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震灾害经济损失估算与预测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地震造成的社会环境物理破坏损失以及这种物理破坏导致的经济领域损失的分析,研究了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给出了地震人员死亡率和直接经济损失率的相关统计关系;并根据两种不同的经济分析模型,提出了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经济计量模式和投入产出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合肥市防震减灾示范区工作成果上,研制合肥市震害预测及震害快速评估系统,可用于地震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预测及震害评估,为合肥市震后早期趋势判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计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研究了三种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计量,即间接停减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利用了城市投入──产出表所表达的产业关联关系估计了由于生产的联锁性造成灾害的进一步损失。并用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地震的间接经济损失作了预测计量。  相似文献   

5.
企业停减产损失预测和评估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庆东  迟克莲 《灾害学》1998,13(2):12-16
本文是文[1]的续篇。在文[1]中,作者对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则着重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中的企业停减产损失的预测和评估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相应的预测和评估模式.所建立的模式既可用于灾前对企业停减产损失进行预测,也可用于灾后对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汪路  卢莹  赵海坤 《灾害学》2023,(4):187-194
基于1993—2016年中国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分析台风灾害及其损失(死亡人数、受淹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特征,并构建定性和定量模型评估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表明:(1)1993—2016年间三类灾害损失呈下降趋势,且局地受灾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台风登陆频次密切相关;(2)沿海地区的登陆台风以中等强度为主,且目前的防台减灾政策有一定成效;(3)通过构建组合分类模型和BP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直接经济损失,且两个模型的最终预测精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86.08%和80%)。  相似文献   

7.
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从东亚气候系统海一陆- 气相互作用的观点,结合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具体实例分析了我国气候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回顾了目前我国气候预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气候灾害预测研究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1)
统计了对广东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台风数据,包括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等评估因子,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归一化处理,作为验证模型的数据集。建立BP神经网络和空间向量模型(VSM)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初步预测,基于VSM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从而构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将收集的历史台风经济损失数据分为训练和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经验证,采用BP神经网络和VSM相结合的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降低训练数据不足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平均误差率由30%降低到14%。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工作手册》对安徽省行政区内的可能的地和出初步估算和分析。逐一计算了全省78个市县,对破坏较大的市县按经济损失大小排序,同时对地震人员伤亡进行了估计,并指出得重灾区与次重灾区。  相似文献   

10.
灾害损失及灾害等级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将灾害损失划分为属性指标和经济损失,将经济损失划分为财产损失、救灾费用和效益损失,将每种经济损失划分为内部经济损失和外部经济损失,在属性指标中考虑了损失持续时间的影响,还对灾害等级的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是防震减灾法赋于地震部门的职责。试图通过对1990 年常熟5-1级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成功实例的总结和震后对策提供的新鲜经验,对今后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参考作用,对江苏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害预测和制订防震减灾对策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 1 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有关情况 ,包括 :震中附近地区的经济地位、构造背景、地震活动背景、震前地震预报研究国际合作情况 ;这次地震造成的地震灾害、破坏特征和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以及土耳其对地震灾害的法制管理工作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50%以上的城市和70%左右的大中城市位于7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地震的发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主要的损失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和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相连的南北带上,另外新疆的西北部也是地震损失较大的地区.所谓地震灾害风险是指建立在各地防震减灾能力基础上的未来地震损失估汁,风险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首都圈地区及内陆的个别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较强,而未来地震危险性则以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通过对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风险的研究,可以认为,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但由于其经济发达,减灾能力很强,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较小;中国的中部(南北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危险性很大,同时经济欠发达,减灾能力较差,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6.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尚不理想,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较弱;家庭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地影响着其在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其中防震减灾技能的影响更显著;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其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明显,且可能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总数与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也叠加了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研究区而言,加强防震减灾实用技能和震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影响方面的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月鹏  高国英 《灾害学》1997,12(3):75-79
本文对伽师成丛发生强震的机因,伽师地震的预报以及地震灾害损失与应力场状态等给出了结果。并就伽师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和重建问题提出了讨论及具体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 ,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 ,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主要考虑因素有 :短临地震预报能力 ,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 ,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 ,趋利避害 ,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报效益来联系 ,那么 ,预报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 1,则可公开发布 ;如比值小于 1,则不宜公开发布 ;当比值接近 1时 ,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差甚大 ,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论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1 5 5级以下地震 ,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 (人民币 )约为 8亿元和 2亿元 ,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 ,人员伤亡不超过 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我们将 5 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 对于 5 5级至 6 5级地震 ,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19.
韩继冲  张朝  曹娟 《灾害学》2021,(2):193-199
准确评估地震诱发的滑坡风险,并及时绘制滑坡易发风险图是灾害应急救援的科学前提和理论基础。目前机器学习在滑坡敏感性评估中具有广泛应用,但大多数研究缺乏对模型的普适性探讨,且该类预测模型缺乏定量评价地震动参数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该文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地震和2014年8月3日的鲁甸6.5级地震为例,先通过相关系数及方差膨胀因子选择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构建数据库,并随机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分析影响因子在滑坡和非滑坡样本中的频数分布,最后分别利用两次地震的训练集建立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LR)进行精度验证和易发性评估。结果显示模型在同一次地震的测试集下均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90%);但是基于汶川地震构建的模型对鲁甸地震诱发滑坡的预测精度整体下降了14%。此外,地震动参数(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MMI)对模型预测精度贡献在5%~29%。结果表明基于历史地震事件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地震引发滑坡的预测中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增加不同地区不同震情的样本量和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提高预测模型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测预警等级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级发布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预测预警的思路和要达到的减灾目的出发,提出了发布预测预警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给出了地震预测预警等级的划分。结合我国地震预报、震灾预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预测预警等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分区分级发布方案。以地震实例对风险评估、分区分级发布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