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高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定义甲醇/柴油喷射控制系统相关项,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参照DFMEA分析方法,构造出相关项失效模型,得到系统功能失效导致的整车级危害;分析在最坏潜在事故场景下,危害事件的严重度、暴露率、可控性等级,得到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确立安全目标;提出系统功能安全要求,根据分解规则,将功能安全要求分配到系统各要素当中去,确立安全机制;在Isograph软件中搭建FTA故障树模型,评估系统硬件随机失效指标与安全目标一致性,验证功能安全概念。结果表明:利用功能安全概念更新系统架构,评估各个要素失效率和安全机制诊断覆盖率后,系统随机硬件失效指标为9.405E-09/h,符合ASILD等级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价不同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基于大量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评估安全管理体系的2个层级指标,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分析各评价指标的关系,根据模型变量间的效应系数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第三方机构评估某房地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始数据,对比分析使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得到的评估结果,结合理论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可以合理评估不同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城市生产运行各项活动参与主体的不同特点,围绕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筛选出18个影响城市安全发展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了城市安全发展能力综合分析评估模型。依据模糊集值原理,确定了城市安全发展能力各评估指标的合成权重值。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得出城市安全发展能力评估结果。最后,选择山西中部某城市作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安全发展能力处于较强状态。  相似文献   

4.
对港口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量化评估,不仅可推进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可促进港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笔者在港口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类港口的不同情况,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港口安全管理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对沿海,内河,大、中、小港口的调查和方根法数值计算,确定评估体系中各评估要素、评估要点的权值;提出了保障港口安全生产的港口安全管理体系基本评估要点;研究完成量化的港口安全管理评估系统。该评估体系可定量评估港口安全生产状况、港口安全生产程度,及时发现港口在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不足与缺陷等问题,从而可及时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港口系统重大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有波  吕淑然  杨凯 《安全》2015,36(10):58-61
根据安全理论、现场调研和专家数据,提出并筛选出企业职工劳动安全的三级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职工劳动安全评估模型,综合评判职工劳动安全能力。利用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评估辅助软件,将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其他数据导入软件系统,实现自动化评估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能够评估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以系统论、安全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深入挖掘安全文化体系要素,分析各要素理解要点及实施要点,探讨企业安全文化体系评估程序和内容,提出基于熵权-TOPSIS 深度分析模型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安全文化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针对企业安全文化评估要点,设计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结果表明:该评估体系可为实现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的信息化、数据化和可视化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关键基础设施(CI)是维持社会大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的网络巨系统,而CI抗灾能力评估指标需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一致性。案例驱动与数据驱动在能力评估指标选择中各有优势,亦相互支持。依靠案例驱动,可以把握历史经验,引导CI抗灾能力评估的情景设计及全局指标选择改进;借助数据驱动,可以发现潜在的微观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引导抗灾能力评估微观指标体系改进与完善。集成这2种评估驱动方法,提出CI抗灾能力评估指标选择的案例-数据集成驱动框架,并结合用例验证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炼化承包商关键岗位安全能力的准确评估,借鉴国家和炼化企业相关要求以及人员安全能力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能够客观系统地反映承包商关键岗位员工安全能力的量化考评模型,构建了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安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52个调查问卷题及1 932道个人测试题的炼化承包商关键岗位安全能力考评体系,同时调研了考评指标体系涉及的岗位及工种类别、建立了计算模型、开发了考评系统软件并应用于某炼化企业。结果表明:该研究成果实现了有效的承包商关键岗位员工安全能力考评,在严把人员入场及动态监管承包商方面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评价民航运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是否胜任其岗位的关键要素,提供科学有效的招聘和考核安全管理人员的依据,以分析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为基础,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民航安全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其合理性与有效性。模型包括体系优化能力、隐患排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事件调查能力、教育培训能力7个一级指标,以及熟知民航法规与安全生产法、掌握安全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事故或不安全事件调查相关法规与工作流程、能够识别各运行岗位存在的危险源与安全隐患等29个二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隐患排查能力对民航安全管理人员胜任力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风险管控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体系优化能力、事件调查能力,教育培训能力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承包商安全管理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能源企业的实践经验,依据国家和中国石化相关制度规范,结合炼化企业不同类型承包商业务特点,从事故致因视角,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思路和基于成熟度模型,构建包含10个一级指标、60个二级指标和231个检查问题项的炼化承包商综合安全能力量化评估体系和计算模型,开发评估系统软件,并应用于某石化企业。结果表明:用这一整套评估系统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估承包商安全能力,实现评估过程电子化、评估结果自动对比分析与动态预警。  相似文献   

11.
安全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企业平稳发展、员工生命安危至关重要的职位,安全监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晋升是目前企业不够重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建构安全监管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在安全管理处于领先地位的生产型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调查问卷,对浙江、山东、江苏省的10家企业进行了大样本调查,并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安全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敬业自信、踏实认真、创新运作、团队合作、积极主动这五方面,并且进行了方差分析,证明该模型能够区分和预测安全管理绩效,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空中交通管制员胜任力结构及其元素对体系的影响关系,首先通过问卷分析建立管制员胜任力模型,然后结合三角模糊数、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构建胜任力影响关系图以分析各元素间的影响关系,最后模拟胜任力元素对体系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胜任力模型由元胜任力、社会胜任力、认知胜任力、职能胜任力构成,共15项指标;元胜任力影响社会胜任力与认知胜任力,这三者又共同影响职能胜任力,社会胜任力对认知胜任力也具有一定影响;按对胜任力体系影响大小排列依次为元胜任力、认知胜任力、社会胜任力、职能胜任力;按变化的难易程度排列依次为元胜任力、社会胜任力、认知胜任力、职能胜任力。管制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影响关系能为管制员安全管理中的人员资质能力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能力定义及能力模型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业的实际,给出施工人员安全能力定义及其内涵,认为施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能力是安全能力任务与其内在特质相互匹配的结果;剖析安全能力与不安全行为及事故之间的关系,得出安全能力的匮乏必然导致施工人员作出不安全行为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建筑施工安全影响因素,提出并建立了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依据美国OSHA安全事故数据库中记录的一个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应用该模型分析施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能力,从实践角度理解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此外,提出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研究中一些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相关理论明确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中能力的定义,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特殊行业中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理论引入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并借鉴能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方法,建立特殊行业人的安全能力模型,提出在人的整个安全评价过程中,应以信度、效度、稳定性、持续性为目的,综合运用各学科评价方法的优点对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分析结果建立选拔、上岗、在岗、调岗、退役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王圣程  姜慧  朱炯  禄利刚  张朕 《安全》2019,40(1):41-44
为提高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基于胜任力理论,构建了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通过调研统计分析,得出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分,确定胜任力维度重要度依次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个体属性和发展能力,并结合冰山模型进行了表层、浅层和深层划分。基于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方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及学生职业规划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s determinants of safety climate at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Methods: An extensive survey was designed to build upon past research done in collaboration with DuPont (Risch et al., 2014). In 2014 and 2015, the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1930 employees at 14 different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with 154 locations. Injury incidence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each loca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verall health and safety environment in this sector.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is used to identify variabl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afety climates. Results: Safety system components such as discipline programs, inspection programs, modified duty programs, off-the-job safety training programs, and recognition program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safety climate for both managerial employees and nonmanagerial employees. Variables representing an employee’s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distance between their workplace and childhood home, and formal education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managerial safety climate. However,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hildhood home distance are associated with nonmanagerial safety climate. Conclusions: Improv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is a priority for man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Lower safety climate emerges as nonmanagerial employees have more experience with production agriculture and work nearer to their home commun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mployee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face a host of health and safety challenges that are likely to persist into the future. The safety system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afety climate indicate that continuous feedback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programming should also acknowledge that many employees have experiences that influence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6,他引:35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别从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以及国家对煤矿的税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从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研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出注册安全工程师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阐述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重大意义;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岗位特点和安全工程学科的属性,提出注册安全工程师科学的立体分类的方法,指出注册安全工程师须具备的安全知识和能力;根据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和安全生产人才队伍状况,分析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急需管理型注册安全工程师,他们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结构;针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考试平台、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发展及其使用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关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建设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Tradi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ystem measurement procedures, practic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produce qualitative results with a degree of uncertain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fuzzy-logic-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 fuzzy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in the tea industry. For this, the overall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at a tea estat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function of 4 inputs: occupational safety, occupational health, behavioral safety and competency. A set of fuzzy rules based on expert human judgment has been used to correlate different fuzzy inputs and output. Fuzzy set operation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of the tea industry.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ed model at a tea estate showed that the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belongs to the fuzzy class of good with a crisp value of 7.2.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不同群体行为安全整体协同发展,应用协同理论、自适应性管理及行为安全等方法,架构了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强调安全文化整体提升需要外部推动力(企业例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内部自驱力(员工安全文化自律提升)协同发展,最终实现由外部推动力向内部自驱力的转化。将构建的技术体系引入试点矿进行有效性验证,并运行2个周期。运行评估结果表明,试点矿不同群体对安全文化意识均呈整体提升,增长幅度比较大的是高层管理者(55.13%),其次是中层管理者(4.74%),一线员工层(4.48%)、培训层(3.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