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环境法学理论内涵的深化与扩展,已凸显出环境法律关系中主体内在张力的问题。进一步对环境法律调整对象以及非人生命体主体权利问题进行探究,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以及对环境法律关系主体范围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伦理的原始意义在于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准则,环境伦理面对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更突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首先涉及到哲学问题。基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基本伦理思想是人类中心论,据此,哈勒穆斯把“尊重所有自然界和所有生命基本权力”的思想归结为生态中心论,他认为二者存在冲突,而可  相似文献   

3.
三种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奇  叶文虎 《环境保护》2001,(11):36-38
从社会主体角度,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三种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运行机制,在分析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根源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作为三种行为的整合目标,并相应地调整各种行为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现阶段,比较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需要政府行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思想史和环境科学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与环境客体的相分导致明确环境概念的产生。人类产生过“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和“人类中心论”等环境思想。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中产生“环境报复论”和“环境和谐论”等思想,推动了环境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环境科学发展了“环境质量学说”,正将注意力转向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上。环境科学仍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环境意识已进入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最近指出: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有效扼制环境进一步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十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战胜自然的胜利而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里重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伦理调整的范围,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人类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现实,从而丰富...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的经济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玮 《环境导报》2003,(6):39-40
环境法是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职能是环境法本身固有的基本职能。作为上层建筑的环境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两大类活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经济职能不仅体现在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还因其显著的国际性体现为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环境法起初的经济职能只是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环境立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环境立法超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争论,把保护生产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规范的总称。“行为规范”也就是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精髓。道德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为他”、“为我”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正是“为他”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9.
郭伟 《环境》2002,(5):34-34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一、开展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立法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劲 《环境保护》2001,(8):10-12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立法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人类生存的作用,有关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立法目的上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从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环境立法的价值。本文认为,调整社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公平地分配人类世代间的利益,重申环境的美学价值,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传统的法律价值观,转变公民传统的消费模式,以及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立法的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限期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基本制度,文章从四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限期治理”决定不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即“限期治理”决定不具有行政处罚的一般特征;“限期治理”决定并并未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作任何否定;该决定不会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固有权利义务的消长;从“环保法”法典的篇章结构安排上和行政行为的性质上分析,“限期治理”决定也不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正确理解“限期治理”的法律性质,可以避免对企业行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权利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法的权利义务体系中,环境容量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享有环境权。政府受托管理环境容量等资源,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保障全体公民的环境权。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承担合法排污、清洁生产等环境义务,保证公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同时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设计,在超量减排时可享有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权利一排污权。排污权的法定权利主体只能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环境保护信用不良企业不应是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只有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容量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才能成为真正拥有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3.
排污权交易体系两种基本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污权交易兼有环境质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点,成为总量控制目标下最有潜力的环境政策。本文基于对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的考察,从管理形式、交易成本、政府参与及制度转移成本等方面对排污权交易体系的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了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环境类服务购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多,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下属概念,其监督不仅存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督的一般性问题,还存在环境领域的专门问题,概括后主要表现为监督主体缺位、被监督对象比例设置不科学、监督内容过于宽泛、监督制度构建有限等。推动全国性专门立法、定位不同监督主体的功能、明确以"合同"为核心的监督内容、拓展配套制度是完善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监督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阐述了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科学技术、管理体系、环保执法、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协调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提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索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关于报送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有关情况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从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与环境管理基础设施与条件三个方面评估了我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建设情况。分析得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①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②环境管理基础条件远远跟不上步伐;③环境监管人员较少,人才短缺;④标准化达标建设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规划后续实施初步提出提出4点建议:①争取资金,落实职能;②全面推进,重点先行;③落实责任,加强培训;④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管理引进自愿手段的法律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手段已日益成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其在发达国家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切要求引入自愿手段以弥补传统环境管理手段的不足.通过总结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有关自愿手段的规定,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引进自愿手段的法律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自愿手段法律框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