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新疆环境保护》1993,15(4):20-23
在研究伊犁河谷土地开发利用中,除大农业用地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伊犁河谷的城乡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随着伊犁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部分用地的比例将随之提高。到本世纪末,伊犁地区的经济结构将会发生三个较大变化。一是在工农业结构中工业的比重将有较大提高;二是从三个产业结构上看,二、三产业的比重也将有较大提高;三是在大农业内部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也会有大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伊犁河谷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在这里我们采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统一分类系统来研究与预测伊犁河谷土地利用状况及结构的变化,其中重点分析城乡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因大农业用地另有专题研究,故仅作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居民膳食水足迹消耗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0—2013年我国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量化,探讨了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镇居民年人均膳食水足迹呈上升趋势,农村则有下降势头;城镇居民肉类和油脂类水足迹所占比重较大,而农村居民粮食水足迹则占绝对比重,且城乡均呈现出粮食水足迹比重缓慢下降、油脂和肉类略有上升的趋势;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空间布局为"中高、北低",哈尔滨市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在校中学生人数9个指标绘制出18个图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失衡情况,总结失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探讨失衡的原因,然后通过政府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政策、分类指导,以加快云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能源效率,并通过对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估计,检验了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效率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无效率项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我国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则不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从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看,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倾向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能源效率,并通过对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估计,检验了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效率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无效率项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我国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则不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从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看,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倾向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直接碳排放、人均家庭间接碳排放和人均产业间接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总碳排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人均间接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人均产业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直接碳排放增长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和总碳排放都呈显著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宁夏>新疆>上海>浙江>青海>北京,甘肃最小,总碳排放增长幅度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吉林最低;总碳排放在大部分年份呈正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M"形波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物消费总碳排放存在高高型和低高型两种,且2000年及以后高高型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最后,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对如何降低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微博     
《环境教育》2013,(5):11-1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方微博):#环境署.世界环境日#你知道吗?发达国家消费者每年浪费的食物(2.22亿吨),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每年的粮食生产总量(2.3亿吨)。在欧洲与北美国家,每年人均浪费95.115千克的食物;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南亚与东南亚国家,每年人均浪费食物仅为6-11千克。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分别计算河南省2000—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定量研究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均GDP、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比重、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8项经济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745796hm2增加到2007年的3.019299hm2,而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0.373397hm2下降到2007年的0.361618hm2,导致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且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国以及相邻省份;社会经济强烈驱动着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其中人均GDP、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等与人均生态足迹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影响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土地资源四川省土地资源的特征表现在:①土地总量丰富,但人均量少。四川省总土地面积48.77万km2,耕地面积45.43万ha,但人均土地0.58ha、耕地0.055ha,林地0.08ha、牧草地0.14ha,分别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8.0%、55.3%、6.7%和52.5%。②耕地和林地比重低。耕地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27%,林地占13.33%,其中林地中有林地比重低。③地域分布不平衡。全省92%的耕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有林地和牧草地则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山地。④土地质量低。冬水田及坡耕地比重大,多数属重点改造的中低产田地,且山区面积广大,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番禺区2001-2007年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有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多元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内农用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番禺在研究期内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大,耕地、林地减少,园地及其它农用地增加;对各类农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各不相同,其中经济密度、人口、人均粮食、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农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密切,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73年8月5日,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序幕。在此之前,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缘起发挥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了重新崛起的艰难历程。但是,历经多年战争而诞生的新中国,城乡凋敝,百业待兴,经济发展水平尤其低下。1949年,国民总收入为358亿元,人均只有66元。在国民总收入中,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2.6%。在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只占26.4%。为了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把提高工业化水平,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作为优先…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甘肃省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四个影响因素均与电力消费之间呈正相关;2 GDP、工业比重、城市化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长1%,甘肃电力消费就分别增加0.35%、0.28%、1.37%、0.10%;3城市化对甘肃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最显著,经济增长和工业比重是影响甘肃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弱。未来甘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保证电力需求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是资源约束性农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实质上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其增长的源泉主要依靠社会资源作用于自然资源从而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类资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实现的。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偏废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另一方面带来消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山东省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山东省17个地市的工业用水效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山东省及17个地市工业用水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工业用水效率已趋向于DEA有效;不同地市的工业用水效率变化呈现差异性,枣庄市和聊城市的工业用水效率9年一直达到DEA有效,除济宁市、莱芜市、威海市和日照市外,其他地市的工业用水效率朝着DEA有效发展;(2)工业废水排放量和RD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对50%以上的地区工业用水效率有影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地区人均GDP分别对30%的地区有影响,各影响变量的作用具有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皖西天堂寨旅游的实际,运用已有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并对其中住宿和购物2个子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2005年天堂寨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天堂寨旅游业处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②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餐饮生态足迹比重最大;其次是交通生态足迹,分别占总旅游足迹的80.24%、16.12%;购物和游览的比重最低,分别为0.26%和0.10%。③天堂寨单位生态足迹产值为2191.68元/hm^2,是当地本底生态足迹的1.36倍,但仅为黄山的46.74%、世界平均水平的24.76%,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④游客人均年旅游生态足迹为4.38hm^2,是当地居民人均年生态足迹的3.68倍,表明天堂寨的旅游业处在较低的消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选择能源强度作为代表能源效率的指标,以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方面的代表性指标,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层面探究中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此为寻求碳减排路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因素,经济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长期以来,人类总是依赖食物作为季节性商品供给营养,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食物调节自己的嗜好。特别是加工食物,即食品,在人类食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中,人类为了提高生产率,保证稳产高产,总是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连续使用那些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性强的化学农药在最后收获的农产品中,仍可能有少量农药残留物。人们对这些食物中的微量农药残留物,摄取一次,二次,短期内不会对人体引起不良影响。但经每天连续摄取和富集,就可能产生各种危害,这就是所谓“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一次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四川省2000~2009年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2000~2009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并且增大趋势明显;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强度年平均下降率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未能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估算出1999—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碳排放。使用STIRPAT模型、偏最小二乘法—变量投影重要指标(PLS-VIP)研究环境规制情景下,间接能源消费等因素对农村居民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呈现出富有弹性的特征;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引起农村居民人均间接碳排放降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降低间接碳排放;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会减少间接碳排放。最后,提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用能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1 -2009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效率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优化,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规模和年均增长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各地区人均能源消费均有所增长,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但增长或提高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省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格局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明显低于鄂中广大地区,鄂西南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城市能源消费效率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变化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效率变化以及能源消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