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浦江上游工业区主要污染源的治理是黄浦江水质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华东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一年前开始研究吴泾化工区废水的处理,至今年上半年已全部结束。于今年六月初顺利通过鉴定。这次参加鉴定的项目共有七个,即甲醇废水处理、四氯化碳中和废水处理、氯化橡胶废水处理、氯水处理、五氯化锑废催化剂的回收与利用、精苯废碱液处理、焦化废水中固定氮去除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水质污染的日趋严重,已为上海市各界所切切关注。因为在黄浦江的多种功能中,首要的是其作为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水源。目前,黄浦江水质不合格的江段已达64.5公里,占全长113.5公里的56.9%。即一半以上江段,已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其水质已在国家规定的三级地面水标准之下。黄浦江水质的恶化,将危及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对此,已引起了市政府和有关环保管理、科研、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在,黄浦江污染治理工程方案大体已定。其中,主要为污染源治理,污水处理,污水截流外排,等等。按照既定目标,预计到2000年,除全部河道要求达到三级水质标准外,上游江段,要求达到二级地面水标准,即水质恢复到本市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自六十年代起,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质逐渐受到污染;到七十年代末期,水质恶化,饮用水源已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科委、市环保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自来水取水口上移的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引水方案已被市政府采纳,并于1985年2月正式动工。整个工程预计两年完成。投资为九千九百万元。这是一项关系到全市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水质改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黄浦江干流水质及黄浦江接纳污染负荷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直排黄浦江的点污染源纳管,虹口港和杨树浦港地区污水截流,水流调度方案对黄浦江干流水质的改善效果。分析了黄浦江上游地区面源污染控制对水质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实施直排的点污染源纳管,虹口港和杨树浦港地区污水截流,苏州河“东引北排”调水方案,黄浦江上游地区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后,黄浦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水域功能区确定的水质标准,黄浦江干流水质也将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水资源日益危机的情况下,保护水源不容忽视,尤其做为饮用水水源的大型水库,库区水质的富营养化提示了水质有机污染的程度,而氮、磷是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本文运用了托马斯和坂本的判定标准,以总磷、无机氮、总氮几项指标的含量来划分水库水质的营养程度,并采用了Caalson提出的TSI指数来评价水质的营养状况,确认控制水库上游污染源,是保护水库水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是上海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将连续第三年组织市人大代表就水源保护工作进行执法检查。 为了使执法检查更有针对性,有人大常委会领导孙贵璋、胡传治、顾念祖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王永良、陆福宽,委员杨富珍、孙平、严玲璋,以及财经委委员朱家玺一行于5月19日、20日考察了黄浦江上游水质状况。市环保局、太湖流域管理局领导吕淑萍、葛惠珍、黄  相似文献   

7.
黄浦江水质致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浦江水质受到有机污染后的致突变性特点进行了研究。5个样点的试样和自来水样的Ames试验结果表明,均对TA_(98)菌株(加或不加S_9)敏感。自上游到下游,致突变性有逐步加重的趋势。Ames试验,上游为阴性,中、下游为阳性至强阳性:自来水佯也呈阳性。最低致突变剂量(MADM),上游样点比其余4个水样和自来水样平均商3.78倍。  相似文献   

8.
水质质量评价是要把许多只表示某一单项污染数量多寡的水质指标,从一种简单的、各自互不相干的数量概念,通过比较、演算、分析、归纳等手段,获得一种可以从整体上说明在多种污染物质影响下,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水质质量好坏的综合性数量概念,从而进一步论证某一水体水质污染的广度和严重程度,污染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并同其他水体作比较。一关于黄浦江水质质量评价,上海有关单位曾做过不少工作,并为此提出过几种评价方法。首先,上海自来水公司根据长期来实际观察积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为了解决黄浦江严重污染所造成的饮水水源水质问题,将“上游引水”工程列为本市“七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新水源设在黄浦江大桥得胜港附近,至黄浦江中下游自来水厂有40余公里.沿途设张车村、临江、严桥三座泵站。从临江泵站向下游至南市水厂、杨树浦水厂,为第一期工程(向上游至大桥,为二期工程)已于1987  相似文献   

10.
谷巍  韩承辉 《环境科技》1997,10(4):32-3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家河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技术该河流断面水质的6个主成分。通过对这6个主成分分析,将污染物进行分类,从中推出该河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开发的黄浦江二维数学模型,研究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根据对不同设计方案模拟结果分析,认为建设污水处理厂后黄浦江的水质与原来相比会从总体上改善.即使在暴雨、台风、枯水条件下,污水厂排放污水也不会上溯至黄浦江上游取水口.  相似文献   

12.
鉴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对整个上海市饮用水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该水源地的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即构建管理层、操作层和协调监督层,通过三者间的协调合作来优化水源地的综合环境管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黄浦江水源地在常规状态,提出基于流域协定的常规管理、企业经营市场化、转换政府管理职能三项措施;针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情况,提出建立事故防御体系、快速响应体系,以期为水源地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参与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污染源的调查统计,通过对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及污染产生原因、污水排放去向和污染负荷构成等的分析,确定了上游水源保护区的主要污染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已超过了点源污染;畜禽污染是目前水源保护区最为主要和严重的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纳管处理率低,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各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污染水源水质.  相似文献   

14.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水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浦江上游保护区是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上海的饮水安全,分析影响该区域水质的主要水质因子。研究水质的分布特点和近年(2000年-2004年)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对2000年-2004年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的常设监测断面水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黄浦江上游水质保护区的特征污染因子,再使用幂指数法、加权平均法、向量模法等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域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得到了该区域的水质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分布于全市6个县3个区的38个乡6个镇6个街道,面积约为83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9%。其中,水源保护区面积约为511平方公里,准水源保护区为319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如何;生产上去了,经济发展了,污染能否得到控制;到本世纪末,上海能否有一个洁净的环境;这些,都是全市人民严重关切的问题。为了探讨未来十七年的上海地区环境面貌,市环境科学学会在第三届年会期间,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就2000年本市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学术座谈。与会者依据实际情况和各项具体材料,对本市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或作分析,或进行预测,或发表观点,或提供建议,各抒己见,广为交流。本刊本期辟出一定篇幅,刊载了发言要点(包括部分书面发言),以期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并供读者参考。以后仍将陆续发表有关材料。  相似文献   

17.
水质有机污染评价,一般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值法。谢清成等在岷江水质评价实践中,通过对 L 值法和 A 值法的修正,提出了用于计算有机污染综合指数的 M 值法。该法既考虑到污染物分指数的平均值,也考虑到污染物最大值的影响,能较客观地反映实际污染状况。本文运用 M 值法,对黄浦江水质有机污染进行综合评价,以考察黄浦江有机污染的水质级别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浦江具有航运、提供饮用水源、纳污、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市人民的饮水健康和社会经济繁荣。对水质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水质现状与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和认真的防治,致使黄浦江的水质日趋恶化。根据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1984  相似文献   

19.
在黄浦江上游区域发展规划与水源保护协调分析及管理和政策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区域环境管理、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控、环境风险管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来调控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源保护方案,为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9家工厂工业废水应用Ames试验进行致突变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废水对TA_(98)菌株均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其中有2家厂的废水未经活化对TA_(100)有致突变作用。通过计算最低致突变剂量和致突变指数,确认了排放大户,为有效地控制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