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因环境污染与破坏而产生的环境纠纷,是目前大量存在的一种社会纠纷。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环境法规的陆续制定与实施,人民群众环境法律意识的提高,环境纠纷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环境纠纷可以采用仲裁方式,其理由如下: 一、大部分环境纠纷具有用仲裁方式解决的性质目前,对于环境纠纷除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一部分外,大部分按其性质及其危害程度,分别由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门依照刑法、民法、环保法或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在用民事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解决的环境纠纷中,许多纠纷具有如下特征:第  相似文献   

2.
蒋莉  马飞 《环境技术》2005,24(6):37-39
目前,我国环境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方式,这几种方式分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环境仲裁是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一种良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以上几种方式存在的一些缺陷,同这几种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文章介绍了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意义并分析了我国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应具备的特点,力图为建立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提出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事司法手段的局限性限制了司法手段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事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兴盛为环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途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业性、便捷性、可接近性决定了行政处理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独特作用和适用空间。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立法经验和灵活多样的纠纷解决途径的基础上,从环境纠纷行政处理专门立法、纠纷解决机构设置、纠纷解决方式、行政处理的纠纷范围、行政处理救济的程序保障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环境邻避形势严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当前纠纷解决机制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为了有效化解冲突,环境邻避纠纷解决机制先后经历了萌发期、探索期,并逐步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现阶段环境邻避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存在制度局限,诉讼解决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诉讼积极性不高、立案难、举证难、审理难等问题。为此,结合环境邻避纠纷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环境邻避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建议:一是预防为主,建立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体系,增强公众意见反馈的强制性;二是分类化解,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需求的纠纷解决程序,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希望通过建立"预防为主,分类化解"的精细化纠纷解决机制来推动环境邻避冲突的有序解决。  相似文献   

5.
建立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环境纠纷逐年上升。据统计,我们龙岩市新罗区1991年各类纠纷和投诉案件仅20多件,1995年为75件,至1998年已高达206件。因此,要妥善处理环境纠纷,就要建立规范的处理环境纠纷的有关制度。本人在对当前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足进行分析比较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纠纷,学者们普遍倾向行政调解,但实践中行政调解存在概念不清、程序不完备、政府信誉危机等无法逾越的障碍。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纠纷,应当因应地选择解决方式,确立“二一分流”的方法并创设“双调解”模式,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划入不同处理模式,综合运用三大调解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大调解”从司法到全社会的全面贯通,提高环境纠纷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方面,我国虽然已有运用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来处理环境纠纷的实践,但在立法方面以及运作方式上仍然不完善,通过对该机制的各种程序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我国在环境纠纷解决中运用非诉讼解决机制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前的环境教育,怎样摆脱"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模式,为开展"在环境中的教育"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等条件,是时代发展赋予环境教育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环保局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支持、帮助下,建立环境污染纠纷调解、仲裁组织,依照仲裁程序对一些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了调解和仲裁,有效她调整了矛盾双方的关系,维护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工矿企业对于污染源的治理。下面列举几个用仲裁方式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案例: (一) 苏州市柳巷17号居民陈长乐在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四日正式向苏州市环境保护局提出申诉:被告苏州乳胶厂因锅炉烟道紧贴原告的墙壁,由于烟道散热和烟道壁(包括墙壁)裂缝,使原告紧靠烟道的一间住房(约13.5m~2),室内温度升高,空气受  相似文献   

10.
毛涛 《环境教育》2009,(12):34-36
环境民事纠纷与诉讼概述环境民事纠纷是指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就其环境权利和义务问题而引发的争端。这类纠纷不仅包括因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而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还包括在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等过程中因违反合同规定而引发的纠纷。  相似文献   

11.
完善环境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要总结分析我国试行环境仲裁制度的实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根据《仲裁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环境纠纷增多,现行法律不能有效解决环境纠纷、环境污染与破坏带来新问题,文章在结合典型案例阐述我国现阶段环境公益诉讼进程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主体范围,提出保障普通公众诉讼利益配套措施。通过阐述环保公益团体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职责与分工,对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即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基于"3S"技术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律责任的分类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并就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的性质、种类和内容分别进行了论述,简要概括了环境纠纷的解决途径,并突出强调了环境诉讼的时效和证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跨区域环境纠纷时有发生。为解决我国现阶段跨区域环境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环境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按照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按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划分界限,建立无缝隙的跨区域环境监管模式。为此首先要重新整合目前的环境监管体制和环境监管资源。为使以顾客为导向的监管模式不只是一纸空文,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首先要建立环境权体系,必须在明确了环境权的同时,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因腌制的各类酱菜品没有及时打捞,长期浸泡在水泥池中,导致酱菜品腐烂变臭,引发了一场污染纠纷。受害群众投诉无门,一拖就是近10年。前不久,江苏省东台市在国内设立了首家环境纠纷仲裁庭,受理并成功化解了这桩环境"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7.
正环境管理课开设于1986年,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2004年7月被评为河北省级精品课,2009年10月通过河北省级精品课程复评。该课程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就业为指导,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核心",以国家环保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督管理任务为导向,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生态及资源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操作和运行管理、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企业污染事故与纠纷的处理等环境监督管理知识和专项环境管理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技术现状及组织体系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赔偿的法律支撑体系严重不足,亟需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损害赔偿法》,从法律层面对整个健康损害的赔偿保障体系进行明确指导。针对现有健康损害赔偿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认定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薄弱等现状,本文提出应加大相关组织队伍建设,以提高环境损害的技术支撑能力。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更高级别的专业的环境健康污染损害、赔偿与协调机构。该机构应是由国家多部门(环境保护部、保监会、财政部、卫生部、司法部等)共同认可的第三方仲裁机构,且具备独立的性质,负责污染导致的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资金赔付等各项仲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浅析政府对环境民事诉讼不适当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纠纷在不断增加。由于环境行政法律规范的缺陷和环境行政执法的不力,很多纠纷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于是污染受害者不得不求助于环境民事诉讼程序。然而,政府部门对这些诉讼活动的不适当干预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降低了法律、政府和司法部门的权威性,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威胁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章着重探讨了种种危害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干预的动机和法院软弱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徐波  张媛 《环境教育》2014,(3):36-37
正创新环境宣传教育模式,全面、深入、持续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全民参与环境宣教的工作体系,实现了环境意识大提升、宣教能力大提升、工作地位大提升的目标,着重抓好"六创新"。近年来,随着公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笔者认为,环境宣传教育作为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应该紧贴形势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协调联动的宣教工作机制,创新环境宣传教育模式,全面、深入、持续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全民参与环境宣教的工作体系,以实现环境意识大提升、宣教能力大提升、工作地位大提升的目标。简单说,就是应着重抓好"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