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大气暴露实验研究了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蚕豆叶片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引起叶绿素a、b及总量下降,污染越重,下降越多,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升高,且与硫氧化物污染存在程度不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代谢三方面综述了二氧化硫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阐述了二氧化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分析了二氧化硫引起植物光合作用变化的原因与途径;综述了二氧化硫对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气孔反应?膜透性变化和酶活性变化3个方面综述了二氧化硫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分析了在SO2作用下气孔的运动规律,气孔变化与SO2暴露浓度?暴露时间之间的关系;总结了SO2对植物膜透性的影响及影响机理;阐述了SO2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等几种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二氧化硫大气污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二氧化硫污染区与对照区四种抗污染性较强的植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污染环境中,有一半实验材料的SOD活性低于对照;讨论了影响SOD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6.
胡珍珍  崔益斌  李梅  余静 《环境科学》2015,36(9):3248-3254
通过实验室静态模拟,研究了在不同氮磷营养水平(中营养组、富营养组和超富营养组)和不同浓度(0、0.05、0.1、0.2μg·L-1)氯霉素复合水体中暴露7 d后,苦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富营养和0.2μg·L-1氯霉素组复合水体中,苦草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其浓度为同一营养组中0μg·L-1氯霉素组的2.38倍.POD活力显著降低,富营养和0.2μg·L-1氯霉素组复合水体中活力降为同一营养组中0μg·L-1氯霉素组的33.84%.对SOD的影响随二者联合浓度增大而减小,中营养和0.2μg·L-1氯霉素组复合水体的联合作用对苦草SOD的抑制最大,其活力为同一营养组中0μg·L-1氯霉素组的28.59%.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酸沉降对生物早期伤害的机理,研究不同PH条件下,铝及钙/铝比对斜生栅藻与磷和氮营养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对酸性磷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当PH为6.8和5.2,铝2为0.7mg/L时,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分别为对照组的46%和56%,而硝酸还原酶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7%和30%当培养基中适当量的钙离子,会一定程度保护藻细胞中这2个酶活性不受低PH及铝的伤害,钙的缓解作用取决于  相似文献   

8.
章文 《福建环境》1995,12(4):32-34
附生苔藓类植物大气中二氧化硫极为敏感,通过调查福州市五个大气采样及市中心附生苔藓类植物的种类,生长量,得出城市空气清洁指数,并绘制城市大气SO2污染分布图,基本符合福州大气SO2污染分布图,基本符合福州市大气SO2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镉对5种常绿树木若干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研究了5种常绿树木对镉污染胁迫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浓度镉胁迫下,5种树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细胞质膜透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镉富集量等生理生化特性均产生明显变化,但变化不尽一致。其中,黄杨、海桐,杉木抗镉污染能力优于香樟和冬青。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及其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会抑制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并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经过UV-B辐射后,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H2O2、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呈现升高的趋势;UV-B辐射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是导致亚历山大藻受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胡敏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8):367-368,372
中国是世界上SO2排放的大户,如不加以严格控制,将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上海市SO4重点的污染源,提出了连续监测的方案,探讨了其可行性,并从技术原理和连续监测系统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方案基本符合国家对“两控区”重点城市安装SO2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环境管理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鄂东某大型铜冶炼厂引进诺兰达熔炼系统并进行烟气制酸系统的技术改造后减排SO2的效果,指出原反射炉作为"贫化"冶炼的继续使用使该企业的SO2排放仍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建议将贫化炉烟气中低浓度SO2回收,并简介了氨酸法回收SO2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空纤维膜吸收法脱除SO_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为吸收器 ,以SO2 /空气混合气—清水、SO2 /空气混合气—NaOH溶液 ( 0 .1mol/L ,0 .5mol/L)为实验体系 ,研究了吸收液浓度、气液两相流速和气液两相流程等操作条件对吸收率的影响 ;以传质单元高度 (HTU)为指标 ,与 3种常用填料吸收塔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中空纤维膜吸收技术用于工业SO2 脱除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和显著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二氧化硫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同市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和山西省SO2排污交易试点城市。初始排污权分配是推动该市SO2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关键。针对大同市大气SO2污染排放特征和总量控制目标,提出了金字塔形的初始排污权逐级分配模式。进而选择兼顾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目标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模型,完成了全市各总量子控制区和主要污染行业两个级别的初始排污权分配,并据此建议了相关排污权交易方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只要转化率不低于95%,将不会明显地对周围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转化率低于95%,将在一定范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6%的转化率,ld以上的接触时间可使支气管炎患者的一般症状恶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城市污水生物法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通过热解制备的吸附材料对低浓度SO2进行吸附研究,采用热分析的结合滴定的方法研究了对SO2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水存在的情况下,化学吸附占有主导地位,没有水存在的情况下,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应该同时存在。结合TG-DTG曲线和吸附SO2后的TG-DTG曲线及DTA曲线,可以发现,曲线的失重情况明显不同,吸附SO2后的失重经历的阶段都要多些,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在吸附SO2后有了新的物质的生成,生成的物质主要是硫酸盐类的物质。SO2首先扩散到污泥衍生吸附材料的孔隙中,进行物理吸附,物理吸附的SO2经过材料中的炭及金属物质的催化被氧化成SO3,由于有水的存在,SO3就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生成的硫酸可以进一步与材料中的氧化物进行反应生成硫酸盐或者亚硫酸盐。  相似文献   

17.
大同市二氧化硫污染特征与环境容量核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同市是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再加之不利的地形和气象条件,形成比较严重的结构型大气污染,特别是市区SO2污染十分突出。针对大同市大气SO2污染的特殊性,采用修正的高斯模型,分别计算该市SO2总量控制区的现状和规划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该市总量控制区SO2环境容量不及该目标区域现状(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而规划环境容量则是现状环境容量的约1.5倍。因此,大同市的SO2污染防治应采取源排放削减,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优化布局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磷酸-磷铵企业SO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_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磷酸—磷铵企业SO_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气象条件下,SO_2转化率为66%、95%、97%时,事故排放的SO_2对敏感植物、中等敏感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但当SO_2转化率提高至99%或99.4%时,SO_2的地面浓度均低于0.26mg/m~3,接触SO_2 8h使任何植物产生伤害的叶片应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9.
SO2 和氟化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可通过症状、镜检和受害叶片的化学分析来鉴别 ,并从风向、与污染源距离、障碍物和叶片成熟程度几方面与作物病虫等影响因素相区别。排放浓度、接触时和作物本身抗性是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应从治理污染、选种抗性强树木、避开作物敏感生育期、合理种植、加强施肥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0.
对石灰颗粒与SO2反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并用热重分析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CaO转化率与反应时间及粒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测定了石灰颗粒的孔隙随孔径的分布。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符合较好。石灰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孔闭塞现象,从而限制了转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