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开发区区域环评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乃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3):43-44
从工业区域开发与单项建设项目的区别入手 ,阐述工业开发区区域环境评价的特点 ,并提出区域环评中在技术方法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重点内容解析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川汶川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与评价对象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分析,进而分析并确定了其评价要点;结合灾后重建土地规划环评实践工作,对评价重点内容与要点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5.
对美国广泛应用的生境评价程序(HEP)在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在分析现有各生境单元指示物种密度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拟占用生境情况,预测拟议项目对指示物种的影响.以丹东港大东港区规划为例,应用改进的HEP,定量分析了大东港区规划对指示物种(涉禽和水鸟)觅食生境的影响,并制定了生境弥补计划和生态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规划的方法与实践——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色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色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等。城市绿地建设必需实现从传统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的转变。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规划方法,以扬州市为案例,从风景名胜区、河流与湿地、道路与广场、居住区、立体空间绿化、森林公园、都市农业、城郊生态缓冲带、生态功能保育区等方面进行了绿色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
8.
区域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比较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能源碳足迹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准确计算和表征能源碳足迹的大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3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方法和模型,它们分别是碳汇法、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分别介绍了其计算公式、输入参数和计算过程。以湖北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足迹的计算为例,分别用这几种方法计算了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较快,3种方法和模型计算得到的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从时间序列上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碳足迹亦呈现快速增长。但3种模型计算出的碳足迹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法模型足迹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次之,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果最小,并且碳汇法的计算结果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碳汇法模型只考虑林地的碳吸收能力,忽略了区域其他用地类型的碳吸收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考虑了各种用地类型的吸收能力,但从生态系统来说忽略了异氧呼吸的碳释放,高估了区域的碳吸收能力。几种模型都运用了固定值或者平均统计量,未能考虑地域差异,同时未考虑各统计量随时间和气候等变化而变化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今后研究值得深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戴旻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易兵副教授撰写的旅游规划专著《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他多年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潜心思维、用心血凝成的学术成果.从系统论的角度,用典型的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全面审视和思考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问题,试图得出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的科学认识.本书立意在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先行区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合作共赢、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生态用地风险与压力,影响了生态用地规模与生态服务功能。探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关系,对管理区域环境、制定发展决策、平衡地区经济与生态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双莱先行区”作为山东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ESV)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双莱先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ESV当量因子评估、敏感性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评估了不同土地类型、不同生态功能、不同区域的ESV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与ESV的空间相关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研究修正当量因子价值时,不采用省份平均粮食单产量,而是莱西、莱阳各自的单产量,尽可能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研究表明:除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外,草地、湿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均增加,建设用地增量最大;各用地类型单一动态度有所差异,例如草地增加10.1%,而耕地降低了0.29%,呈现相反变化趋势;近20年双莱先行区整体生态服... 相似文献
11.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在中国的开展—区域环境评价(RE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和研究表明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EIA) ,即在项目层次上开展的EIA ,不尽完美。而包含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新一代EIA体系将很好的弥补项目EIA的不足 ,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真正贯彻到实际中去。中国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也逐渐注重两个层次上EIA的开展 ,特别是结合当前发展的新特点 ,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文章论证了区域环境评价 ,无论从层次上 ,还是从评价的对象、内容上都是属于战略环境影响的形式。并基于这个观点 ,介绍了区域环评在中国的开展及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杰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5)
介绍了欧美国家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了欧美国家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作用与不足,总结了战略环境评价应用到规划中在介入时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氯乙烯清洁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对氯乙烯工业生产全过程涉及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装备的先进性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生产工艺的纵向比对,及先进工艺的不同专利技术间的横向对比,对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进行清洁生产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开发项目中合理地利用资源是反映区域内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及生产工艺先进与清洁的一个方面,其合理性分析是区域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列举了天津市近年来完成的有代表性的区域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项目中有关内容的类比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4):22-26
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规划环评中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并在吸收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和DSR(Driving-State-Response)模型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目标-准则(系统)-指标"的框架模式,构建了规划环评中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计算模型,最后将一整套技术程序及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验证其实用性及可行性,最终为决策者调整及优化规划方案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指标体系——以本溪水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本溪水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对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评价程序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指标和人为自然灾害指标为第一个层次 ;景观指标和生态指标为第二个层次 ;环境质量和环境感应指标为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和指标体系都赋予了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在实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给受影响的公众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公众参与,提高环境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医学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原则,范围及对象,评价程序,模式为主要内容,试图提出医学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使医学环境影响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及科学性,从而对控制污染,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从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物的建造、运行直至建筑物被拆除来研究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在一个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建设场地的环境影响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建筑物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BEPAS(Building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alysisSystem)。模型从3个方面:建筑设备运行、建筑材料和建筑场地来研究建筑的环境影响。最后,测算了一个案例,分析了其环境影响水平。 相似文献
2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因其高毒、持久、生物积累、远距离迁移的特性而广受关注.森林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POPs天然的储存库,对POPs的全球迁移与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森林土壤中POPs来源途径不仅包括POPs的干湿沉降,还存在着POPs随落叶迁移至森林土壤的特征途径.森林土壤富集大量POPs,有必要对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环境影响进行总结,因此本文从土-气交换、储存和迁移、降解转化等方面对POPs在森林土壤中的典型环境行为进行综述,分析其对森林土壤根际环境、微生物和微型动物以及食物链传递的环境影响,最后对森林土壤中POPs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