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60年我室曾对重庆市主要街道交通噪声作了卫生学评价。近年来本市交通噪声强度有所增高,因此又于1983年10月对本市原测定点的噪声强度再次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噪声强度由1960年平均67.9dB(A),1983年增加到74.3dB(A)。23年来平均增加6.4分贝。超过70dB(A)点的百分比,由1960年的37%增至1983年的85%。临街建筑居室内平均噪声强度为60~65dB(A)。超标率猛增,严重影响住宅内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控制城市交通噪声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正> 交通噪声在环境噪声中影响范围最大,噪声强度最高。据我省83年测量值,交通干线的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2dB(A),比其它功能区高出7~24dB(A)。所以掌握交通噪声的特征,做好交通噪声的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交通噪声强度主要受交通车流量的影响,因此某点交通噪声值随时间的变化很大,随机性很强。要掌握交通噪声的特征,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监测。但是目前环境交通噪声例行监测,由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定点定时的小量次测量。那么能否根据交通噪声的时间特征较合理地选择监测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延安市区西包线两侧学校初步调查表明,学校环境噪声主要污染源来自交通噪声,上课时间能持续在62.6-65.8dB(A)之间的较高水平,其噪声与噪声源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金州区交通噪声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连市金州区交通噪声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2002年城区交通噪声与往年测量值相比有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国家标准29dB(A)。  相似文献   

5.
长春轻轨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沈万斌 《交通环保》2005,26(2):28-30
在分析轻轨交通特点基础上,对长春轻轨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轻轨列车单独运行产生的噪声低于70dB,不超标;轻轨与铁路并行段,铁路交通噪声大于轻轨交通噪声,铁路噪声超标,应在并行段设置声屏障以保证交通噪声不超标;轻轨车内噪声比传统的有轨电车低14dB,有利于乘客身心健康,是较理想的城市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法对小区内的代表性点位进行噪声监测,并记录主要道路的车流量,将实测的车流量及道路相关参数输入到SoundPLAN预测软件中进行预测,计算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值。结果表明,偏差在2.8 dB(A)以内说明该软件可以用于交通噪声对住宅小区的噪声影响预测。用SoundPLAN预测软件绘制了住宅小区的平面和横截面声等值线图,形象的表达了交通噪声对住宅小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4年,随州市城区面积20.7 km2,人口35.5万人,城区人口密度1.6万/km2;全市拥有机动车32 000多辆,平均车流量1 214辆/h;环境噪声53.1 dB、交通噪声为69.7 dB。老城区民企混杂、主要道路人车混杂现象严重。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疏导引导,2010年在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40 km2,人口达到43万人的情况下,区域环境噪声降到51.7 dB,交通噪声降到65.8 dB。实现了城市人口增加,机动车辆增加,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杭州市庆春路整治前后各点位的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整治后各点位的交通噪声等效声级比整治前降低了0.9—8.3dB。长度加权等效声级计算结果表明,整治前长度加权等效声级为71.6dB,属于交通噪声轻度污染水平;而整治后长度加权等效声级为68.6dB,比整治前降低了2.9dB,属于交通噪声较好水平,说明采用疏水沥青路面整治后明显降低了交通噪声。  相似文献   

9.
余世清  吴灵鹞  夏阳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2):155-157,164
近年来杭州交通噪声投诉点主要分布在高架道路、立交桥和绕城高速附近的高层住户。对其中9个交通噪声投诉点的监测表明,昼间超4 a类标准的有4个,超标范围为0.1~7.6 dB;夜间9个点全部超4 a标准,超标范围为5.4~17.4 dB,夜间噪声超标特别严重。采用低噪声路面,设置隔声屏障,对敏感点安装通风隔声窗以及加强交通噪声管理等对策,可减轻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从而减少交通噪声的投诉。  相似文献   

10.
占地面积大、交通便利的地铁停车场上盖物业开发越来越受到青睐。以南京市江宁大学城停车场上盖物业为例,对受到地铁停车场、高架地铁和公路3方面噪声源影响的上盖物业进行了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得出:该项目受到停车场噪声影响的最大声级达61.9dB(A),受到高架地铁噪声和公路噪声叠加影响的等效声级昼间可达67.7dB(A),夜间可达63.6dB(A)。在确保落实相应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地铁停车场上盖物业在声环境上总体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噪声路面降噪效果,基于近距法(CPX)获得轮胎/路面噪声,结合交通流特性、路面声学性能和使用状态,运用声能叠加原理和户外声空间传播机理,提出一种基于CPX改进的低噪声路面降噪效果评估模型,并以多种路面组合结构试验段为例,验证该改进评估方法的准确性.改进后的路面降噪效果评估方法,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低噪声路面对于路侧边界交通噪声和道路边界外35m环境噪声的降噪贡献量.在道路车道处于不同路面结构或者使用状态下,该评估方法可以为预测评估路面的噪声水平提供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评估方法对于道路边界交通噪声的预测误差分别从0.8,1.5和1.1dB下降到0.2,0.1和0.2dB;而对于道路边界外35m处的环境噪声,预测误差分别从1.1,1.8和1.1dB下降到0.1,0.2和0.2dB,有效提高了低噪声路面降噪效果预测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高架道路交通噪声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高架道路噪声的分布规律,结合微观交通仿真、车辆噪声排放和传播原理,对高架道路交通噪声进行动态模拟.该方法能得到逐秒变化的实时声压级.能反映交通噪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且方便应用多项指标评估.研究表明:等效声级和累计声级的误差达到±2 dB;高架道路两端的防撞护栏在离道路边缘32m的垂直面上的声压衰减影响到10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的声屏障A计权声插入损失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解决高架复合道路声屏障的声插入值损失的计算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架复合道路在不同位置设立的声屏障,在车辆类型不同,车速不同及车流量不同的条件下对交通噪声A计权声插入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误差在1.5dB(A)以内,该模型在车流量较低的夜间,对衡量设立声屏的高架复合道路噪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对于储能电站火灾烟雾的清除作用,搭建了声波团聚实验台,利用炭黑颗粒气溶胶模拟储能电站的火灾烟雾,探究了声波频率、声压级和初始烟雾浓度等参数对声波团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压级为140 dB、频率为1 000 Hz的声波作用下,在20 s时间内火灾烟雾的透光率从22%提高到了90%;当声压级由135...  相似文献   

15.
对非承重轻钢龙骨结构及双层轻质复合墙体隔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轻质复合墙体以水泥板材为外面板,石膏板材为内侧板,并采用弹性连接件作为减振装置附着在龙骨上,吸声超细玻璃棉作为填充。对墙体构件的隔声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分析了吸声填充和弹簧减振件对轻质复合墙体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轻质复合墙体的计权隔声量达到56dB。吸声填充对轻质复合墙体结构具有显著作用,弹性连接件在低频及高频隔声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某建筑公司所属企业的生产性噪声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厂区138个测点噪声Leq为74~112 dB,平均Leq为89.2 dB。83.3%的测点集中在80~100 dB区间,超标率达52.9%。噪声距离衰减呈高度负相关(r=-0.9902,p<0.01)。暴露于噪声环境下的生产人数占总生产人数的27.7%,暴露于90 dB以上的人数占全部暴露人数的84.8%。针对以上状况,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洛阳石油化工总厂拉膜厂干燥器和空压机放空口发出高强度噪声,严重危害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改进采用小孔喷注消音器和吸声材质治理后,厂界噪声下降为31dB(A),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术新  王斌 《环境工程》2003,21(6):44-46
随着推进主机朝着大型、高速的方向发展 ,其振动和噪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此以某船用主机为例 ,通过采取隔振、安装消声器、使用隔声罩、机舱内粘贴吸声材料等综合治理技术对其进行了噪声控制 ,使机舱内的噪声能降低36dB(A)以上、甲板上的噪声能降低 14dB(A)以上 ,取得了很好的噪声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降低某型飞机ECS系统空气散热器性能试验台管路产生的高温高速排气噪声。方法依据小孔喷注控制噪声理论,设计由4层穿孔板吸声结构组成的复合式小孔消声器。结果经试验测定,噪声声压级降低了35 dB(A)。结论设计的消声器消除了由临界孔板产生的刺耳的高频阻塞噪声,降低了噪声总声压级。降噪效果明显,可为类似管路气流噪声的消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