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大河     
正秦大河,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长期研究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创建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现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工作的秦大河,受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参加由中国、法国、美国、原苏联、英国、日本6个国家的6名科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这次南极考察中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主要承担南极冰盖现代冰川冰面特征、雪层剖面观测和采集雪样等  相似文献   

2.
速读     
正喜马拉雅山脉的湖泊加速了冰川融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喜马拉雅山脉中由冰川消退形成的湖泊正在显著加速冰川融化的速率。这项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的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山脉中,在湖泊周围的冰川消退速度远大于其他冰川。尽管这些冰川只占喜马拉雅山脉冰川  相似文献   

3.
西藏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研究冰川补给和高海拔冰川的水化学特征,中国一西德联合科学考察队,在1984年夏季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樟藏布冰川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采集了雪、冰、河水、湖水和温泉水样。样品是在严格防止污染情况下,装入预先清洗干净的聚四氟乙烯瓶中,封闭好后运回。 希夏邦马峰海拔高度8012m,为世界高峰之一,有阻碍印度洋气团南北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其变化不仅对高山及周边地区水资源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影响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国内的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影响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很少,预测模型在种类、概念框架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滞后。未来西部冰川水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考虑的内容,因此急需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环境导报》2003,(10):19-19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位于加拿大西南部艾伯塔省与美国西部蒙大拿州交界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m冰川退缩最为显著。冰川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布尔津河流域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但在其他流域冰川条数减少与面积减少并没有保持一致性,小冰川大规模退缩(或消失)是导致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阿尔泰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对研究区4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和10-4月降水变化分析表明,自1960年代以来,阿尔泰山地区5-9月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固态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相似文献   

7.
《世界环境》2010,(3):90-90
赫伯特·吉拉尔代出生于德国。1963年移居英国。后居住在布里斯托尔(英国西部的港都)近30年。现为英国舒马赫基金会的主席、土壤协会的赞助人、西英格兰大学的教授。他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得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相似文献   

8.
冰川体积平衡与冰芯的联合研究可以提供详细的当前与过去气候变化信息,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当前气候与冰川动变化状况分析了一段取自瑞典北部产马冰川(Marmaglaciaren)形成于小冰河期(1600-1900)的27.5m长的冰芯,当前增长的堆积率意味着北斯堪的纳维亚山区与本世纪早期相比气候上海洋性影响越来越多,受强烈的东西气候梯度和本地气候变化影响,冰川在当前变化上表现得各不相同,山脉西部块状冰川的增长幅度较大,而东部冰川地过去十年中体积并未增加,因为它们的体积主要由夏温度控制,而这个因素没有变化,当过去的气候变化由气候梯度的变化和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界线的东西移动体现时,我们在东部冰川中就拥有了非常好的具体代表性的温度记录资料,在马尔马冰川取样前利用雷达对35个瑞典冰川进行了温度分布测量,被调查的冰川中有43%在80-120m深处发现了干冰,如低于冰点的冰,因此在其它瑞黄冰川中寻找有用的古记录的可能性是非常好的。  相似文献   

9.
赫伯特·吉拉尔代出生于德国.1963年移居英国,后居住在布里斯托尔(英国西部的港都)近30年.现为英国舒马赫基金会的主席、土壤协会的赞助人、西英格兰大学的教授.他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得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12,(3):93-94
因全球变暖每年有干亿吨冰从冰盖和冰川流失,全球的冰川面积会越来越小。但4月15目发布在英国《自然·地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上的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冰川近10年来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国际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这种逆势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1.
中、低纬度地区山地冰川有机酸记录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冰芯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为一中纬度山地冰川。对其冰芯的草酸根含量的分析显示,其冰芯所记录的过去43 年草酸根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在一个背景值基础上存在着含量的突变峰值。草酸根的背景值含量在1 ng/g左右,在部分冰芯段,其含量甚至低于测试分析的检测限;而大多数草酸根峰值的含量都达到或超过了10 ng/g。草酸根的平均含量为3.6 ±9.2 ng/g ( x±1σ, N=534),其中70%以上由峰值构成。50年代后期是草酸根的一个低值期,平均含量略高于本底值;至60-7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含量为5.0ng/g;80年代草酸根平均含量又下降到接近50 年代后期的水平;至90年代回落到本底值附近。草酸根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其过去43 年平均含量的变化大致与中国西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是西部区域大气污染变化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2.
在近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上的冰川迅速消融,我国的山地冰川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山地冰川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山地冰川的变化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各拉丹东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多达5 个时相的陆地资源卫星以及中国冰川目录等有效资料,利用冰雪指数和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冰川信息,对提取的冰川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冰川变化监测。统计分析1973—1986、1986—1992、1992—2004、2004—2009 年4 个时间段以及1973—2009 年整个36 a 间的冰川前进及后退信息,并计算冰川进退变化速率, 对其中5 条变化较大的冰川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从1973 年至2009 年近40 a 时间里,各拉丹冬地区既有退缩冰川也有前进冰川, 其中冰川退缩面积为118.64 km2, 前进面积为62.66 km2,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根据相关资料,近40 a 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是导致各拉丹冬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启动并顺利完成俄首次西伯利亚考察2017年3月25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启动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领导专家,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相关院士专家120余人参加项目启动会。启动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任组长、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任副组长,包括中国  相似文献   

14.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例,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SRTM DEM数据,在LiDAR点云数据预处理、高程数据配准、校正、误差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地测量法的冰川物质平衡计算流程。表明:2000-2012年十一冰川冰面高程变化为-7.47±0.92βm,变化率为-0.62±0.08 m·a-1,估算十一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为 -0.53±0.07βm w.e.,累积物质平衡为-6.35±0.78βm w.e.,折合水当量约为(330.4±40.8)×10m3;与其他典型监测冰川物质平衡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LiDAR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关于其在冰川物质平衡研究中的应用很少,论文尝试将其应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7月14日,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罗纳冰川,一名女子在保护冰川的隔热材料附近进行冰上攀岩.瑞士罗纳冰川位于瑞士瓦莱州.瑞士壮美的冰川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瑞士冰川不断消融.最新研究发现,全世界的冰川已经缩减到12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冰川融解的速度更是在21世纪的首个10年快速增加.有专家警告,人类饮用水源不足的问题将不断恶化.国际冰川研究人员发布年度报告称,全世界的冰川目前平均以每年消融50~150cm的速度消失.该研究报告的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冰川资源规模巨大,形态各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地位。然而,我国冰川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景点稀少,与冰川资源禀赋极不相符,与国外冰川旅游发展差距较大。冰川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并非由冰川旅游单体决定,往往由冰川及周边景观的组合程度大小决定。鉴于此,中国冰川旅游需要改变以往冰川观光和其他单一景点开发模式,进而向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峡谷与民族文化组团式开发转变,通过冰川与其他景观的组团式开发模式,扩展其冰川旅游类型与内涵,延伸其高山带山地旅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冰川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以此为我国冰川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环境地学     
X142oo100(抖2珠穆朗玛峰地区近200年冰芯草酸根记录及其环境意义/康世昌(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2000,20(3)一203一206环图X一58 1997年5月中美联合珠峰地区绒布冰川考察期间、在远东绒布冰川海拔6500m北支冰流粒雪盆内钻取到一支41m长冰芯,该冰芯定年至1814年。远东绒布冰芯中近200年来草酸根浓度变化与c矿十和N氏十浓度变化一致性较差,表明草酸根的来源有别于大气尘埃和生物来源。草酸根浓度与冰芯中气温指标护0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气温是影响大气中草酸…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盛顿大学斯通等人在最新报告上说,他们利用同位素年代测定技术对南极西部山脉冰川消融后的岩石遗迹进行分析后发现,南极西部冰盖在过去1万年中一直在消融,目前仍没有停止迹象。他们指出,如果目前速率(平均每年约0.6米)持续下去,该地区所有冰盖大约在未来7000年中全部融化,这将导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4.8米左右。南极西部冰盖正稳定消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年在祁连山七一冰川和十一冰川采集的雪坑样品和2014年在八一冰川采集的表层雪样品,并结合2006年老虎沟12号冰川的研究成果,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 Practical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后向气团轨迹分析各冰川雪冰中主要化学离子特征,并探讨其反映的环境意义.研究表明:①祁连山各冰川雪冰中化学离子总质量浓度序列为七一冰川(31 014.2 μg/L)>十一冰川(17 157.1 μg/L)>老虎沟12号冰川(7 729.6 μg/L)>八一冰川(2 248.1 μg/L),整体上呈中段雪冰化学离子质量浓度大于西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冰川雪冰中SO42-和Ca2+均为主要的阴、阳离子,Ca2+、SO42-载量在阴、阳离子中均居首位〔ρ(SO42-)/ρ(阴离子)为52.7%,ρ(Ca2+)/ρ(阳离子)为68.5%〕,除八一冰川之外的其他三条冰川间化学离子载量变化不大.祁连山冰川雪冰中主要化学离子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特征,其含量整体上高于高亚洲的大多数冰川区域,但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些冰川相似,都有含量极高的Ca2+和Mg2+等阳离子.②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地表矿物粉尘输入是该区域雪冰中化学离子最主要的来源,Ca2+和Mg2+含量的多寡可以指示地表矿物的输入状况;此外,柴达木盆地盐湖在夏季对Cl-和Na+的贡献较大,但在湖水蒸发较弱的其他季节对雪冰中化学离子的贡献并不显著,夏季ρ(Cl-)/ρ(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盐湖离子输入的强度,NH4+和部分NO3-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③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反演结果表明,到达祁连山区的大多数气团主要发源于西部,途径沙漠地区,是冰川化学离子输入的主要动力,也有部分季风气团来自印度洋等海域,为冰川区带来大量降水.   相似文献   

20.
我校地球物理系邓世坤副教授将随同中国南极第 1 9次科考队 ,在 1 1月 2 0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到达南极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科学考察活动 ,邓世坤将是我校第一位到达极地科考的教师。邓世坤长期从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在探地雷达技术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到达南极中山站后 ,主要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1 5个位置冰川的厚度 ,了解冰川底下的地形 ,从而划分淡水冰和咸水冰的分界面。我国从 1 981年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对南极研究的重点为全球变化的研究。南极冰层结构变化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