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调研时指出的"防灾减灾工作应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精神,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调研时指出的"防灾减灾工作应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精神,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事件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灾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灾后工程建设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抢险救援、恢复重建和风险防范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灾后工程的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9,(2)
灾害对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需要对灾后供电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基于此,对灾害情形供电现场监督检查有效性进行分析过程中,分析了灾害情形供电现场监督检查重要性,并提供了灾后供电网遭破坏示例。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将灾后供电现场监督检查有效性的体现划分为:健全灾后供电现场监督检查安全评价系统;提升安全教育力度;将查"三违"和防事故活动理念进行到底;建设高素质灾后供电现场检查的监督队伍。基于灾后供电现场监督检查有效性体现,围绕灾后电网应急指挥、配电网的应急抢修、灾后保电运行中后方保障,灾后供电监督检查信息发布及宣传提出合理化建议。分别在灾后有无供电现场监督检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对灾后供电现场监督检查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灾后供电现场的监督检查利于电网的正常运行,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徐玖平  王鹤 《灾害学》2010,25(1):98-111
灾后重建是在灾害体发生之时及发生之后,采取应急救援、灾害管理,以及灾后评估、救助、规划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可划分为前期应急重建、中期恢复重建及后期发展重建3部分。以自然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外关于灾后重建文献的基础之上,归纳了灾后重建的系统特征,介绍了灾后重建技术和实践的研究进展。灾后重建技术包括灾害分类分级、应急救援、灾后评估、灾害管理和重建规划5个方面,灾后重建实践研究分为地震、飓风、洪水和海啸4个方面,并对中外的灾后重建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落石灾害危险性应从灾害发生可能性与灾害致灾严重性进行评价,并以落石致灾概率表征致灾可能性,以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表征致灾严重性;以落石崩落、落石运动至威胁区域的可能性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分析致灾过程,将落石致灾概率分为危岩崩落概率、落石到达威胁区域概率、落石击中承灾体概率三部分,分别进行概率评价,并提出了量化算法;借鉴大坝、滑坡相关研究结果,结合落石灾害自身的特点,分析了承灾体的易损性,设定落石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提出了落石灾害经济及生命可接受风险建议值;应用本概率评价方法于重庆万州菜地沟危岩段,能够量化判定落石致灾危险程度,在工程应用中可有效评估落石灾害,并为后期危岩防治提供了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福建复杂地形下茶叶单灾种及多灾种综合致灾风险,利用福建省1972—2014年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指标体系,基于AHP-EWM方法和加权综合法量化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灾害风险指数,开展茶叶单灾种及多灾种综合致灾危险性区划,评估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结果表明:福建茶树萌芽至展叶期寒冻害的致灾危险性最大,其次是越冬期冻害和采摘期连阴雨,而夏季高温和夏秋旱对茶树致灾的影响相对较小。福建大部茶区的气象灾害综合致灾危险性呈轻度至中度,轻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及南部内陆县市的部分地带;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除沿海地区和鹫峰山区、戴云山区、武夷山区、玳瑁山区和博平岭的高海拔地域以外的地域;重度以上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鹫峰山区、戴云山区、武夷山区、玳瑁山区和博平岭山区的高海拔区域,其中1 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有严重气象灾害危险性。建议在轻度至中度气象灾害危险区增加茶叶种植面积,重度灾害危险区必须通过优化茶叶种植结构,种植耐寒的中小叶种及晚生的春茶品种,以避开气象灾害威胁,同时加强茶叶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通过"避"和"防"的措施减轻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而对于高海拔地区(1 000 m以上)有严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区域,种植风险高,不适宜种植茶叶。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0,(1)
有效评估冰冻灾害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对于提高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在分析冰冻灾害对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火灾爆发、水质降低、滑坡、泥石流出现、病虫害诱发、禽流感发生等次生灾害的基础上,并从恢复与重建前期准备、灾后旅游景区林地清理措施、灾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恢复重建工程三个方面,开展灾后旅游景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景区生态安全,设置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原则设置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评估标准,并计算评估指标安全系数,最终确立灾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冰冻灾害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在特大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将国家减灾救灾的战略需求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利用国产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等航空遥感平台,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获取及时、准确、有效的灾害数据,是减灾救灾的重要组成内容.阐述了SWDC在灾中应急与灾后详评估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于2008年5月16日、18日、21日三次获取了北川、平武、安县和青川等县市的航空遥感影像,制作了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图、灾区公路损毁分布图等图件.在此基础上,对SWDC的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和高精度的灾害详评估进行了着重论述.最后,分析了灾害应急航空遥感数据处理的现状,对各种处理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航空遥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影响洪水灾害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与承灾体易损性,以淮河流域为示范研究区,以县为行政单元,综合考虑降雨、径流量、河流、地形、人口、经济等指标,基于GIS与AHP集成方法得到了淮河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和淮河流域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图,并采用"加"模型计算公式得到了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图,进行了相应的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准确掌握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强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等灾害事件与过程信息,是开展区域灾害预警预测、减灾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基础。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时空数据模型,能够对台风等过程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建模。以"201319"号"天兔"台风灾害事件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元组时间标记法的台风灾害事件与过程的多尺度时空数据管理模式,并运用扩展SQL语言,将台风灾害影响区域等灾害事件的过程性信息按不同空间尺度同步存储,为台风灾害事件的历史回溯、数据共享与可视化以及风险区划等提供可靠、高效的过程数据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爆炸灾害管理具有风险高、专业性强的特性,任一环节出现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诱发一次大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城市爆炸灾害的管理水平,引进"安健环"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安健环"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包括人身财产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能够比较全面、科学地评估各种爆炸灾害的风险。该管理体系采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的管理模式,强调人性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可执行性强。将该体系用于城市爆炸灾害管理中,灾前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从源头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或消除风险,并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指导灾后救援,确保灾后响应的及时有效,进而达到防止灾害的蔓延,实现高效救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21,(3)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研究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灾害的定义、灾害的共性、灾害的分类和开展一般性防灾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阐明了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防灾工程的抗力、灾损度、灾害的灾害势等概念;提出了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准则。  相似文献   

18.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 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  相似文献   

19.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构建了城市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框架体系,包括11种城市灾害所对应的风险系统评估后的综合评估,每个系统的评估是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采用信息扩散技术进行的信息处理和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阶段、灾害风险种类和级别组成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它是由3个阶段、6个环节及每个环节的矩阵模式组成.据此,简述了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灾前预防矩阵管理、灾前准备矩阵管理、灾中应急矩阵管理、灾中救援矩阵管理、灾后恢复矩阵管理和灾后重建矩阵管理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最后,用一个虚拟实例说明了阶段矩阵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孙忠  庞磊  卢钖钖 《灾害学》2024,(1):89-95+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成环境变化较大,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为提高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从灾害构成要素“源头——根本——基础”及形成机理出发,对孕灾环境、承灾体及致灾因子协同考虑,对灾害风险评价,因此构建了“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多维空间耦合模型”,并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的灾害风险测算新方法,并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灾害风险总体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不同区域灾害风险差别较大,不同时期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孕灾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均有较大影响,灾害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