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中,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污泥进行接种,并选择间歇培养同驯化的启动方法,分阶段提高废水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6d的污泥驯化,MLSS保持在5000mg/L左右,HRT=3d,SV=36,F/M为0.144 kgBOD5/kgMLVSS.d,容积负荷(FV)为1.3~1.6 kgCOD/m3.d,温度28~30℃,pH=7,DO为3~5 mg/L条件下,该渗滤液CODCr降至450.05mg/L,去除率保持80%左右,NH3-N的去除率最终达96.15%。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通过显微观察,活性污泥絮状性能变好,絮体增大,边缘清晰,结构紧密,反应器内原生动物种类丰富,与其他微生物相互协同,可提高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中,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污泥进行接种,并选择间歇培养同驯化的启动方法,分阶段提高废水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6d的污泥驯化,MLSS保持在5000mg/L左右,HRT=3d,SV=36,F/M为0.144kgBOD5/kgMLVSS.d,容积负荷(Fv)为1.3~1.6kgCOD/m^3.d,温度28~300C,pH=7,DO为3~5mg/L条件下,该渗滤液CODCr降至450.05mg/L,去除率保持80%左右,NH3-N的去除率最终达96.15%。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通过显微观察,活性污泥絮状性能变好,絮体增大,边缘清晰,结构紧密,反应器内原生动物种类丰富,与其他微生物相互协同,可提高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SBR法处理某公园排放的垃圾渗滤液废水的工程实例,阐明了SBR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控制灵活,去除有机物速率高,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是处理中,小水量废水,特别是处理间歇排放废水的理想工艺。 相似文献
4.
5.
SBR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参考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后,选择厌氧预处理 SBR工艺作为处理方案,通过实验对该废水处理的情况来看,该工艺较好地适应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特点,能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湖北宜昌市某垃圾填埋场早期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及磷,采用传统连续曝气搅拌与交替间歇曝气搅拌2种运行模式来考察S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运行中p H值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1 029~18 799 mg/L时,连续运行与交替间歇运行方式的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 965、1 663 mg/L,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81%、85%;进水TN为310~473 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N平均浓度为47 mg/L,连续方式为60 mg/L,间歇方式对氮的深度去除效果更佳;进水TP为5.9~9.6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P稳定在3 mg/L以下,连续运行TP平均去除率达70.48%,但波动范围大;当进水p H为7.9时,运行一个周期,间歇方式最终出水p H为7.26,连续方式为7.20,间歇方式波幅小。 相似文献
7.
O_3/木屑强化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屑作为强化剂加入SBR反应器中,采用O3+SBR强化生化处理法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臭氧前处理垃圾渗滤液时,60 min内,空气流量为400 mL/min,臭氧浓度为10.4 mg/L时,垃圾渗滤液COD降低42%。加入木屑作为SBR强化剂,可在进水垃圾渗滤液COD为4 200 mg/L,有机负荷达到1.7 kg/(kg.d)时,COD的去除率稳定在80%,二级强化法串联使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混凝—Fenton—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用化学,生物法混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混凝预处理后,Fenton试剂能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无机物,SBR能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使废水达标排放。同时,给出了各反应过程的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11.
四环素对污泥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城市污泥中高含量的四环素可能会致使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携带高丰度的抗性基因,降低其利用价值.本实验采用赤子爱胜蚓处理添加不同含量四环素(100、500和1 000 mg·kg-1)的新鲜污泥,以不添加为对照组,分析微生物种群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 C、tet G、tet M、tet W和tet X)及整合子基因(int I1)在不同四环素选择性压力下的变化,揭示四环素含量对污泥蚯蚓堆肥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四环素降低了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变形菌门的丰度但增加了拟杆菌门的丰度,且四环素的含量与细菌的Shannon和Pielou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添加四环素致使int I1增加了4. 25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增加了4. 7~186. 9倍,其中tet M基因丰度与四环素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初始污泥中较高含量的四环素会改变污泥蚯蚓粪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和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用驯化活性污泥法对组分复杂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机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对BOD_5/COD比值为0.45~0.47的垃圾渗滤液,其进水最佳污泥负荷为1.7~2.0kgCOD/(kgMLSS·d),在此范围内,经过8h的好氧生化处理,COD和BOD_5去除率分别达71%~76%和81%~85%。驯化的活性污泥以菌胶团为主,菌落形态多样,其中原生动物以盖纤虫和轮虫为主。该处理系统的生化动力学半速度常数K_5=168mg/L,最大比降解速度K=1.70d~(-1),可用于表征该废水的可生化性和驯化活性污泥的种群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絮凝剂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该菌在优化培养条件下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命名为M-127。将M-127用于污泥脱水,并与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硫酸铝进行脱水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127投加量为2mg/L时,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该絮凝剂用于污泥脱水的最佳条件是:40mg/LM-127,pH=6.5;在此条件下污泥比阻(SSR)可降至4.71×1010m/kg,脱水率可达96.3%,效果优于PAC、PAM以及Al(2SO)43。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在此期间发生了AGS破碎现象,后经培养,破碎污泥再次变为成熟的AGS.因此,采用Illumina Mi 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两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差异,以期揭示有利于AGS形成的优势菌属;此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探究了两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硝化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两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胞外多糖的含量均增加;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在第一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以及AGS成熟过程丰度增加,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虽然在第一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丰度降低,但是在AGS培养过程中其丰度都一直高于AOA;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AGS的形成而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12.29%和5.90%;某些属于变形菌门的属其相对丰度也增加,其中,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在两次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相对丰度增加最明显,并且在成熟的AGS中呈现很高的相对丰度,达到14.20%.总的来说,胞外蛋白质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增加,可能促进了污泥颗粒化;AOA和AOB可能共同参与了AGS的氨氧化作用;Ca.Competibacter的富集可能有利于AG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强化两相污泥高固厌氧消化系统的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高固厌氧消化具有反应器体积小、能耗低、沼渣少等优点,但其相关机制尤其是微生物机制研究还非常有限.利用16S rRNA克隆文库技术,本研究考察了一个中试污泥高固厌氧消化系统稳定运行期的微生物群落.该中试系统采用"超高温酸化(70℃)-高温甲烷化(55℃)"的强化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含固率约为9%.在总的固体停留时间仅15.5 d(酸化3 d+甲烷化12.5 d)时,系统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去除率为35.7%,甲烷产率(以CH4/VS去除计)为0.648 m~3·kg~(-1).两相的细菌组成差异较大:在超高温酸化相存在大量降解蛋白质/氨基酸的细菌;在高温产甲烷相则主要是降解纤维素等多糖和一些简单糖类的细菌以及长链脂肪酸降解细菌;两相中都存在降解简单糖类的细菌.两相的古菌绝大部分都属于Methanothermobacter,特别是高温产甲烷相检出的古菌100%都属于Methanothermobacter,由于仅在产甲烷相检测到沼气,这表明系统中的甲烷化过程主要通过氢营养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死菌DNA对厌氧消化污泥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潜在干扰,本研究对3种不同类型厌氧消化污泥进行叠氮溴化丙锭(PMA)处理,比较在PMA屏蔽死菌DNA PCR扩增情况下污泥ARGs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与未经PMA处理情况下的差异.结果表明,经PMA处理后,剩余污泥自厌氧消化样品和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样品中的ARGs丰度分别下降了41%~86%和74%~98%;污泥水解液厌氧消化15 d后的污泥样品中ARGs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降幅最高也达到34%.PMA处理对3个来源不同的厌氧消化污泥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影响最为显著.在经PMA处理与未经PMA处理两种情况下,厌氧消化污泥ARGs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研究证明了死菌DNA对厌氧消化污泥ARGs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潜在干扰,采用PMA预处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及菌体携带ARGs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内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CAS)2种反应器处理相同的生活污水,考察了MBR和CAS的运行和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B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均比CAS高, MBR和CAS出水COD的平均值分别为39.6 mg/L和62.9 mg/L,出水氨氮的平均值分别为6.8 mg/L和14.5 mg/L,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有机物还是NH+4-N,MBR的去除效果都比CAS要好.由于MBR的污泥处于大的曝气剪切力、过低的污泥负荷、以及长SRT导致的各种惰性物质积累等环境中,使MBR中污泥的群落及其变化与CAS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增加,DGGE的结果表明MBR的种群数量始终高于CAS, MBR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也比CAS要大很多,在第15、 124、 186和230 d时,MBR的条带数分别是22、 25、 24和20条,而CAS在相应的运行时间时条带数分别为19、 14、 17和20条.MBR污泥与种泥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54.1%、 63.7%、 63.9%和66.8%,而CAS污泥与种泥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71.8%、 61.4%、 9.1%和65.9%.说明CAS的排泥导致非选择性的微生物流失,同时,也说明MBR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适应环境因素变化的能力,这是MBR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从戴丝系数来看,尽管群落相似性越来越高,但群落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说明环境的微小变化(进水水质、环境温度等)都会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