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凯 《环境教育》2009,(4):20-20
环境文化是博大的、丰富的、悠久的。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源的理论,都包含了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曾有人戏称环境保护为“万年大计”,其实,保护环境岂止是万年大计?只要我们的子子孙孙还得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该为保护”我们惟一的家园“做点什么。于是,在“地球日”(4月22日)到来之际.我们语文组、校报编辑部、团委组织了这次环保主题系列语文活动课。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世界环境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少先队组织以“手拉手拉回一个希望,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在北京市太平路小学,1500名少先队员以地球村小村民的名义宣誓:“保护环境,我们有责;节约回收,我们有责;帮助伙伴,我们有责!”由此拉开了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环保行动的序幕。“手拉手拉回一个希望,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活动是中国少年报社在去年底首倡的,旨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用一点一滴的小行动来保护环境,自觉回收废弃物中有用的东西如易拉罐、废纸、牙膏皮等,把回收款集中起来,用于创建全…  相似文献   

4.
小虫 《环境教育》2007,(6):56-56
或许,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人那里汲取有关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策,以兹检讨作为后人因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违背“古训”的过失,以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环境,更好地生存下去。据史料记载,我国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可以追溯至夏朝。《逸周书·大聚篇》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  相似文献   

5.
让我们的思想"绿"起来,不仅应成为对环保人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全球环境形势危急,中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公民都不仅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保护环境,更要在心灵深处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还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环保部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围绕可持续发展抓环境保护,抓好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作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3):21-22
2008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将充分体现“绿色奥运”这一理念,在传递的过程中将贯穿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思想。北京奥组委针对所有参与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人员,制定了环保行为准则——《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环保指南》。  相似文献   

8.
要有效地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立法固然很重要,但严格依法办事却是个关键。可以说,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基本上是“有法可依”的。那么,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我们没有严格依法办事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会有法不依?回顾四年来的现实生活,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法制观念淡薄,五十年代末期以后,“左”的思潮开始泛滥,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盛行,致使法律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十年动乱”更使法律惨遭践踏,加上环境保护是一项新的事业,宣传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内涵也应不断地调整。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主力军,所以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容质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快乐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危机,甚至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此可见,仅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看作是生产力,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当然,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参加这次环保论坛,我要先向支持《绿叶》杂志的理事单位和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绿叶》是我国唯一的一本宣传环境文化的重要期刊。世界上别的地方,那些发达国家也还没有一本这样的好杂志。遵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发展先进文化,而保护环境就是一种先进文化。诸位支持《绿叶》,真是具有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保护环境,大力改善环境质量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建设特大城市和徐州城市圈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措施。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形成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基本国策的落实,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以综合整治“三河一湖一尘一噪”为重点,强化环保执法监督,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环境的综合功能。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先后实施了“三场一路”、“三路一河”、“两山一湖”、“两环一区”等工程,为从根本上改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10,(3):80-80
日前,湖北省荆州市环保局开展了以“共同关注气候变暖,让地球更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低碳社区宣传教育公益活动。活动现场,主办方向商场员工和社区居民宣传了“低碳经济”,并以“环保主题话剧”表演、“环保我先行”知识抢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儿童环保绘画展等形式,倡导更多人从自身做起推广低碳生活,号召公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同志则进一步将“三个转变”概括为“我国环保工作已经进入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以下简称“阶段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保护环境,让地球更美好”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为实现这一愿望,我们不仅需要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还要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这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是过去高中地理课程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属于新课程增设  相似文献   

15.
一、环境教育的实践我们在职业中学有关赛业开展环境教育试点,指导思想是“启蒙环境意识,灌输环境知识,获得环保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觉保护环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值后能够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率先在”幼师”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两个专业进行环境教育试点,修订了教学计划:这两个赛业每日利用自习课时间安排两节《环保》课,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有益于环境教育的试点。幼师是下一代的启蒙者,也是提高立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点。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城镇建设是培养城镇建设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学生环境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已是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应当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就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研究判定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政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当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说:“启动青山工程就是要为我们的父老乡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青山工程就是要结束乱采滥挖的历史,结束毁林挖山的历史,要开辟恢复青山、保护生态的历史,我们要无愧于前辈,也要无愧于后人。”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09,(6):33-34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召开。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会议为我们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之美,并呼吁人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税收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然后对我国应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范新萍 《环境教育》2008,(10):33-34
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列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