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璞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1):95-100
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的功能定位决定着该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传统行政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其程序性事实行为的法律性质,回答了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是什么";采用行政过程论的新型研究范式,进一步指示了其目的性功能与机制性功能,回答了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要"干什么"。在转型时期,该制度应实现由政府绝对主导向企业相对自由、由政府监护向社会监督、由政府管制向社会治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突破、创新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我国七九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这说明我国将成为一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制国家。它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科研工作者进行环境的预测和评价,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制度而法定化,笔者认为,这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就其主要方面来看,对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不大,甚至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人类开发活动、包括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1979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和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转发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同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六五”期间,大中型项目环评编报率达76%,“七五”期间,环评编报率基本达到了100%。环评制度的推行,为有效地减少新污染源和环境破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评制度的某些方面已显出一些不适应,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环评制度的执行。1992年全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60.4%.199…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S)是各国环境法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环境法律制度。它很好地体现了环境法的预防原则,体现了环境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环境法也确立了这项制度,但这项制度还存在问题,比如关于其适用范围的规定就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殷建平  刘珩  黄庆  杜建伟 《四川环境》2010,29(3):121-12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完善,在有效加强环境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实看,其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级政府的发展观、环境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评价机构的中立性、环境报告编制的技术性缺失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憾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发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完善制度、科学评价,公正审批和有效监督才能让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环境的守护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作为预防和控制环境影响、创新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工作边界和内容范围交叉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焦虑引发社会风险事件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两者的"天然联系"愈发紧密,工作存在模糊地带的问题愈发凸显,致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繁复、执行力差。在梳理环评、稳评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环评和稳评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实施主体和程序上的异同,剖析了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内容衔接方面的关系,并从理清工作边界职责、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结果共享、强化稳评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环评和稳评政策衔接的建议,为政府有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社会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将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力图突破环境法的范畴,将其发展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立法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种对立法和政府决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又称为“战略环评”,本文拟就战略环评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制度设计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公众参与形式、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法律保障、公众参与意见等方面指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需要完善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完善公众参与形式、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重视公众意见的反馈等完善公众参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鱼红霞 《四川环境》2008,27(6):63-67
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革而出现。目前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这项工作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评价目的等方面对土地一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并对完善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利用的生态性、技术基础的复杂性、经济运行的社会性等为根本特征。制度与循环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引导。论述了我国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中遇到的制度障碍,如市场机制障碍、产权制度障碍和政策法规障碍等,并提出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相互补充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委托程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较早,它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执行率较高的一个。它对于合理工业布局,防止新污染源,保护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提供环境管理科学依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执行这一制度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就关于该制度目前的委托程序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6)国环字第OO3号〕第十五条规定:“承担环境影ilA评价工作的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的规模、建设地点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开展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详述了SEIA的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和主要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时机和评价收费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深入论述了其对环境影响评价(EIA)有效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之纲,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环评法的实施,我国已陆续开展了多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进展和实践经验。本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和任务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的重点,并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实施主体、层次深度、替代方案、承载力评价、景观影响评价、风险评价和跟踪评价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投资也越来越多,2012年对台投资已达3亿美元,因此了解我国台湾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大陆投资者显得尤为重要。就两岸环评差异较大的4个方面做主要阐述,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在发展历程、评估流程、书件内容以及公众参与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对两岸进行了异同分析。最后总结了台湾环评制度对大陆环评在替代方案和公众参与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背景及“东京都环境影响条例”方面,把居民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方向性问题来讨论。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当决定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时,根据实施计划,对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预测与评价。并向有关部门和居民公布所调查的内容,征求对开发资源设计的再修改的制度。其主要的动力是居民的意愿。这是促进地方公共团体制度化、国家立法的最好办法。居民强烈要求真正能做到事先防止公害,只有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达  相似文献   

19.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如:经济增长指标至上,环评程序形同虚设;环保部门依法行政不能纸上谈兵;公众参与声音微弱;审批人员执法不严;评估机构五花八门,难以提供技术支持;评价机构良莠不齐,环评质量难以保障。  相似文献   

20.
银川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与工业建设项目不同的评价特点,通过分析它们对外环境的影响,以及周边环境对它们建设的适宜条件和制约因素,运用银川市政府批准的环境功能区划标准、项目总图布置等评价指标,对开发项目的油烟、异味、施工过程的噪声和扬尘污染、室内环境污染、高层建筑景观、生态环境适宜性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