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的空间的分布特征、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Cu、Pb、Zn、Cr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相差2.98、3.4、5.2、2.7倍,c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甚至相差15.7倍。重金属元素相关性特征可分为Cd—Pb—Zn和Cu—Cr两组。形态分布特征表现在Cu、Zn、Pb、Cr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利用性最强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污染较严重的是攀钢机关、攀钢原料场。  相似文献   

2.
如以区域自然土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昌吉市城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Cr、Cu、Zn污染,其中Cu、Zn的污染较为严重,但并未受到Pb污染.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农业土壤.昌吉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Cr在交通密集区含量相对较高,Zn的分布呈西南高-东北低状,Cu的分布规律呈东高西低状;除Pb外,其他3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性都很强,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性都大.Cr、Zn的分布主要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工业生产对二者的影响小,风向是Zn分布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布局是Cu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生产对Pb分布有影响作用,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重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监测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Cr、Cd、Pb、Cu和Zn的相对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d、Pb、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41mg/kg、0.75mg/kg、46.04mg/kg、66.98mg/kg、131.55mg/kg,Pb和Cu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u(轻度)Pb(轻微)Cd(轻微)Zn(轻微)Cr(无污染);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Pb、Cd含量显著正相关,是玉滩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因子;玉滩湖总体的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Cd(中等)Cu(轻微)Pb(轻微)Zn(轻微)Cr(轻微),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攀枝花市某钒钛矿区土壤中五种重金属(Pb、Zn、Cu、Cr、Cd)的污染特征,进而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暴露风险评估,及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Pb、Zn、Cu、Cr、Cd的含量与农用地土壤污染筛选值相比,Pb污染最为严重,含量超出筛选值70~155倍,Cd污染次之,...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春市存在污染的46个土壤采样点,以Hg、Cd、Pb、As、Cu、Cr、Zn七种重金属元素指标作因子分析,从而为长春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的解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嘉兴市蔬菜土壤中Cu、Zn、Ph、Cd、Cr、As、Ni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2种不同评价标准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发现,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含量;Cu、Zn、Cd、Ni和As的浓度均有个别地方的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土壤质量受到各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异,而Pb、Zn、Cu、Cd的污染是引起嘉兴地区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嘉兴地区城镇化空间扩展的推进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新污染区的出现与土壤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铅锌活动对深层土壤的污染情况,以关中西部某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样调查和和室内样品分析,检测样品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纵向分布规律,并对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中Pb、Zn、Cu、Cd、Cr、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2、86.72、26.02、0.31、70.01和32.40mg/kg,均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在纵向的60~80cm土层中Pb、Zn、Cd、Cr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已经超过陕西土壤背景值。评价结果表明该冶炼区周边土壤中Cd元素已达到中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强烈,因此该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
解析宝鸡市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评价7个元素的浓度含量,为宝鸡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样品中所含有的Pb、Zn、Cu、Cd、Cr、Ni和Fe七种重金属元素采用相关性与富集因子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Pb与Cd相关性明显,Cr和Ni主要来源于土壤颗粒,Pb、Zn和Cu可能叠加了人为污染,Cd元素局部污染严重。由数据对照分析可知,宝鸡市区整个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提高,Pb、Zn和Cu元素在市区中部和西部均有明显的降低,而东部新增点位相对污染较重,Cd元素含量较高,应该与该地区工业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西南某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南某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采集采矿区和尾矿区的土壤,对土壤中重金属(Zn、Pb、Cd、Cr、Cu)的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和总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现状评价。研究得出该铅锌矿区土壤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迁移能力较强,对当地生态及地下水、地表水存在严重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与掌握崇州市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与来源,通过土壤采样与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了研究区重金属污染风险,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PCA/APCS)受体模型对污染源进行了解析,并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土壤具有污染风险的Cd和As污染来源贡献量的空间分布,推测了污染源和量化了污染源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Cd部分点位超过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土壤As、Cd、Cr、Cu、Hg、Ni、Pb、Zn均未超过风险管制值,说明研究区土壤As、Cd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存在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数据之间相关性较强,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8种元素可归类2类,即Cd-Zn-Cu-Hg-Pb、Cr-Ni-As;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特征值分别为5.185和1.214的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4.808%和15.178%,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9.986%;主成分1对Cd、Cr、Cu、Hg、Pb、Zn有较大载荷,主成分2对As、Cr、Cu、Ni、Pb有较大载荷;推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有两个,源1为交通源,源1对研究区土壤As、Cd、Cr、Cu、Hg、Ni、Pb、Zn的贡献率分别为9.68%、109.85%、16.86%、42.77%、68.39%、20.59%、44.71%、69.17%,源2为农业源,源2贡献率分别为147.16%、10.61%、39.46%、55.55%、93.68%、57.83%、60.55%、35.70%;在空间上源1高值区主要位于杞泉镇和隆兴镇中心城区附近,源2高值区主要位于农田区域。研究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存在As、Cd污染风险,应加强风险管理,避免污染扩大,必要时开展详细调查与修复治理工作;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受车辆往来、尾气排放和大气沉降等交通活动,以及农药、施肥等农业活动综合影响,推测污染来源主要为交通源和农业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荒漠绿洲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降尘样品中的Zn、Pb、Cu、Cr、Mn、Ni、Cd、As重金属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季节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判断大气降尘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通过富集因子法探讨不同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Pb和Cd在采样期间均对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污染,Zn和Cu分别在秋季和冬季对土壤有较重污染。除了Cr、Mn、As和Ni来源于自然源,其他重金属均受到人为源的影响。分析表明,大气降尘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可以通过减少燃煤消耗量、调整工业生产等措施降低大气降尘对土壤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四川马边某磷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状况及特征,采集矿区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了重金属As、Cu、Zn、Cd、Pb、Cr的含量及其形态,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中的Cd和Pb含量高于四川土壤背景值的10.00、7.14倍,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8.14、8.48倍,其余元素均略高于各背景值,经相关性分析,As、Zn、Cd 3种重金属具有同源性。形态分析显示,Cd的形态分布以可还原态为主,易迁移释放,其余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Pb除残渣态外,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占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表明,重金属的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程度Er^i顺序为Cd>Pb>As>Cu>Cr>Zn,各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为378.87,属于强生态危害,其中又以Cd贡献率最大,为78%。  相似文献   

13.
对宝鸡千河河道11个监测点底泥的OM(总有机质)、TN(总氮)、TP(总磷)和重金属(Pb、Zn、Cu、Cr、Cd)含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了该河道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底泥中OM浓度为1.25~8.48g/kg,TN浓度为0.14~1.92g/kg,TP浓度为0.41~1.02g/kg;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泥有机指数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但部分监测点有机氮污染相对严重,应注意对外源氮的控制;重金属Pb浓度为15.1~49.1mg/kg,Zn浓度为51.1~171.9 mg/kg,Cr浓度为7.86~43.5 mg/kg,Cd浓度为0.09~0.88 mg/kg,Cu浓度为3.64~19.5mg/kg;底泥中Pb、Zn、Cd的平均含量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6.1,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底泥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高,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贵港柑桔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As、Hg、Cd、Cr、Cu、Sc、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特征,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GB15618-2018),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产区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r、Ni、Cu、Zn、As、Hg、Pb 7种元素含量均值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值(1. 22mg/kg)高于风险筛选值(0. 3mg/kg)。Pb、Zn元素与Hg、Ni元素各自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d元素含量有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Cd元素处于较强的风险水平,很强与极强级别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7. 5%和45%。Hg元素中度、强风险级别占比分别为39. 5%、29. 5%,说明该研究区土壤中Cd、Hg元素污染较严重。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均值为342. 4,属于强生态风险,主要受Cd、Hg元素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矿山开采和冶炼可对矿区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为了明确吉林省镍矿区耕地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规律,在吉林省镍矿区采集了27个区域的土壤和玉米植株样品。结果表明,吉林省镍矿区土壤p H为5.00~6.82,有机质的含量为2.79%~7.93%,部分采样点的Cd和Pb超出吉林省土壤背景值,大部分采样点的Cu和Ni超出吉林省土壤背景值,所有采样点的Zn超出吉林省土壤背景值。玉米籽粒中Cd和Pb未检出,玉米茎中Cd未检出,27个采样点中有23个采样点的玉米籽粒Ni含量超过我国粮食及制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NY 861-2004),而仅有4个采样点的籽粒Zn含量超过我国限量标准,所有采样点的籽粒Cu含量明显低于我国限量标准。随土壤重金属全量增加,玉米根Cd,Cu,Ni,Pb和Z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根Cd,Cu,Ni含量与土壤重金属Cd,Cu,Ni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根Pb和Zn含量与土壤重金属Pb和Zn全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攀西地区米易县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采样,用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光谱法分析土壤中Cr、Cu、Ni、Zn、Pb、Cd、As和Hg8种元素的含量。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Cr 68.8mg/kg、Cu 22.3mg/kg、Ni27.6mg/kg、Zn 146.2mg/kg、Pb31.7mg/kg、Cd0.258mg/kg、As10.3mg/kg、Hg0.0618mg/kg。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分析表明调查区内少部分蔬菜基地土壤受到轻度重金属污染,主要污染物为Cd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在安全警戒线内。  相似文献   

17.
于采暖期(2020年12月)和非采暖期(2021年4月)在沈阳市采集大气PM2.5样品,分析其所含重金属的浓度特征、空间分布与来源.结果表明,采暖期重金属浓度依次为Zn>Pb>As>Cu>Cr>Cd>Hg;非采暖期依次为Zn>Pb>Cr>Cu>As>Cd>Hg;采暖期采样点U,S,N的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非采暖期采样点...  相似文献   

18.
河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南境内取自农田土壤102例表层样品,分析了其中的Cr、Zn、Cu、Pb、Ni、As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河南农田土壤中除Cr偶有超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土样外,其他项目均不超标,重金属污染由高到低排序为Cr〉Zn〉Ni〉Cd〉Hg〉Cu〉Pb〉As。重金属元素在河南各土壤利用类型中分布规律不明显,按4种主要土壤利用类型考查来看,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果园地〉水田〉菜地〉其他粮田;河南农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总平均为0.981,土壤总体为尚清洁,重金属污染处于警戒水平;河南农田土壤中Cr含量较高的土壤主要是粗骨土与石质土,其天然本底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Cd、Cu、Mn、Ni、Zn和Pb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内蒙古土壤背景值为标准,矿区排土场周边土壤中Cd元素(Pi>5)属于重度污染为特征污染物;Cu和Ni(1i ≤2)处于微污染水平;Mn、Zn和Pb元素(Pi<1)未达到污染水平。Cd元素各样点分布不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该元素的富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应对其进行监测与防治。该研究可为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锰矿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壤的影响,选取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矿区土壤p H值、有机质及重金属含量,研究了矿区土壤环境特征;利用单因子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Hakanson法评估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分析获得重金属含量与有机质、p H间的相关性。监测分析了该区域土壤中Mn、Cr、Cd、Cu、Zn、Pb金属的含量,整体呈现Cd、Mn污染,污染程度均达到5级;潜在生态风险RI值为1077.79,等级为很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H值与C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