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认识自然灾害,首先要有一套科学的描述自然灾害的方法。地震灾害指标是反映地震灾害这一自然现象在某一方面情况的统计数据,是对灾害程度的客观描述和量度;地震灾害指标体系则是由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震灾害指标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是对地震灾害全面、系统的反映和描述。本文是“地震灾害经济社会指标体系”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对以往各次重大地震灾害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并考虑到所设计的地震灾害指标应尽可能与现有的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指标保持一致,以及根据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研究并建立了这一套“地震灾害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同时给出了指标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房屋脆弱性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关键指标。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的脆弱性曲线由于其参数较易获取,能够更快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进行预测,被广泛用于宏观尺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然而,由于灾情数据的限制,此类曲线的精度与地区适用性仍然有待提高。本研究以1996-2017年我国116次地震灾害中不同烈度区土木、砖木、砖混和钢混四种结构房屋的毁坏比例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函数构建全国和部分省区的房屋脆弱性曲线,并对不同地震等级下的房屋毁坏比例进行预测。本研究可以增进对我国地震灾害房屋脆弱性的认识,并为不同尺度地震灾害建筑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南四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呈提升趋势,且恢复力水平总体随城市级别的增大而增大,呈现: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恢复力较强区域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研究区内,GDP、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和公路密度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恢复力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地震灾害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恢复力评估准确性,该文提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毁伤恢复力评估方法。分析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响应特征,确定基础设施毁伤程度与地震灾害等级之间的关系;收集地震灾害信息,检测地震灾害等级,以此作为毁伤恢复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另外,结合毁伤恢复力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求解,与设置的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得出最终的毁伤恢复力量化评估结果。在以某城市区域为例的案例研究中,通过模拟地震灾害的方式对毁伤恢复力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恢复力的平均评价指数为0.81,能够有效提高恢复力评估准确性,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性时空变化的数理方法。以此为基础,以1985、1995、2000和2004年为代表时期,对京津唐地区20多年来的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变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是: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20多年来的时空变化可分解为少数几种脆弱性模式的变化;1985年以来,该类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稳定;但是,各地自身脆弱与否的程度20多年来的变化却很显著——各大中城市市区的脆弱程度显著增强,其他地区整体减弱,且变化幅度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方面因素所驱动。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破坏性地震(Ms≥4.7)对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期望值。在搜集辽东半岛地震地质和震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角度,从地震强度,地震频率,人口,经济暴露性,断裂带敏感性等5项指标,对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大石桥、丹东-东港、普兰店-金州3个区域。  相似文献   

7.
建立地震灾害指杯体系,对全面、系统地反映灾情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地震灾害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定义及指标的类型、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结构、功能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邓砚  苏桂武 《灾害学》2012,(2):140-144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突变级数法,建立了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模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以滑带强度、滑面特征、滑坡外形特征及其近期活动等4个内部影响因素,以及暴雨作用、河流作用、滑坡后缘加载、人工活动和地震作用等5个外部影响因素,作为滑坡稳定性识别的判别因子;以22组典型滑坡工程案例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了滑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和突变级数判据;然后利用6组典型滑坡工程实际案例作为测试样本,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表明,突变级数法对滑坡稳定性的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并与系统加权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的识别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社会脆弱性研究对减少洪灾损失、提高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有重要意义.根据灾害位置模型和应急管理周期理论,构建了洪灾社会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其中洪灾社会脆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包含12个一级指标和110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宏观指标体系包含9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微观指标体系包括12个方面.洪灾社会脆弱性理论、宏观、微观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从不同层面研究洪灾社会脆弱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是地震工程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回顾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结合现有评估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地震灾害承灾体的经济属性。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取非金融有形资产,针对分类清单法的破坏比、损失比,采用统计指数方法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计算得到了灾害损失综合系数,提出了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新的评估方法,该方法的评估结果既体现了承灾体的工程属性,又体现了经济属性。新方法既可以应用于灾害总损失评估、区域损失评估,更适用于行业损失评估。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肃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程度随烈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大。烈度8度下陇南地区开始出现人口高风险区,其面积占陇南地区总面积的2%;烈度9度下有23.5%面积的区域处于地震灾害人口高风险区;烈度10度下有33.4%的区域人口受到高地震灾害风险的威胁。在行政区划上,烈度8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8.18%;烈度9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44.37%;烈度10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西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57.3%。利用汶川地震的实例进行了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20,(1)
针对现有研究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方法,未考虑不同层级人群的应激情绪情况,采用蝴蝶形突变模型进行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建模分析。通过蝴蝶形突变模型分析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将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的影响分为对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恐惧情绪以及愤怒情绪的影响。以汶川地震后四川绵阳地震重灾区为例进行研究,分析频繁余震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群的4种心理应激情绪影响程度以及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分层多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社会支持和个体消极沉思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多元决定系数变化值的影响,完成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后的频繁余震对女性、中老年、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群的心理应激情绪影响最为严重;同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相关的消极沉思与社会支持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比较显著,高社会支持对高消极沉思群众的焦虑情绪影响起到显著中介作用,消极沉思与社会支持交互效应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永领  游温娇 《灾害学》2014,(1):109-114
城市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较高的地区,评估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于提高城市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18个区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了45个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了16个独立性强的重要指标作为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揭示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区域特征,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电网是保障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许多基本服务都依赖于电网所提供的电力。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世界上较为严重的地震有33%都发生在这个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家。地震能对电网造成广泛破坏,而停电又将影响依赖于电力的基础服务,进一步恶化地震后果。因此,电网在地震灾害下的性能研究受到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基于地震灾害下电网性能研究的一般框架,对现有文献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地震灾害情形模拟、电网元件脆弱性建模、电网功能变化过程仿真、电网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需要注意的是,电网性能可以从脆弱性、可靠性、风险等多个视角进行评估,这里着重从弹性视角进行了研究现状分析。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的突变理论,提出一种滑坡稳定性的综合判别方法。利用山西省交城县24个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资料,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和诱灾因素3个方面,选取相对高差、岩土体类型、斜坡岩土体风化程度与裂隙发育特征、植被覆盖率、斜坡结构类型、坡面形态、斜坡坡度、后缘加载、前缘切坡、降雨量10个指标,建立了滑坡稳定性判别模型。采用突变理论、模糊数学、贡献率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初始隶属度函数值,由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得到总突变级数,利用改进的突变理论方法对总突变级数进行转换,形成新的滑坡稳定性判别准则。将改进后的评判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判别方法精度较高,可为滑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网重要基础设施对自然灾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脆弱性。针对典型自然灾害对电网重要设施影响的特征,构建了基于8类典型自然灾害的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静态和动态3级共40个指标。针对静态指标提出了对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进行评价的指数评价方法,确定各指数的取值范围,划分评价等级标准,给出了评价流程及综合指数的计算规则。实例分析表明某电网重要基础设施——枢纽变电站自然灾害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55,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其中雷击脆弱性指数最高为72。基于该评价方法不仅可用于同类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自然灾害脆弱性对比排序,并且还可通过评价找出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环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切实提高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水平,保障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陕西未来15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人口、GDP及其随时间的增长等基础数据以及全国破坏性地震资料统计建立的易损性矩阵关系,在陕西及邻近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以0.1°×0.1°的网格单元对陕西省未来15年的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人口死亡风险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世界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利用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建筑物易损性和建筑倒塌造成人口死亡的可能性,构建了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易损性表,并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度,进行人口死亡的风险评估。将GDP数据通过投资率转化为社会财富,以此代替GDP作为社会经济承灾体,计算不同致灾因子强度下的经济损失率,进行地震灾害经济—社会财富损失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世界地震灾害人口死亡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的分布总体格局与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一致,但局部与承灾体的总量分布及其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汤泉 《灾害学》1994,9(4):35-39
本文收集了我国近期数十次地震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得出了震灾经济损失在我国不同地区随震级的变化特征。通过引入地震灾害损失率的概念,对震害评估指标体系作了讨论,并由此得出一种简捷的震害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