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更简便有效地预测固体废物的厌氧降解参数,通过代表性单组份废物的生物化学甲烷潜力实验,研究了甲烷产生潜力,降解速率和碳贮藏因子这3种厌氧降解参数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可用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4种成分替代C、H、N、多糖、蛋白质、脂肪、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9种成分;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数值分析,在厌氧降解参数与多糖、蛋白、脂肪、木质纤维素之间建立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脂肪和多糖含量越高,甲烷产生潜力和降解速率就越大;木质素含量越高,则碳贮藏因子越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烷产生潜力的减小.研究建立的线性方程可为预测固体废物厌氧降解参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废城市”建设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推进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废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无废城市”建设能否与碳减排协同推进以及如何推进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并针对城市固体废物、乡村固体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分别探讨了其碳减排的潜力。研究发现,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情况下,固体废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基本同根同源,可以很好地进行协同推进治理。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提出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协同推进的策略。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从城市整体层面推进城市无废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建立健全“无废城市”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加强合作等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机垃圾填埋过程产甲烷量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垃圾填埋场产生大量甲烷,收集这些甲烷不仅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可将其作为能源利用,而填埋场甲烷产量的预测是其利用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笔者介绍并分析了现有几种有关垃圾填埋场甲烷产量预测模型的不足;并从可降解有机组分的厌氧降解机理出发,对降解主要反应方程进行量化,由此推导出产甲烷量化模型. 结果表明:每kg动物、植物、纸类和木竹类垃圾(净垃圾)分别可产生0.578,0.331,0.270和0.319 kg甲烷;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有机垃圾填埋过程产甲烷量化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且结构简单、参数较少、易于量化,由于在计算过程中舍弃了其他不可降解组分的含碳量,因而比现有模型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4.
藻类水华对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有机组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过滤和切向流超滤系统,分离得到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的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水体有机物,测定了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碳,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可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同步分析了叶绿素浓度,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对不同形态有机碳浓度的比较发现颗粒态有机碳是太湖碳存在的主要形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与颗粒态有机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是颗粒态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此外高分子量可溶性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均相对较高,这表明该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比其它形态的水体有机碳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固体废物的几种处置方法,分析其优缺点,指出在经济条件好、固体废物有机含量高的地方,应以焚烧和热解的方式处置;在经济条件差、固体废物有机含量低的地方,应以填埋的方式处置.  相似文献   

6.
用氯消毒剂处理过的饮用水中产生的三卤甲烷被试验证明其有毒性和致癌性.作为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在生活给水的水质处理上,采取措施,正确把握它在水中含量的高低与原水中总有机碳,腐植酸和富里酸含量,温度,PH值,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才可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三卤甲烷.对于确保供水水质,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和作物生长的有机养分库.为明确气候变暖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的影响,利用田间开放式增温平台,分析了增温、施肥和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其活性组分的影响,并评估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作用.增温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总有机碳(T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差异显著.与不增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TOC、 ROC和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分别增加了7.72%、7.42%和10.11%.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增加(20.4%)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降低(36.51%)可能是增温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增温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其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含量(41.89%).结果同时表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活性碳组分的DOC和POC含量,增加了MBC含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的土壤DOC和POC含量分别降低了35.44%和28.33%,MBC含量增加了33.38%.此外,施肥有增加可溶性有机物中人为...  相似文献   

8.
有机固体废物固态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固体废物的固态厌氧消化处理是一种在固体含量很高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同时产生沼气的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目标.文中介绍了有机固体废物固态厌氧消化的研究状况,并且展望了其固态厌氧消化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魏孝荣  邵明安  高建伦 《环境科学》2008,29(10):2879-2884
研究不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于全面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和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为34%),高活性有机碳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3%),有机碳的变异性随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各组分有机碳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含量顺序一致.各组分有机碳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林地和农田土壤较高,草地土壤较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则以黑垆土最高,红土最低.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组分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环境条件不但直接影响有机碳的分布,还通过影响有机碳不同组分之间的关系来改变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之问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大,中活性与高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潮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不施肥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24.92~38.63 mg·kg-1和0.94~0.58 g·kg-1,其中单施有机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作用大于配施化肥和化肥单施,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配施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36.06%和20.69%;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8.41%~14.83%、0.47%~0.70%和0.89%~1.20%,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比例,不同施肥措施对水溶性有机碳的提升效应没有显著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易氧化有机碳的比例提升作用大于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同时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但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没有显著作用.可见,在试验地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的适当配施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H4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CH4排放关键因子对于准确估算CH4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处理技术类型、管理方式、垃圾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对不同深度(至填埋层下18 m)钻井提取的12组垃圾样品数据,借鉴《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CH4排放关键因子,确定了MCF(CH4修正因子)、DOC(可降解有机碳质量分数,下同)、t1/2(半衰期)和k(CH4产生率). 结果表明:MCF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时间特征,1978年前、1979—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和2006—2011年5个阶段的MCF分别为0.40、0.60、0.75、0.92和0.96;我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DOC随时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1959—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1年3个阶段的DOC分别为9.34%、15.22%和15.0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t1/2为2.30 a,k为0.30 a-1.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正在由卫生填埋向垃圾焚烧转变. 基于中国城市垃圾焚烧处置需求特征分析,建立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技术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4种主要城市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流化床技术和层燃技术在技术成熟度、技术能力和二NFDA1英污染控制等方面相对可靠,适用于我国多数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处置. 国产流化床焚烧技术更加适应当前国内垃圾分类水平较差的大部分城市;层状焚烧技术则比较适用于城市垃圾管理水平高、垃圾分类较好、热值较高、垃圾处置集中度高和规模较大的城市;旋转焚烧和热解焚烧技术则较适用于垃圾成分复杂、尺寸不均匀的小城镇、工业园区垃圾处置或医疗废物处置,但二者均需加强二NFDA1英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13.
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质量平衡模型,在核算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碳排放的基础上,通过低碳化程度评价方法,建立了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垃圾低碳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产沼利用、生活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和焚烧发电的低碳化程度最高,分别为93.7%、75.3%和71.0%.在不具备上述处理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准好氧填埋,或在填埋之前进行好氧稳定预处理实现碳减排,其低碳化程度分别为61.8%和56.7%.根据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估算我国每年生活垃圾处理过程将形成甲烷排放超过600万t,总碳排放约1.5亿t;而通过实施低碳化处理策略,2015年甲烷排放可减少至约500万t,总碳排放减少至1.3亿t.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生活垃圾所产生的环境危害,及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结合我国城镇发展过程中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灾区震后重建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无害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台阶甲烷排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期间的甲烷排放情况,采用DM(Default Methodology)模型、LandGEM(Landfill Gas Emission Model)模型与静态箱法模拟和测试计算了杭州市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台阶1h的甲烷排放量,结果分别为3.65×103m3、1.52×103m3和1.11×103m3;与DM模型相比,LandGEM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更接近.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填埋作业台阶运行期间(约2年)产生的甲烷量约占理论产生总量的50%,而填埋气体主动收集系统收集率仅为43%,即在此期间未被收集利用而排放的甲烷量约占理论产生总量的29%.因此,调控填埋作业期间的甲烷排放是我国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总量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武汉市2005、2010和2012年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05、2010和2012年废弃物处理中生活垃圾填埋和废弃物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最大,占折算为碳含量后的71.46%以上,是武汉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填埋产生的温室气体在2010年达到峰值,因填埋量减少、焚烧量增加导致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增加。废水处理中温室气体的量相对较小,产生甲烷(CH_4)约0.44至0.67万t。废水处理中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污水收集率逐步提高而降低,而又随污水总量增加而增加。总体来说,废弃物处理中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逐年增加,CH_4先增加后降低,氧化亚氮(N_2O)逐年增加。此外,武汉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控制填埋量和焚烧量,而加强废弃物的收集和管理,以及技术提升、生态修复、增加植被碳汇将是武汉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控制和减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机固废厌氧消化是固体废物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沼渣处理的"梗阻"问题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大中型厌氧消化工程案例的实际数据,分析了4类典型有机固废沼渣,厨余垃圾、市政污泥、农业固废、城市固废有机组分的基本性质、营养物含量与重金属含量。基于沼渣特性、结合政策与规范标准阐述了国内外沼渣处理模式异同,并探讨了我国沼渣发展的瓶颈与发展方向。最后,从运输距离、规模效益、经济成本、市场渠道、碳排放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沼渣传统资源化处置路径与新兴资源化技术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模型,通过建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4座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分析了城市GDP产值和人口规模与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率(均值0.905),但总体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均值0.622).按照城市所在的地理分区进行排序,华南、华北、华东地区的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较高,而东北、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的城市相对较低.10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平均效率(0.843)要明显高于该规模以下的城市(<0.6).由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和投入,实现集约发展是提升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主要温室气体及VOCs排放的变化特征,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推荐的方法,估算了2005-2016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温室气体及VOCs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2016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占绝对主导地位,VOCs排放只占极少一部分.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温室气体和VOCs排放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2005年相比,2016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68.8%,VOCs排放量增长了134.0%.从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来看,杭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焚烧处理方式,但填埋处理的VOCs排放量却低于焚烧处理方式(2007年和2008年除外).杭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为0.72~0.86、0.18~0.23.从排放贡献和排放强度来看,采用填埋处理方式有利于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VOCs的排放,而采用焚烧处理方式更有利于温室气体的减排.随着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上升,无论是温室气体还是VOCs,杭州市人均垃圾处理排放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研究显示,深入垃圾分类回收、控制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优化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温室气体和VOCs的协同减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城市生活垃圾在填埋处理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甲烷,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证实了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与非农业人口数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及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数量等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通过对代表城市的垃圾成分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得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有区域和时间变化特征:南方城市和大城市的有机物与可回收物含量高于北方城市和中小城市,而无机物含量则相反;有机物含量随时间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无机物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但近些年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均逐渐趋于平稳,变化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