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工艺是近年来我国低浓度大风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的主流技术。为了解决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就沸石转轮吸附浓缩装置的适用范围以及该装置性能现场检查方法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基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调研分析了我国上海市某造船厂分段涂装有机废气的浓度,发现浓度波动具有明显周期性波动的特点。随后按照最新的地方排放标准核算了满足排放标准的净化效率要求。通过分析对比活性炭吸附浓缩与沸石转轮吸附浓缩的技术特点,针对船舶涂装行业大风量、组分复杂的工况,沸石转轮吸附浓缩的净化性能优于活性炭吸附浓缩。因此,船舶分段涂装有机废气治理建议采用沸石转轮吸附浓缩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4种常见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对比分析了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环保性能、运维费用和安全性能。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催化氧化技术在净化效率、运行费用、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建议对于常规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优先选择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催化氧化技术。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海洋工程公司喷漆车间产生的有机废气浓度波动范围大的特点,废气治理工程应用了沸石分子筛转轮吸附浓缩+蓄热式催化氧化工艺。通过设置完善的检测功能、制定不同工况下程序的自控切换功能,设置异常联锁处置安全程序,使有机废气治理设备可以在废气浓度波动范围大的工况条件下稳定运行,净化后废气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某家涂料生产企业为例,分析大风量、低浓度非连续排放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经济性。结果发现:(1)对于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在几种主流治理技术中,当回收液具有利用价值时,"活性炭吸附-氮气脱附冷凝溶剂回收技术"相较"RTO(蓄热式热氧化)技术"、"沸石转轮吸附浓缩-RTO技术"及"沸石转轮吸附浓缩-CO(催化氧化)技术"的经济性更优;而回收液需作为危废处置时,"沸石转轮吸附浓缩-CO技术"更具经济性,但必须考虑来气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2)对于非连续排放的废气,"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的治理模式有利于降低VOCs治理装置投资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制造的不断发展,橡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VOCs排放。以某橡胶企业VOCs治理项目为例,针对当前排放的主要类型,基于沸石分子筛吸附浓缩技术和蓄热式热氧化处理技术设计三级干式过滤系统,使得废气通过前置的过滤器后,送至沸石分子筛转轮的吸附区,通过蓄热室加热氧化燃烧处理,并且模块化设计了系统的PLC自控控制系统,实现了橡胶企业的VOCs高效能治理。  相似文献   

7.
从吸附原理上对转轮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转轮技术虽然能吸附处理大量的VOCs,但其同样处理不了一些难以脱附的物质。文章对转轮技术的吸附能力给予了理论解释,澄清了"转轮能够大倍率浓缩废气、易做到达标排放、处理风量大"等错误认识;对转轮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活性炭固定床是治理VOCs污染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有着35年深厚积淀的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已成为具有高影响力、高质量的国际性展会。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昱昌环境)及其控股子公司常州利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携先进VOCs废气治理技术及沸石浓缩转轮展机亮相CIEPEC2021。在本次展会上,昱昌环境深刻感受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行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生产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用沸石负载型二氧化钛对炼化企业的反渗透浓缩水进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对浓缩水的处理效果及影响降解的因素。由实验结果可知:沸石负载型二氧化钛对反渗透浓缩水TOC降解率达到67.4%,降解浓缩水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4~6,温度30~40℃,光照时间2.5h,催化剂投加量为1.5g/L。实验为浓缩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全膜法(TMF+DTRO+NF)深度处理脱硫废水的工艺可行性。结果表明,脱硫废水不需经过三联箱,直接通过TMF+DTRO+NF工艺处理后的产水满足间冷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GB50050—2007),可直接回用。浓缩水可达原水的1/10,分盐提纯后的浓缩水可直接进行结晶或电解制氯或喷扫到灰场。该工艺灵活性高、投资低、风险小、抗冲击性好,不受进水COD影响,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科研人员综合利用河南信阳上天梯斜发沸石制成浸渍液净化剂及缺铝型沸石.其工艺:将粗选后的上天梯斜发沸石矿粉碎至80目左右,按沸石(质量):盐酸(体积)为1:3与2mol/L盐酸搅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反应助剂,在微沸的温度下对混合液回流、浸渍约3h,然后过滤.将浸渍液加热、蒸发、浓缩,当浸渍液呈深黄色,密度为121g/mL时,即制成“沸石浸渍液净化剂”.用这种沸石浸渍液净化剂处理造纸废水,能大大降低造纸废水的COD浓度,使之达到国家2—3级行业排放标准(GB3544-92).净化后的沉淀物主要为可直接综合利用的半纤维素等,无其它固形尾渣.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硝基化合物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的特点和鼓泡浓缩—焚烧工艺,根据现有焚烧工艺存在的不足和NO_x的生成机理,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表明,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在控制NO_x的排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劼  张诚 《四川环境》2012,(1):28-33
采用单变量法研究了人工沸石对Cr3+的最佳吸附粒径、最佳吸附反应条件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Cr3+初始浓度为20mg/L、沸石投放量为10g/L时,最佳粒径为80目;在Cr3+初始浓度为50mg/L、沸石投放量为10g/L时,最佳振荡时间为70min;Cr3+浓度在20~70mg/L范围内时,人工沸石饱和吸附量随Cr3+的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二者近似于指数关系;人工沸石吸附Cr3+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受表面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脱附实验表明洗脱性价比最佳的洗脱剂(NaCl)浓度为10g/L,洗脱微振荡-静置沉降最佳时间分布为:微振荡10min,静置沉降50min,洗脱两次后吸附效率下降25%~30%。  相似文献   

14.
印染企业丝光机排出的废碱液,Na0H质量浓度为3%~5%,废水温度在50℃~70℃,色度>1000倍,SS>400mg/L,含较多棉纱线等,为探讨废碱液回收技术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本中试系统采用"滤网过滤+板框压滤+陶瓷膜过滤+蒸发浓缩"的耦合技术,对丝光机排放的废碱液进行预处理及浓缩,中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达到废碱液100%回用,处理后的碱液浓度可达15%~25%,SS<30mg/L,色度<100倍,达到印染行业丝光工序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焦炭产能居世界首位,但炼焦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结合焦炉烟气的特点,并对典型的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半干法脱硫+除尘+活性碳纤维脱硝的新工艺,详细阐述了该工艺的工艺流程及脱硫脱硝反应原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沸石是一种天然、有效、价廉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其对氨氮具有很强的选择吸附性。本文就国内在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机理、影响因素、沸石的改性及沸石研究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探讨。阐述了国内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并指出沸石的推广要依赖于沸石改性和与其他工艺的联用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目前船载藻水分离技术的现状,结合陆基富藻水浓缩、脱水等研究,改进浓缩、脱水技术与设备结构的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形成集成高效、适于船载的富藻水浓缩脱水技术。对船载蓝藻混合技术、船载蓝藻絮凝技术、藻水初级分离技术进行集成,完成了整套高效分离工艺的方案设计与实船应用验证。船载藻水分离技术利用船只作为载体,富藻水处理能力大于50m~3/h,藻类去除率90%以上,具备机动灵活、快速清除表层蓝藻并进行就地分离、不占土地的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采用双级串联旋流絮凝废水处理工艺和浓缩池底流流量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对选矿厂原废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历时7年,于1998年12月实现了选矿厂生产废水的零排放,至今系统协调匹配,运行良好,效益显,根据该工程的工业实践,对废水治理工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黑色冶金矿山选矿厂推行清洁生产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生物质燃料及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特点,以及生物质燃烧过程中NOX生成机理.综述了当前国内应用较广的生物质脱硝技术,结合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烟气特性,提出低氮燃烧+SNCR脱硝工艺、SNCR+低尘布置SCR工艺较为适合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NOX减排.  相似文献   

20.
西藏自治区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近期(2017—2025年)规模为0.5万m3/d,远期(2026—2035年)规模为2.0万m3/d,园区污水处理工程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多级A/O生物池"处理工艺,污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污泥处理工艺采用"污泥浓缩+污泥调理+高压隔膜板框压滤机"深度脱水工艺,详细介绍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