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共生。我们可以从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基本途径、重要意义出发,深入探究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危机的发生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开始反思,生态危机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键,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论的分析,试以中道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污染类型和森林、草原、水、土地、野生动物等环境要素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等环境管理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均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环保有法可依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绿色科技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21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绿色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在阐述绿色科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科技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发展绿色科技及绿色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新时期,在大改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尤为重要。特别是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的正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既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8.
钟伟青 《环境》2003,(3):48-49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水资源同土地、能源等一起构成了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也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早在1997年,联合国就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地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擘画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国内外发展情况的研究,解读出:大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基础;人类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自然生态生活;自然生态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泉;必须重新反思以往的文化理念和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2):124-129
历史学性质科学与艺术之争包含五种基本范式。主张历史学是科学的学者一方面强调其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强调历史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历史规律或因果法则。主张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学者则认为历史作品的内容具有科学性,但是历史作品的形式具有艺术性,历史学研究要谋求科学内容的艺术再现。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完成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学只研究一次性事件,内容方面也存在虚构,历史学可以等同于文学艺术。但是,毕竟历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似乎过于简单化了。于是,柯林武德在把科学界定为有组织的知识总体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学是一种特殊的科学。作为历史学性质科学与艺术之争范式的超越,德罗伊森等人在区别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历史学的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张丹 《世界环境》2011,(1):26-28
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在清澈的都柳江畔,有一片侗族人的集中聚居区,称之为"侗乡"。每年谷雨前后,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当温室里培育的秧苗高约3厘米的时候,他们将苗密密地移栽在稻田里,这个过程叫做寄秧。一个月之后秧苗再分到其它的稻田里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以福州市为例,对2000年-2007年福州市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2002年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大于0.8,为良好发展类型,其余年份协调发展度大于0.9,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具备多种地貌类型,如:平原、丘陵、台地、高原和山地等,在气候分布上中国南北跨越五个气候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因此,中国各个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资源。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构建进行分析,把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和核心内容定义为森林生态旅游,注重旅游开发、建设、经营中的森林自然资源保护,为解决森林旅游破坏环境等关键问题提出有关发展措施,引发森林生态旅游的思考,为今后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戴亚南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4):11-13,10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关系往往难以协调。本文以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别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反而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的旅游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