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只能估计建筑物的破坏而不能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城市建筑物潜在破坏的估计,提出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包括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为了考虑地震危险性因素,进行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PGA概率密度函数;为了考虑建筑物的易损性因素,采用HAZUS-MH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研究群体建筑物易损性。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提出的相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可以反映城市建筑物在其所在的地震危险性环境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而采用绝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能够比较不同建筑抗震能力的差异,再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可确定抗震能力水平。以晋江市抽样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为例,结合震害经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20,(2)
在文献回顾和多次国内外地震应急响应事件跟踪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政府响应、社区响应、救援力量响应和群众响应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构建了我国地震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4个一级评价指标、14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48个三级评价指标,为评价我国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了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21,(4):4-5
2021年7月15日,东盟地区论坛国际城市搜救能力强化培训及综合演练在线举办,中国和泰国担任共同主席。此次培训由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承办,旨在促进东盟框架下各国在重大灾害应对领域的能力建设,搭建区域专业城市搜索和救援队伍合作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5.
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地震这种影响范围广、救援技术要求高的灾害,有效的人员搜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环节。其关键因素除了能够及时赶到灾害发生地点外,最重要的是所部署救援队的能力能够满足救援需求,携带的装备及技术能够在现场开展相应的搜救工作。为有效地部署救援力量,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搜救队伍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该体系对于中国救援队伍的建设及灾后第一时间救援队伍的部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剖析美国搜救队伍的分类分级及其相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并在分析中国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专业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的建议,为国内应急救援资源的灾后部署、调整、追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是对一个区域地震灾害管理水平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影响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有若干个,这些因素组合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体系的有效性。首先从应急管理时间轴的角度明确了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三方面16个影响因素;引入了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了因素间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层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结构,保证了同层次指标之间的独立性。结果表明,与震前准备能力有关的大部分因素作为体系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影响着地震应对能力和震后恢复能力中的表层因素;最后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并以汶川地震为例对评估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多地震的国家,老旧城市多、危旧房屋数量大,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差。由于城市的这些特点,地震时建筑物破坏严重,人员伤亡数量大。为了加快震后修复重建,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钟德燕  郭欣  李佳  郭银应  蒋璀 《灾害学》2023,(1):161-168+199
山地城市网红景点游客量大,一旦发生地震极易引发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摸清景点地震应急能力非常重要。以网红景点重庆洪崖洞作为研究对象,以景点周围10 km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区域内地形起伏度、应急避难场所、派出所、医院、消防队、危险源等6个基本因子和统计人口密度、热力人口密度2个对比因子,综合运用GIS的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重分类、加权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评价研究区域的地震应急能力。结果显示:洪崖洞周边的地震应急能力基本处于中等水平,高分段地震应急能力区域未见分布;以人口密度为变量计算得到的两版地震应急能力,不论是空间分布还是面积比例上,区别都比较大,而热力人口密度版的地震应急能力水平更符合实际情况;受道路支撑的影响,地形起伏度严重影响区域地震应急能力。评价结果不但以表格形式量化地震应急能力,更以专题图的形式展示景点的地震应急能力空间分布情况,同时直观展现网红景点的地震应急能力因网红游客量而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9,(3)
为获得地震救援头盔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情况,以地震救援队伍广泛使用的MSA F2头盔为原型,通过CT扫描、逆向反演建模获得高精度有限元模型;分析地震废墟内部坠物、磕碰造成的冲击力,设计冲击测试方案,对地震救援头盔不同位置进行仿真受力,对冲击向量不同因素致损性对比可见速度处于主要地位;地震救援头盔可吸收70%的冲击能力,但不同位置的变形和吸能效果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2)
传统震后应急指挥系统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性地震灾害,未考虑到地震后接受能力不足时,如何解决伤员救助问题,且救援规划时间较长。所以该文提出新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性地震灾害应对措施模型。设计震后任务优先权与时间约束来构建大型体育赛事突发地震灾害时限应急救援指派模型,为灾害地点指派救援队伍;考虑异地疏散的情况,设计GIS技术构建地震应急异地疏散接受能力判断模型,采用模型接口实现模型数据输入、分析与输出,集成地震应急异地疏散接受能力判断模型与GIS技术获取有效的震后地理空间数据,对大型体育赛事现场震后应急异地疏散接受能力做出判断。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可有效指派大型体育赛事灾害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异地疏散接受能力判断用时均值约为120 s,为大型体育赛事震后救援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地震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能够及时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人员。针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倒塌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地震搜索救援经验,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废墟中紧急搜索和救援的方案设计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控地震废墟部分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如何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将介绍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地震局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月4日,"东盟地区论坛——国际城市搜索和救援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开班,来自马来西亚灾害援助和救援局、柬埔寨国家救援711、蒙古国家紧急情况管理局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搜索和救援局的应急救援专家和队员共4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帮助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各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人道主义搜索与救援行动框架下的国际救援队伍,提升东盟地区论坛各国和"一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震后人员死亡快速评估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十分重要。基于震级、烈度和发震时间三个影响地震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构建三级地震应急基础情景;考虑地震人员死亡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我国1970-2015年183次破坏性地震为样本,运用信息扩散理论估算各地震应急基础情景下人员死亡率期望值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基于地震烈度分布图与人口密度数据评估受灾人口,进而建立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该模型对近几年发生的地震进行死亡人数及区间评估,验证模型的精度,并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精度更高,且死亡人数区间评估形式使模型适用性更强,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启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16,(3)
自然灾害频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失,而减灾关键在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该文提出了政府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的理论框架,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为例进行问卷调查,首次对两地县级政府应急能力对应急管理绩效的贡献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信息处理能力在两个地震模型中对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绩效均具有显著性且贡献较高,而应急准备能力在两个模型中的贡献都最小;资源整合能力在汶川地震数据模型中具有显著性并且贡献最大,而在芦山地震数据模型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地震强度、建筑物抗震性能、人口密度、发震时间、地震引起次生灾害及地震预报与地震人员伤亡的相关性。按照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并用确定性方法中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关系法对鲁南地区进行了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现状出发,剖析了我国应急救援存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志愿者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及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主要问题。具体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专业优势,提出了建立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参与地震应急救援长效机制,以填补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性志愿救援队伍的空白,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社会参与体系,推动中国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继续完善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加大我国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力度;3设计一个职能分工、协调运作、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4建设一支政府领导的、社会全员参与、信息共享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5从经济、生态、人文、社会等多维角度出发,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及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