被和亚极地森林植物为基础的食物网中的营养流动会明显地影响到几种优势动物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在某些年分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会达到峰值.小型啮齿动物和食叶昆虫如秋毛虫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则会影响苔原和森林苔原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些专性捕食者和寄生虫的变化.在暖冬,雪表形成冰壳可能会减少旅鼠的植物食物来源,然而较深的雪也可以使它们免受雪地表面上捕食者对它们的捕食.在芬诺斯堪的亚地区,已有证据表明小型啮齿类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的显著变化会导致专门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减少.气候还可能改变昆虫在白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因为暖冬可以增加这些昆虫卵的成活率,并且扩大其分布范围.此外,在夏季困扰驯鹿的昆虫会由于夏季气候的变暖而扩大其分布范围、增加种群数量并且种群更为活跃;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会对驯鹿不利,即那些昔日驯鹿/北美驯鹿的避难场所--冰川和未融的成片的雪--在这样温暖的夏季则可能会消失.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保护人类用水安全至关重要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含水层之上的土壤和沉积物可以作为自然的“过滤器”来阻止污染物随水流迁移至地下水.但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逐渐形成共识,认识到这些过滤层往往不能有效阻止污染物向地下含水层的迁移.尽管如此,当时已经有相当大数量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在对这些污染场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一旦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其危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很难找到经济有效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OF和环流合成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近40年来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强度加强,蒙古气旋减弱,西北西部的沙尘源区降水增加,是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太阳活动进入新一轮的减弱期,引起气候变暖趋势减弱,气温逐渐降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蒙古气旋逐渐加强.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将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  相似文献   

10.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5)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2cm)的含量介于59~330ng·g-1 (干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所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