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IB族元素的系列金属基海泡石,用气相色谱等手段对制得的金属基海泡石对NO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并且对灼烧温度、金属负载量、分散度和压力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酸改性、负载金属后的海泡石对NO的吸附能力比原矿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出Cu/海泡石的最佳灼烧温度为300℃,最佳Cu负载量为5%;并证明在实验条件下Cu/海泡石上的NO吸附符合经验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2.
以木质活性炭为原料,通过浸渍和惰性气体下灼烧的方法制备了负载有CoOX/CeO2二元氧化物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并研究了该类材料对室温下低浓度NO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低温氮吸附BET比表面积方法表征了样品的颗粒形貌、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CoOX/CeO2负载量为0.10mmol/g时制得的0.10mmol-AC在室温(28℃左右)下对低质量浓度(7.04mg/m3)NOX的吸附效果最佳,其BET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对NOX的吸附容量最大;当CoOX/CeO2负载量过大时,样品的BET比表面积总体下降,活性炭表面发生烧损,导致对NOX的吸附能力反而下降;根据SEM、XRD、热重、BET比表面积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活性炭样品很可能首先对NO发生催化氧化,进而对产生的NO2进行了吸附固定。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LDH基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以及吸-脱循环稳定性能,采用浸渍法将碱金属硝酸盐负载在LDH基材料上,分别探究了Mg/Al比、合成pH、碱金属硝酸盐种类和负载量等对其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DH中Mg/Al比例为20,合成pH为10,负载30%Li0.3Na0.18K0.52NO3后,在最佳煅烧温度500℃,最佳吸附温度260℃的条件下,其CO_2吸附量最大可达到4.64 mmol·g-1。另外,该材料在经历了10个吸-脱附循环过程后,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通过分析可知,碱金属硝酸盐没有参与CO_2吸附反应,碱金属硝酸盐的负载对LDH的CO_2吸附性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NH3-SCR法低温脱硝。研究了磷钨酸(HPW)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脱硝性能的影响,通过BET、XRD和FT-I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PW与载体活性炭之间存在着键合作用,且其在活性炭上存在的物相状态与负载量有关;研究焙烧温度时发现,负载在活性炭上的HPW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发生分解;在NH3-SCR法脱硝反应中,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和HPW负载量对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有很大影响,通过XRD和FT-IR表征发现,活性炭上HPW晶相的出现和HPW的分解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实验得到炭基HPW制备的最佳焙烧温度为400℃,负载量为30%,用于NH3-SCR法脱硝在反应温度为200℃时,NO转化率可达80.8%。  相似文献   

5.
锆负载树脂用于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制了一种以火力发电厂废树脂为载体的锆负载型氟离子吸附剂,并在评价了该树脂以氟离子的吸附性能之后探讨了该树脂用于火力发电厂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锆的最佳负载的最佳浓度为0.5mol/L,该负载树的最佳吸附pH为3.0-4.0,用填充柱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pH=3的吸附容量显著高于pH=4时的值。利用该树脂对火力发电厂模拟含氟废水进行了双柱串联吸附工艺处理,当柱流量为35mL/min(SV10)、第二穿透时,第一柱的吸附容量为10228mg/L显著脂;用0.1mol/L的NaOH溶液进行再生,柱流量选择为35mL/min(SV10)时,脱附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去除发电厂烟气中产生的NOx,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并结合催化剂Ag/Al2O3进行烟气脱硝实验,研究了在加入乙烯的条件下,平均负载量、催化温度和装置的布置方式对NOx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的增多,NO脱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种负载量中最佳为1.76%;随着催化温度的升高,NO脱除率同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的催化温度为150℃左右;3种不同布置方式对NO和NOx脱除有明显差别,单独催化剂在NO和NOx的脱除率都比较低;单独介质阻挡放电NO脱除率很高,但是NOx很却很低;而两者结合在NO和NOx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ZSM-5分子筛粉体为原料,成型后负载铜盐和有机胺改性,制备出一种高效脱除氮氧化物的吸附剂。通过改变铜盐、有机胺的含量以及铜盐活化温度使吸附剂的性能得到优化,在实验条件下(NO:初浓度1000mg/m^3,气流2.7L/min)床层对NO2动态吸附的透过时间由改性前的3min提高到90min,并使NO气体的释放得到有效减缓。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O释放时间在负载前后的变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吸附剂表面铜元素、有机基团等在吸附前后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可能的净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烟气脱硫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研究了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对烟气脱硫性能的影响。以活性炭(AC)为载体,选用8种不同的金属硝酸盐作为浸渍液,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以脱硫效果较好的Fe2O3/AC为例,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金属负载量以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2O3/AC催化剂脱硫率随着金属负载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最优金属负载量为10.0%(质量分数);脱硫率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显著提高,最优焙烧温度为350℃;脱硫率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最优焙烧时间为3.0h。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在印染废水降解中的失活及其产生的原因。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废水中不溶于水的染料等悬浮物和催化反应中产生的无定形碳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高含量的无机离子对催化剂活性位的占据或在表面的沉积;长时间的使用和反复冲洗使TiO2负载量减少。通过同时采用灼烧和酸洗的方法可以使TiO2的活性恢复到新催化剂的69.5%。  相似文献   

10.
稀土金属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这使得其对碳质材料还原NO的反应可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效果,而此方面的研究没有报道.为了研究稀土金属对活性炭还原NO反应的催化效果,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颗粒(La/C),并在无氧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程序升温反应和等温反应,考察了气体流量、NO的入口浓度、反应温度和氧化镧负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还原NO的反应是一级反应.由于炭表面3%(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的存在,C-NO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从500 ℃降低到300 ℃,反应活性大大提高,反应活化能从88.95 kJ/mol降低到51.05 kJ/mol.氧化镧的负载量对反应活性有重要影响,但负载量的大量增加对反应活性的提高效果甚微,最佳负载量为1.5%.La/C体系在反应中较稳定,而反应温度的升高对其稳定性不利.  相似文献   

11.
以用不同浓度的HNO3预处理后的椰壳活性炭为载体,负载铈制备SCR催化剂。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催化剂活性实验,探讨了不同变量如金属离子的分布、焙烧温度和载体属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NO3处理后,经500℃焙烧金属铈负载量为7%的催化剂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在90℃时,NO转化率在90%以上,随温度升高,达到接近100%的NO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以用不同浓度的HNO3预处理后的椰壳活性炭为载体,负载铈制备SCR催化剂。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催化剂活性实验,探讨了不同变量如金属离子的分布、焙烧温度和载体属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NO3处理后,经500℃焙烧金属铈负载量为7%的催化剂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在90℃时,NO转化率在90%以上,随温度升高,达到接近100%的NO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渍法制备一系列Mo掺杂Mn Ox/凹土催化剂(Mo-Mn-ATP),并经负载Mo/Mn Ox后冻干-焙烧变温致孔处理。采用比表面、孔径分析仪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和孔径分布;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催化剂成分进行分析。在固定床汞吸附实验台上,进行了凹土负载催化剂脱除模拟烟气中Hg0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Mo/Mn摩尔比1∶3的Mo-Mn-ATP催化剂,在保持凹土原有晶体结构的基础上,随着Mo/Mn Ox负载量的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减小。10%负载量,反应温度120℃的条件下,含Mo催化剂对Hg0的脱除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MnOX/ACF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中的NO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行了MnOX/ACF(活性炭纤维)对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的影响研究.实验表明,ACF先经浓酸预氧化,然后再负载MnOX催化剂,对NO脱除率的提高较明显,并且以20%(质量分数)HNO3预氧化处理的效果最佳.比较了相同制备条件和相同负载量下的MnOX/ACF和V2O5/ACF的催化效果,认为在同等条件下MnOX的活性高于V2O5.考察了不同负载量的MnOX对NO脱除率的影响,较理想的MnOX负载量为12%(质量分数).在此基础上就不同的催化剂质量和烟气流速比(W/F)对NO脱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W/F为2~3 mg/(mL·min-1)时NO的去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回流法合成了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OMS-2),并以OMS-2为载体使用前掺杂法和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Cu/OMS-2催化剂,并对所制催化剂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N2吸附/脱附结构表征。同时研究了制备方法和Cu负载量对Cu/OMS-2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MS-2为典型的隧道结构,适量负载Cu使OMS-2载体分子筛的结构有所改善。负载型Cu/OMS-2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OMS-2载体,前掺杂法制备的Cu/OMS-2-PI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浸渍法制备的Cu/OMS-2-IM,这可能是Cu进入OMS-2晶格、Cu与OMS-2载体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有关。Cu负载量明显影响Cu/OMS-2-PI催化剂的催化活性,5Cu/OMS-2-PI催化剂(Cu质量分数5.0%)催化活性最高,这是由于适当Cu负载量催化剂中Cu颗粒较小,而且进入OMS-2晶格中的Cu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强,能较好地活化催化剂中的氧物种,使OMS-2对CO的催化氧化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磁性海泡石吸附Cr(VI)特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海泡石,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在90 min内即可达到平衡;体系的初始pH是影响磁性海泡石吸附Cr(Ⅵ)性能的重要因素;当废水中Cr(Ⅵ)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磁性海泡石的适宜投加量为10 g/L;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量增加;温度为25、35和45℃时,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2、3.72、4.08 mg/g;吸附动力学曲线可以用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内扩散和液膜扩散联合控制Cr(Ⅵ)在磁性海泡石上的吸附过程,其中内扩散的控速作用大于液膜扩散。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海泡石,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在90 min内即可达到平衡;体系的初始pH是影响磁性海泡石吸附Cr(Ⅵ)性能的重要因素;当废水中Cr(Ⅵ)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磁性海泡石的适宜投加量为10 g/L;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吸附量增加;温度为25、35和45℃时,磁性海泡石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2、3.72、4.08 mg/g;吸附动力学曲线可以用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内扩散和液膜扩散联合控制Cr(Ⅵ)在磁性海泡石上的吸附过程,其中内扩散的控速作用大于液膜扩散。  相似文献   

18.
Cu/海泡石催化剂上NOx催化还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天然海泡石为原料,经酸改性后作载体。采用浸渍法制成了用于NOx由CO还原的Cu基催化剂。在稀薄燃烧条件下,考察了它对汽车尾气中NOx的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u/海泡石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湿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当转化率达到90%时,反应温度<400℃。当掺入稀土元素Ce和Sm后,由于与活性组分Cu之间的协同效应,催化剂的抗氧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相似文献   

19.
以Worm-like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磷钨酸负载量的负载型催化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磷钨酸成功负载在Worm-like分子筛上,且随着磷钨酸负载量的增加,FT-IR、XRD和N2吸附/脱附结果呈规律性变化。将该系列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橙质量浓度为20mg/L,磷钨酸负载量为70%(质量分数)时,甲基橙降解率为87.2%;回收催化剂并重复使用3次,甲基橙降解率仍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以US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n负载量的Mn/USY催化剂。借助BET、XRD、SEM和FTIR等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及脱硝活性。在90~210℃温度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O转化率逐渐提高,脱硝效率在210℃达到50%以上,其中10 Mn/USY的NO转化率高于其他几组催化剂。通过SEM和BET结果可以看出,Mn/USY分子筛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随着Mn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少。新鲜的催化剂颗粒分散均匀,呈松散的堆叠状态,H_2O和SO_2实验后催化剂分散程度降低,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都有所下降。XRD结果表明,10 Mn/USY催化剂中MnO_2的晶体特征峰最为明显,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Mn或MnO_x衍射峰。FT-IR分析结果表明金属Mn的负载并未对USY分子筛的内部结构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