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24 9500141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彭敏…(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学杂志/中国生态学会一1994,13(2)一44~49环信Q一28 本文根据作者对青海湖地区环境现状和人类活动的实际调查,分析该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的特点,探讨了生态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目的是为深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在环境演变的地位提供一些证据。调查后认为: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是近30年来生态环境演变的催化和诱导因素。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影响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可分为9个一级生态系统、16个二级生态系统、23个三级生态系统.青海湖流域草原、冰川积雪、耕地、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集中.冰川积雪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天峻县高海拔山顶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四周地形相对平坦地区和县城周围;荒漠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青海湖东北部及耳海附近.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黄土蕴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但青海湖地区黄土中磁化率指示意义尚不明确,鉴于粒度指标意义明晰,对青海湖地区多个黄土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相关性研究,探究磁化率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磁化率存在差异:(1)低于3300 m时,磁化率和粒度对古环境指示作用较好,即气候暖湿,成壤作用增强,黏粒增加,强磁性矿物增加,磁化率升高,气候冷干时相反;海拔改变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磁化率随海拔上升而增加.(2)高于3400 m时,粒度的古环境指示作用明确但磁化率不敏感,可能因为高海拔地区土壤易处于还原环境,强磁性矿物被溶解导致磁化率异常,磁化率随海拔上升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蒸散发是陆面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在高寒、干旱生态环境中表现更加复杂。由于青海湖地区蒸发皿实测值存在数值偏大、长期观测器皿不统一的问题,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 (P-M)模型研究了青海湖地区天峻、刚察气象站潜在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67-2010年青海湖地区潜在蒸散发呈下降趋势,天峻站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807 mm·a-1,刚察站为0.499 mm·a-1。(2)青海湖地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潜在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地域差异:天峻为风速主导;刚察则由气温和风速共同主导。(3)与蒸发皿实测值的潜在机理相比,P-M模型更强调水汽输送条件的影响作用;在能量供给条件上,P-M模型与气温关系更密切,而蒸发皿实测值与日照百分率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河源地区的水源储蓄和涵养能力,深刻影响河流的水资源补给与供续,研究河源地区降水同位素的二次蒸发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河源区降水循环过程.选取2020年5~9月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地区的逐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利用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tewart雨滴蒸发模型,计算了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地区雨滴蒸发剩余比(f),以及蒸发分馏的氢氧同位素组分...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对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区内大型湖泊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组成与来源研究甚少,对青海湖流域开展CDOM的来源及特征研究对该湖水质保护及填补空白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两次青海湖流域采样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雅然  车霏霏  付正辉  许野  李薇 《环境科学》2022,43(6):3037-3047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闭口咸水湖.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湖泊受人为活动影响不断增加,引起广大学者关注.为了深入了解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情况,在调查Zn、 Cu、 Pb、 Co、 Ni、 As、 Cd和Cr这8种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对其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青海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除ω(As)(13.21 mg·kg-1)和ω(Cd)(0.21 mg·kg-1)超出环境背景值1.13倍和1.53倍,其余6种重金属均不同程度低于环境背景值,从空间分布来看,除As外其他7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极为相似,高值主要分布在湖泊西北部及151码头附近;(2)除Cd外其他7种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而Cd主要以生物有效态形式存在,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毒性;(3)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沉积物中Zn、 Cu、 Pb、 Co、 Ni、 Cd和Cr的来源以自然源为主,As的来源则受到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影响;(4)根据潜在风险分析结果,青海湖沉积物重金属整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但...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以青海湖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是青海湖发展生态旅游的重点,更是保持青海湖自身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保持青海湖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值得众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EOS/MODIS数据的近10a青海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海湖周边地区气候资料及青海湖近10 a MODIS遥感资料,通过分析水体面积和水位、 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揭示青海湖面积的变化趋势。对青海湖近10 a遥感监测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气候要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10 a来青海湖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升温0.12℃,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青海湖水位虽然在近50 a内持续下降,而在2001-2010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增加趋势非常明显。从MODIS遥感资料对青海湖10 a来4月和9月的湖水面积监测结果显示,4月和9月青海湖面积在2001-201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与4月和9月的水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和0.875(P<0.05)。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青海北部一些地区降水量增多或气候变湿,而暖湿型的气候导致的降水量增多最终可能是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且这种气候变湿的趋势使10 a来青海湖面积增大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摸清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重金属(Zn、Cu、Pb、Hg、Ni、As、Cd和Cr)的污染状况,通过沿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上、中、下游采集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样品,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重金属的来源、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青海湖流域各介质中重金属从上游到下游均呈明显的累积效应,重金属含量均表现为河岸土壤>河岸植物>河流水体.河流下游水体中ρ(Pb)、ρ(Zn)和ρ(Cd)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61.22和1.13 μg/L,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质要求;ρ(Hg)为0.06~0.49 μg/L,符合GB 3838—2002中Ⅱ类或Ⅲ类水质要求.河流下游河岸土壤中w(As)、w(Cd)和w(Hg)的平均值分别为65.61、0.33和0.20 mg/kg,均大幅超过青海湖流域相应环境背景值,但是w(Pb)在下游仅略微超过相应环境背景值.河岸下游植物中w(Ni)、w(Cu)、w(As)和w(Hg)的平均值分别为2.81、17.35、2.20和0.10 mg/kg,均高于《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下册)(第四版)》中风干草-牧草中重金属标准限值,但在中、上游均符合该标准要求.②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中Zn、Cu、Ni、Pb、Cr含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受城镇生活、交通运输及岩石母质风化的影响;Hg、Cd、As含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受流域旅游交通、农业生产活动和成土母质的影响.③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河流水体、河岸土壤及河岸植物中Cu、Ni、Cr、Pb和Zn等单一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均较低,Hg、Cd和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2.9%、18.4%和11.0%,其余5种重金属的平均贡献率仅为7.7%.因此,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各介质中Hg、Cd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与GAP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建立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分类,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系统分为湖区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性、特有性、濒危性、敏感性原则与已经建立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进行GAP分析,发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普氏原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最适宜的生境没有包括在保护区内。然后,提出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方案及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1-201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0年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反演了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在年际、月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青海湖流域总体植被变化趋于变好,EVI值10年共增长10.38%,其中春季和夏季植被增长率最大,10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5.2%和18.63%;(2)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流域内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占全流域面积的70.68%,其中显著增加的区域占8.2%,主要分布在布哈河中游以及青海湖北部草场地区,植被覆盖下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9.32%,主要分布在西北高海拔地区以及青海湖湖滨沙地;(3)植被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具有复杂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EVI和气候因子相关性不同。在年际尺度上,EVI和气温的相关系数是0.29,和降水无明显相关性;但比较10年中的生长季,即植被生长5—9月的EVI和气温、降水相关性为0.33和0.27,这里降水相关性显著增高,总体上说,气温是年际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在月际尺度上,EVI和气温、降水强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86(P0.01)。青海湖地区地处高海拔地区,且雨热同季,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高原植被的生长策略和对气候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湖泊沉积柱中的高溴联苯醚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5个内陆湖泊(巢湖、滇池、红枫湖、青海湖和四海龙湾)钻孔沉积物中HB-PBDEs(高溴联苯醚,包括九溴和十溴的联苯醚)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它们的组成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个内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归一化后的w(ΣHB-PBDEs)为17.5~977.9 ng/g,其中滇池、红枫湖和巢湖HB-PBDEs的污染相对较为严重;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相比,我国内陆湖泊沉积物中BDE-209的污染状况相对较轻.沉积物中HB-PBDEs的组成特征显示,BDE-209不但在大气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明显降解,而且在进入湖泊沉积物后也发生了明显降解.由于BDE-209在不同环境介质中都可发生降解,并且降解产物为毒性更大的低溴代单体,因此进一步研究BDE-209在环境中的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湖流域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文章立足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水位下降、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主要环境问题,分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即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确处理好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配合地面调查,建立适合青海湖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区的北部。这些区域共同特点是植被覆盖度高,年降水量较多,河流分布密集,再加上人口密度低,载畜量低,没有道路和旅游的影响,这些区域为动植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青海湖周边地区、沙岛、青海湖北岸、鸟岛、倒淌河湿地等区域生物多样性较低,亟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影响下青海湖环湖地区土壤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青海湖环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单元的土壤物理特征(包括粉黏比、容重和紧实度)、养分特征(包括氮、磷和钾)、有机质含量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等生态环境指标,揭示出人类活动对青海湖环湖地区土壤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土壤的物理特征没有改变;二是土壤中养分及有机质的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全钾含量较稳定,磷的含量受耕作和放牧的影响有所增加,碳的含量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三是重金属元素Zn、As和Pb相对于母质有所富集(富集因子在1.2以上),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之间富集因子的差异并不明显,暗示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并非是流域内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而是区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增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化、植被退化、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海湖鸟岛的生态环境也受到极大影响,本文探讨随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鸟岛地区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化、植被退化、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海湖鸟岛的生态环境也受到极大影响,本文探讨随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鸟岛地区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海湖 地区刚察县泉吉乡草地土壤入渗实验、孔隙度测定与粒度测定,研究了高 草地土壤与低草地土壤的入渗特征和土壤蓄水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高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 率较大,平均为3.1 mm·min-1;低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较小,平均为1.6 mm·min-1;高草地达 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低草地短80 min 左右。通用经验公式对青海湖泉吉乡高草地土壤入渗实验 数据的拟合最为适合,而霍顿公式对于低草地土壤入渗实验数据拟合最为适合。高草地草本植物 根系发育深,受根系影响的土壤疏松层较低草地深厚是造成高草地土壤渗透性较低草地大的主要 原因。青海湖土壤粒度成分较粗,土层薄是该区土壤稳定入渗率较黄土大和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达 到稳定入渗状态的主要原因。虽然青海湖地区土壤渗透性较强,但该区土壤厚度较小,土壤水库 蓄水能力有限,调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乔森林发育的需要,但基本能够满足草原植被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西部开发中的环境策略及若干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研究环境经济政策与策略是适应西部开发的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西部地区情况 ,作者认为在西部开发中 ,应当尽快弄清家底 ;按“三区推进”的思想进行环境区划 ,在地图上明确位置 ,抢先进入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编制环境规划 ,明确当地开发过程中和生态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做到在开发过程中恢复一批 (或一些地区 )、保护一批 (或一些地区 )、建设一批(或一些地区 ) ;进行工程项目和政策措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建议尽快开展农村能源问题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开展节水、治水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开展生态环境补偿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