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因为政府所使用的环境管制会对企业环境技术的创新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政府通过对环境管制进行实施,更加利于企业对环境技术进行创新,也有些学者认为政府通过对环境管制进行实施,会对企业环境技术的创新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大幅度的减少。本文主要结合环境管制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断深入的探究其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从而确保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所存在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生态技术创新政府启动模式的机理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时滞性等特点,政府在生态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政府启动模式的本 于政府借助法律或经济手段促使企业部分边际外部费用内部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而模仿创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证其生存,但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人认为,合作创新是一条可选之路,并提出协作型创新战略、网络化战略、生态联盟、协同战略、集群式创新、一体化创新模式、动态的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4.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执行主体已经毋庸置疑,但离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还有距离。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结构性创新政策等制约了企业成为高水平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5.
商丘市金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废旧资源(废塑料、废橡胶、废油、废机油)开发利用的企业之一,也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技术创新示范性企业。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的强力推动下,在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大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空前增强,涌现出了大批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企业发展的创新带动型企业或者创新主导型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资源不断扩充,技术创新的机构大量设置,技术创新的设备不断增加,技术创新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创新的经费也得到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创新信息过程的角度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实证案例研究,分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在创新信息过程与网络中的作用,同时探讨企业内各部门在创新信息获取接受与加工学习中的特征,指出建立创新信息网络与有效进行创新信息过程管理是促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环境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来自政府对企业的激励。  相似文献   

9.
国家和省在近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确地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为加快自主创新工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企业要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及社会各有关方面,要把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多种渠道和有效杠杆,向企业集聚,  相似文献   

10.
高效、经济治理雾霾(重污染天气)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目标.为验证中央政府制定的系统性激励政策能否有效规避传统环境规制失灵,选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作为博弈模型参与方,将激励机制引入约束条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从最佳规制效果和规制强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双方最佳规制策略.研究发现,各地政府在治理雾霾中,引入中央政府规制约束,分配治理成本和提供资金支持,是避免规制失灵的关键.此外,中央与地方应采取差异的规制策略: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治理雾霾专项资金分配最优策略应是使资金量(F)与地方政府申报量(p)呈正相关,并且呈边际递减关系;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超排行为不应采取严罚的手段,随着企业超排量的加大,更好的规制手段不是加大惩罚力度,而是从更加合理的环境税费(t)以及降低企业边际减排成本[TCp3'(p3)]上着手.   相似文献   

11.
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境技术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个介手段。政府激励企业ESTs的手段有开展环保教育,制订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调整经济体制和结构,加强经济手段和实施环境法。政府激企业ESTs应兼顾多重目标、以及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节约激励成本。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世界范围的清洁生产实践,通过多角度考察,文章提出了实现清洁生产的5种形式:(1)企业自觉开展清洁生产;(2)在国际公约约束下实现清洁生产;(3)清洁生产示范点;(4)企业发展中实现清洁生产;(5)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14日,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十五’全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称号。这是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大会授予SEI“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后,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石化系统唯一的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14.
7月11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经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评审、评估,科技部和财政部2012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项目的审定工作已完成。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指引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创新方法的研究和知识的普及推广活动已经在全国展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这已经成为科技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共识。要想成功地进行创新活动,掌握各类技术创新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时也必须培育产生创新方法的土壤和环境,即大力培育社会和企业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学勇近日在全国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发布会上说,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就是要通过塑造中国的创新企业500强,带动千千万万个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21年中国2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为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对碳排放效率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硬约束、目标加码以及超额完成下,会进一步加剧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效应,而“留有余地”的软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与目标加码会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进而对碳排放效率产生负面效应,而软约束能够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从而促进地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单一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门限效应,依靠产业结构高级化策略与技术创新策略是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有效手段。(4)地方GDP考核压力的提升不仅会弱化经济增长目标软约束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还会进一步加剧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省市间目标加码以及超额完成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作用;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以及目标约束方式的转变可有效弱化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视域下绿色企业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企业是指采取绿色发展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创建绿色企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绿色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部分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绿色发展认识不够,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相对滞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瓶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大企业绿色化建设与发展的宣传力度,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环境法律制度保障,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绿色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除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0年中国1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文本分析法与超效率SBM模型,表征并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评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加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上看,中、西部城市优于东部城市,再生型、成熟型城市优于衰退型和成长型城市,森林型城市优于油气型、钢铁型、有色金属型和煤炭型城市。(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强通过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渠道影响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创新应包括相对创新和绝对创新两个层次。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层次与环节,高职院校应侧重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去实现。故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有相应的层次,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从我校特殊性出发,就我院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