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世友  王秋华 《灾害学》2006,21(4):99-102
根据消防工程、森林防火的原理和方法,参照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结合我国的森林防火现状,提出了森林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将性能化设计理念融人到森林防火设计中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林火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性能方法基本框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以性能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背景,以现阶段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我国现行指令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基本出发点。初步建立了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性能化方法的基本框架,确定了这一框架所应具有的基本假定。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和三角形模块结构,并系统阐述了相应评估方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产生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在对国外一些性能化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建筑物防火安全水平的量化、性能化设计的不确定性、性能化设计方案的验证以及性能化文件的编制和性能化建筑设计、施工到使用各个环节的连续性等方面,讨论了从处方式防火规范向性能化防火规范转变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其在发展性能化规范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正确处理处方式规范和性能化规范两者的关系;积极推动消防相关产品的发展;解决资金来源,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工程惯例或设计导则等。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奥运场馆火灾安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奥运场馆旧馆改造项目为背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性能化防火分析手段,建立了对奥运场馆进行性能化防火分析的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将火灾场景模拟与结构分析综合为一体,完成了性能化防火分析思想的软件实现,利用该系统模拟了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比赛用馆的某已建体育馆在设定火灾下的火灾场景和结构温度场分布,并对该场馆的火灾安全提出了进一步分析的建议,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网架结构的最危险区域的温度.实例分析表明,该系统功能强大,运行方便,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筑防火分析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性能化火灾安全评估屉当前火灾科学及其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方法利用火灾动力学、热化学、安全评估原理学等确定性工程方法,针对各类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实际状况,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进行定性的预测和评估。以某高层建筑的维修工程为例,评估了其维修期间的火灾安全水平。通过对其维修前(满足规范要求)和维修期间(不满足规范要求)两种情况下人员疏散过程的比较,并辅以烟气运动规律的预测,得出了该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是在灾情绝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首先,建立了泥石流灾情评估的步骤框图;然后依据已有的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将得了各灾情评估指标公值分布及其量纲换算法,确定了反映直接损失的灾情绝对评估指标和相对评估指标(直接经济损失占灾区国民收入的比例),并对绝对和相对评估结果的等级进行了划分;最后,建立了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结果对比的灾情综合评估模式。经过实例应用验证,评估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灾情。  相似文献   

7.
根据钢结构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特点,应用建筑防火安全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时热、烟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内人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火灾下人员与建筑结构的安全准则。运用FDS4.0对一建筑实例建模,通过模型与建筑实际火灾相似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火灾情况下建筑内的热、烟蔓延情况,同时采用ANSYS8.0分析技术对火灾下钢结构的结构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进行了耐火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满足适用性、完备性、可比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而指标的选取还应在一定的要求下确定。依据上述原则,在泥石流灾情网络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模型,进而对各类灾情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出评估泥石流灾情的具体指标和因子。最后建立了以成灾度为目标层,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环境损害为准则层。评估指标和评估因子为指标层的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隧道火灾安全的“FAD”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的隧道火灾的安全评估是有效地进行隧道火灾的预测、控制和防火设计的基础。隧道火灾发生的原因十分的复杂。由此,基于对影响隧道火灾的各个因素及因素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隧道火灾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隧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隧道火灾危险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将模糊数学、层次比较分析法、德尔菲专家法相结合,建立了隧道火灾安全的“FAD”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外环隧道实例,将该模型在隧道火灾的安全评估中加以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隧道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使隧道火灾的防治对策、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民防教育目标体系、民防教育内容体系和民防教育评估体系是民防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对这三大体系的建设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池火灾模型在安全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胜  吴振营  何佳 《灾害学》2007,22(4):25-28
随着我国对燃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燃油储灌。这些储罐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很有可能引发火灾,给临近的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要对这些储罐进行安全评价———根据储量和四周环境预测出池火灾面积的大小及伤害范围,以此为依据判断储灌的安全等级,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安全疏散的原理应用于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当中,使之更加合理化、性能化。  相似文献   

12.
为通过计算机技术低成本的、高效的、准确的解决建筑火灾安全问题,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结构火灾安全上的综合应用进行研究,并以某一小学教学楼为例将应用成果进行展示。首先,通过FDS软件对该建筑某火灾场景进行了火场数值模拟。基于FDS的数据,利用RCFire程序进行了结构构件内部温度计算和结构火灾反应计算。最后,在Vega的虚拟现实平台上将构件内部温度和结构火灾反应的结果进行了动态图形展示,并实现了结构火灾反应的同步漫游。本文将建筑火场模拟技术、结构火灾反应计算技术和场景表现技术上综合应用到同一建筑上,形成了一个更为准确的结构火灾反应模拟系统,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建筑火灾场景仿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现实的建筑火灾模拟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火灾模拟的方法,在交互式虚拟环境中实现了基于火灾数值模拟的火灾场景模拟。根据火灾场模拟软件FDS的计算结果,控制虚拟火灾场景中火焰和烟雾的蔓延,使得虚拟场景中火灾的发展接近实际火灾的情况。模拟系统中通过纹理贴图和粒子系统等技术实现了逼真的火灾场景可视化。还介绍了实现灭火作战模拟和训员疏散模拟的技术细节。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了建筑火灾模拟原型系统,该系统可应用于电子消防预案制作、灭火作战演练、人员疏散演练、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与评估,以及灾害条件下人的疏散行为研究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主要工业材料,对环境最为友好,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但作为一种生物材料,木材具有易燃性,要确保木结构安全,就得充分重视木结构的防火设计。我国传统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建筑,其防火问题在我国很早就引起了重视,首先回顾了传统的防火设计方法;然后介绍了1h火灾防护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木结构体系防火的设计、研究和思路等;其次简要介绍了木材的化学阻燃方法;最后总结木结构各种防火设计方法,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to the hazard of fire that exists in Makola Market in Accra, Ghana, and assesses how this threat can be reduced through a community‐based risk assessment. It examines the perceptions of both market‐stall occupants and primary stakeholders regarding the hazard of fire, and analyses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assets (coping strategies) with which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Through an evaluation of past instances of fire, as well as in‐depth key stakeholder interviews, field visits, and observations, the study produces a detailed hazard map of the market. It goes on to recommend that policymakers consider short‐to‐long‐term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risk. By foregrounding the essence of holistic and integrated planning, the paper calls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process and for the strict enforcement of relevant building and fire safety codes by responsible public ag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