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肥对华北高产区土壤NO-3-N淋失与作物NO-3-N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4a的平衡施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施肥对潮褐土中硝态氮的分布、移动、积累、植株吸收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与施肥量直接相关,过量施用氮肥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并向下层快速移动;氮磷对作物的养分供应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施用适量磷肥可以促进小麦、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积累和淋失,但施磷量太高,由于氮磷之间的竞争作用,作物吸氮量反而下降,从而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和淋失加剧,施用钾肥抑制了土壤硝态氮积累,促进了两季作物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从减少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失的角度,提出该区合理的施肥配比为组合N2P2K2,即ρA(N)=200kg hm^-2,ρA(P)=32.5kg hm^-2,ρA(K)=150kg hm^-2。图6参13。 相似文献
2.
P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进程及对P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施入不同剂量P肥的稻田土壤进行培养,测定不同时期土壤O lsen-P和CaC l2-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施P量为100~1 600 kg.hm-2条件下,200 d时不同处理土壤O lsen-P含量降低量均接近于施P后的50%,不同施P量下土壤对O lsen-P的固定量均接近50%,表明在本试验施P量范围内该土壤仍未达到P吸附饱和,土壤对O lsen-P的固定量与施P量近似呈正比;当施P量低时,CaC l2-P含量低,且变化不明显;当施P量高于400 kg.hm-2时,CaC l2-P含量迅速增高。随着施P量提高,进入土壤缓效P库的比例降低,而进入速效P库和可溶性P库的比例增加,土壤对P的固定能力也逐渐降低,产生P损失的可能性增加,易于导致面源污染。预测结果表明,该土壤发生P素地表径流损失及在亚表层径流中P浓度猛增的O lsen-P含量“转折点”为81.3 mg.kg-1,与其对应的施P量约为524 kg.hm-2。可见,该土壤施P量一旦高于500 kg.hm-2,通过各种途径产生P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4.
啤酒废水灌溉对6种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啤酒废水灌溉对6种蔬菜硝酸盐等的影响研究认为:啤酒废水灌溉对6种蔬菜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明显提高莴苣,马铃薯和甘蓝中维生素C的含量,提高韭菜,莴苣和甘蓝硝酸盐的含量;降低大葱硝酸盐的含量,可提高韭菜和马铃薯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而对于大葱、莴苣,小白菜和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啤酒废水灌溉对6种蔬菜硝酸盐等的影响研究认为:啤酒废水灌溉对6种蔬菜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明显提高莴苣、马铃薯和甘蓝中维生素C的含量;提高韭菜、莴苣和甘蓝硝酸盐的含量;降低大葱硝酸盐的含量;可提高韭菜和马铃薯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而对于大葱、莴苣、小白菜和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7.
NPK肥不同配比对萝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NPK肥3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冲积菜园土上施用化肥对萝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N与中高量PK肥配施既可保证萝卜最适产量,也可降低萝卜硝酸盐含量;回归和频数分析得出,萝卜产量达实际最高产量90%~95%左右,同时其硝酸盐含量降低至1 057~1 218 mg.kg-1的最佳NPK肥配比为N 100~141 kg.hm-2、P 84~100 kg.hm-2和K 220~279 kg.hm-2。 相似文献
8.
沼液对莴笋和生菜硝酸盐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了不同沼液用量对莴笋、生菜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沼液提高了莴笋、生菜株高和产量 ,降低了莴笋茎和生菜硝酸盐含量 ,有利于增加莴笋茎、叶及生菜含水量和氨基酸含量 ,生菜维生素C含量略高于对照。在施用氮磷钾化肥 (N 12 0mg·kg-1、P2 O580mg·kg-1、K2 O 10 0mg·kg-1)基础上 ,每钵增施沼液 5 0 0ml,可改善蔬菜营养品质 ,使莴笋叶和生菜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 5 3.5 %和 4 5 .5 % ,同时还可使 2种蔬菜分别增产 5 1.0 %和 5 6 .7% ,为本试验条件下莴笋、生菜最佳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污水氮磷浓度对不同浮萍生长及水处理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户外条件下云南本地的4个浮萍品种,本地绿萍(Lemna japonica)、本地少根(Landoltia punctata)、本地多根(Spir odela polyrhiza)和本地芜萍(Woffi a globosa)在不同氮磷浓度污水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污水氮磷浓度升高,浮萍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总量升高,利用率降低;不同浮萍品种在不同氮磷浓度污水中的最大生长速率、氮磷含量和氮磷固定能力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其中本地多根有最高的生长速率(7.38 g m-2 d-1)和氮固定能力(336.47 mg m-2 d-1),本地绿萍有最高的磷含量(2.35%)和磷固定能力(123.07 mg m-2 d-1),本地芜萍有最高的蛋白含量(37.32%).针对本地绿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本地绿萍在不同氮磷浓度污水中的生长与体内的氮磷含量和pH有关,高氮磷含量的本地绿萍可以利用体内储存的氮磷在寡营养水体中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生长;废水的氨氮浓度小于20 mg L-1,pH 8(±0.5)时本地绿萍生长较快;当废水氨氮浓度大于20 mg L-1时,pH 6.5(±0.5)时可防止NH4+大量转化为NH3,减少对本地绿萍的毒害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污水氮磷浓度对不同浮萍品种的生长、氮磷含量和氮磷去除的影响不同,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浮萍品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了B、K、Mn、Mg、Zn、Co对青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施硼酸钠后第 2 0天 ,青菜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 1 4 84%~ 1 9 56 % ;增施K、Mn、Mg、Zn、Co也能降低青菜硝酸盐含量。每盆增施0 1gZnSO4 后第 1 0天 ,青菜中硝酸盐含量比对照减少 1 8 96 % ,每盆增施 0 1gK2 SO4 后第 2 0天 ,青菜中硝酸盐含量比对照减少 2 1 42 % ;矿质元素的施用量对青菜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培育高产粮田的施肥模式,实现氮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效益,以华北平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 L.)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7─2011年4个轮作季,探讨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以处理A(当地传统管理)作为对照,从测土确定施肥量、按作物生长发育明确施肥时期、合理分配各时期的养分配比及增施有机肥等方面改变传统施肥模式,设置3种高产施肥培育模式,分别为处理B(现有高产田推荐管理)、处理C(高肥料投入管理)和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4个轮作季的总产量以处理D为最高,达75430 kg·hm-2,其次是处理C为75166 kg·hm-2,当地传统的产量最低。冬小麦季的吸氮量为处理C和D显著高于A处理,分别高出444.78 kg·hm-2和310.20 kg·hm-2,但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处理D在夏玉米季的吸氮量为776.75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的氮肥偏生产力值最高为38.21,处理D为36.71,处理A和C均为28.33。各处理经过4个轮作季后,土壤硝态氮均在120-160 cm出现累积峰,A、B、C和D的硝态氮峰值分别为58.65、28.98、105.89、45.29 mg·kg-1。在0-100cm土层,处理B的硝态氮累积量达到144.22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C、D;所有处理在100-200 cm土层均出现较高的硝态氮累积,处理C高达1021.19 kg·hm-2;0-400 cm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724.27、711-92、1324.30、730.70 kg·hm-2。处理A、B、C、D在耕层土壤氮素的表观损失分别为1298.95、653.18、1236.39和718.43 kg·hm-2,处理B、D显著低于处理A、C,D和B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处理D是培育高产的理想施肥模式,合理的施肥量、科学的施肥时期以及有机无机的合理配比是达到高产、提高肥效和环境友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磷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苏常熟生态站长期施肥条件下的水稻土进行了磷素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磷(T-P)含量为926~934mgkg-1,只有对照(CK)比本底值下降0.49%,其它施肥处理的T-P含量都比本底值增加14.24%~28.0%,增幅最大的是半数秸秆 磷肥(1/2OM NPK)处理(28.0%),增幅最小的是NPK(氮磷钾)处理(14.24%).增幅最大的1/2OM 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28.0%,年平均增加2.9%;增幅最小的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14.8%,年平均增加1.5%.有机磷(Po)占全磷(T-P)的比值小于无机磷(Pi)占全磷的比值,即:Po/T-P(15%~23%)O-P(143~101)>Fe-P(103~54)>Al-P(65~29)>Ca8-P(45~18)>Ca2-P(22~3);1/2OM NPK处理能增加水稻田土壤中的Al-P和Fe-P含量,而施用NPK肥有利于水稻对Al-P和Fe-P的吸收,因为NPK处理的土壤中Al-P和Fe-P含量只比CK大而比其它处理低;施磷肥会增加水稻土中O-P的含量.图3表3参23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施肥条件下,通过大田小区径流试验研究了淀山湖区域特有的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种植模式的氮、磷流失规律及污染负荷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面源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6-9月,排水TN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30.0 mg·L-1,以NH+4-N流失为主,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茭白生长期内,排水TP平均质量浓度为0.104~0.777 mg·L-1,以颗粒态磷为主,约占TP总量的73.5%~90.3%(除8月外).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模式TN污染负荷分别为134.8和88.6 kg·hm-2·a-1,均高于太湖流域其他几种种植模式;而TP污染负荷则分别为1.52和1.06 kg·hm-2·a-1,低于太湖流域常见种植模式的平均水平.氮肥施用及氮素流失控制应作为淀山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施肥对菜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监测的方法,研究常规施肥、减量施肥1和减量施肥2等三种施肥水平对菜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水平的径流氮、磷流失浓度均较高,径流TN、NH4+-N、NO3--N的平均流失质量浓度分别在20.5~34、2.2~2.4、6.3~9.5 mg L-1之间,径流TP、DP的平均流失质量浓度分别在7.7~11.1、2.1~2.4 mg L-1之间,菜地土壤径流氮、磷流失风险较大。(2)减量施肥可明显降低径流TN和NO3--N的流失浓度,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减施肥料20%和30%可分别降低径流TN流失浓度的40%、32%和NO3--N流失浓度的23%、35%,而减量施肥对径流TP、DP的流失浓度影响不大。(3)不同施肥水平的径流TN、NO3--N流失负荷分别在5.8~7.6、1.6~2.3 kg hm-2之间,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肥料20%和30%可分别减少TN、NO3--N流失负荷的24%、19%和11%、29%。不同施肥水平的径流TP、DP流失负荷分别在1.7~2.9、2.5~2.7 kg hm-2之间,减量施肥并不能减少径流TP、DP的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固氮菌(M)与氮(N)配施对生菜、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固氮菌(M2)后,生菜、油菜的鲜重和干重较之不加固氮菌(M1)有显著增加趋势,生菜、油菜的Vc含量分别提高4.2%~18.6%、17.6%~35.0%,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17.6%~35.0%、6.7%~41.3%,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40.5%~57.2%、22.8%~40.8%.在所有处理中,处理M2N3的两种蔬菜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研究可为固氮菌肥的合理有效施用、氮肥的优化配比及叶菜类蔬菜高产优质的生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图1表3参13 相似文献
17.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土区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对长江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然而,有关该地区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以紫色土农田利用为主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其氮磷的流失过程,以期服务于流域尺度土壤及养分流失的模拟与控制。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峰值含沙量往往出现在峰值流量处或略有提前,此后,含沙量迅速降低。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的变化成反比,峰值流量处流失浓度一般达到最低,此后,随着流量的降低,其流失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升高过程。铵态氮与水溶性磷的流失表现为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占到次降雨无机氮流失总量的88%~97%。 相似文献
18.
黄壤坡耕地不仅具有“黏、酸、瘦”的特点,而且水土、养分流失普遍严重,引起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环境问题。以黔中黄壤坡耕地氮磷流失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于2008─2012年连续5年进行观测,研究了降水及氮磷湿沉降浓度、总量及季节性变化等特征,探明了降雨带入的氮磷养分对黄壤坡耕地养分流失的贡献,为农业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8─2012年间,年降雨次数变幅为46~109次,年均64次;年降雨量变幅为558.4~901.5 mm,年均695.7 mm;频次降雨量变幅为6.5~15.5 mm,平均10.9 mm。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浓度变幅,分别为1.57~3.31、0.17~0.79、0.10~0.94和0.06~0.48 mol·L-1,平均值分别为1.91、0.42、0.28、0.14 mol·L-1,均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输入量变幅,分别为11.19~18.47、0.96~5.47、1.22~6.65和0.42~1.34 kg·hm-2·a-1,平均值分别为14.32、3.37、2.77、1.09 kg·hm-2·a-1,TN、TP输入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0.707,P值分别为0.0003、0.0015)。输入量季节性变化5─8月最为集中,5─7月TN输入量为6.95 kg·hm-2,占全年TN输入量的比例高达51.1%;6─8月TP输入量为0.49 kg·hm-2,占全年TP输入量的比例高达47.4%,即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湿沉降TN、TP输入量相当于当地施肥投入的氮、磷素总量的7.54%、1.14%,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制定施肥方案时,可考虑坡耕地湿沉降养分的输入,尤其是氮养分的输入。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限制了作物生产;它对作物生产具有长期和短期效应,短期效应通过施肥和培肥土壤等措施可得到恢复,而长期效应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弥补。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不仅造成土壤肥力退化,而且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