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净化湖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欧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湖水的应用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总结系统的脱氮效能,考察垂直流人工湿地(包括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对湖水净化后水质的维护效果与应用前景,检验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相关原因. 结果表明,2种功能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均达到了设计的脱氮效果,在水力负荷为1 000~2 000 mm/d时,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8%和37.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8%和43.6%. 湖水经湿地净化后能维持较好的水质,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2.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垂直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流人工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此复合系统对化粪池出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平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d天时,复合系统对COD、BOD5、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66%、87%,并通过垂直流湿地的硝化作用及水平流湿地的反硝化作用,复合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不同运行方式对人工湿地强化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洋 《环境工程》2012,30(3):15-18
采用改变湿地构型、不同进水方式和曝气运行3种方法,开展不同运行方式对人工湿地的强化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流湿地TP的去除率比水平流湿地平均高10%左右,串联方式对改善人工湿地系统除磷效果不明显,而当水平流湿地多点进水的配水比为2∶1∶1时,湿地对TP的去除率可上升5%~10%。湿地间歇运行当停置时间为2d时,TP去除率可提高6%左右;人工湿地曝气运行当气水比为6时,总磷去除率可达到最大。湿地间歇进水、曝气运行方式都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湿地除磷效率,但要综合考虑对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系统运行费用影响。  相似文献   

4.
湿地净化湖水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深圳市荔枝公园湖水水质保证中的应用情况,综合分析了系统运行后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践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处理效果较好,BOD,去除率高于55%,叶绿素a去除率高于63%,湿地出水水质可达国家地表水标准Ⅲ类~Ⅳ类标准,运行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城市富营养水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紫阳湖富营养水体进行净化工程性研究,在水力负荷为1 m3(/m2·d)的条件下,研究了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紫阳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TN、TP等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4.5%、23.1%、23.3%,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3.5%、13.3%、14.2%,上层人工湿地单元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比上层人工湿地单元高50%和40%,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两者差不多。另外,复合人工湿地对紫阳湖水净化效果较好,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2%、33.2%和34.2%,出水浓度分别为9.60、2.01和0.23 mg/L,出水稳定可以为后续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特点,采用生态氧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生态工程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重点分析了运行效果和去除机理。数据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系统出水COD,BOD5,NH3-N和TP平均分别为14.4,3.4,0.84,0.19mg/L,平均去除率均在65%以上,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标准。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垂直流+水平流、水平流+垂直流、单一水平、单一垂直等4组不同结构的人工湿地组合,研究其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组人工湿地对CODCr,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70%左右;对TN的去除,垂直+水平单元去除率最高,为44.30%。  相似文献   

8.
潜流型人工湿地除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除磷效率受到季节、植物种类、pH值、溶氧(DO)及水力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通过构建的湿地系统研究上述因素和除磷效率的关系,发现湿地除磷效率随季节变化较大.而且其与植物的生长旺盛程度密切相关,高的pH值可以促进磷的去除,填料中DO对磷形态分布和去除影响较大;当水力负荷为0.5~15cm/d时,湿地出水的TP去除率可达到73%,试验结果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潜流型湿地的除磷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洋  林武  王小江 《环境工程》2017,35(5):16-19
采用人工湿地与臭氧联合处理技术,深度净化以污水厂尾水为再生水的补水水源,及对景观湖水进行循环净化,保证景观湖水质和水量。介绍了系统的工艺设计,并对运行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以净化后污水厂尾水作为景观湖补水,水力负荷为0.268 m~3/(m~2·d)时,COD和BOD_5去除率可达60%以上,氨氮和TN去除率达80%以上,TP去除率达70%。人工湿地用于湖水循环净化,水力负荷为1.07 m~3/(m~2·d)时,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为40%~50%。为防止湖水富营养化,阶段性启动臭氧系统进行湖水脱色、除臭处理,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时,对色度去除率可达80%,对氨氮去除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垂直流人工湿地不同填料长期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水力负荷(2400~3400mm/d)条件下,以沸石、无烟煤、页岩、蛭石、陶瓷滤料、砾石、钢渣和生物陶粒为填料,进行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柱净化污水实验(历时25个月).结果表明,随着系统的运行,各填料对COD的去除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沸石对污水中氮素的处理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2.03%和91.32%.钢渣对TP和可溶性反应磷(SR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9.61%和96.77%,且净化效果稳定;无烟煤第2阶段对磷素的净化能力低于钢渣,之后与钢渣无显著性差异.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针对水质特性选择长期高效的填料,如沸石、无烟煤和生物陶粒,在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可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组合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污水的效果,利用水质分析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由VFCW(垂直流人工湿地)与HFCW(水平流人工湿地)串联组成〕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稳定运行期间,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出水的ρ(CODCr)、ρ(NH4+-N)、ρ(TN)和ρ(TP)的平均值分别为18.11、0.41、0.96和0.16 mg/L,对CODCr、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21%、89.83%、90.08%和70.91%,且VFCW对CODCr的去除性能好于HFCW,HFCW对氮的去除性能好于VFCW.②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明显,VFCW和HFCW中上层填料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大于下层,且系统中优势细菌富集明显,其中VFCW沸石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Comamonadaceae)和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HFCW的石英砂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Xanthomonadaceae)和优势菌属(Silanimonas),HFCW的沸石层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Rhodocyclaceae).研究显示,VF-HF组合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二级出水的效果较好,出水水质达到GB 39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且系统中富集了优势反硝化细菌菌科(Comamonadaceae,Xanthomonadaceae,Rhodocyclacea)以及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Silanimonas).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猪场污水季节性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3套不同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在不同季节处理猪场污水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随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对有机物降解情况可用一级降解模型模拟;传统型湿地系统NH4 -N去除率在各季节稳定在52%,而沸石和沸石-煤渣型系统冬季NH4 -N去除效率分别从秋季的89.8%和93.4%下降至冬季的64.2%和73.5%,春、夏季回升至80%左右.冬季湿地系统中生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减弱影响了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TN的去除;3套不同基质系统中,沸石-煤渣型系统各高度层硝化强度均为最高,沸石型和沸石-煤渣型系统的反硝化强度明显高于传统型系统,与实际运行过程TN去除率变化相吻合.采用沸石作为基质有利于系统的反硝化进程和TN的去除.垂直流系统对TP去除率随季节性变化波动不显著,但随着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基质层对TP的吸附逐渐饱和,去除效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利用3种复合基质(沸石+泥炭+红壤、河砂+泥炭+红壤、蛭石+泥炭+红壤,体积比均为18∶1∶1)构建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人工合成污水,分析基质灭菌与接种污水等情况下,不同基质层w(OM)(OM为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3种复合基质初始w(OM)依次为1.011、6.654和15.896 g/kg,存在显著差异(P<0.01). 复合基质2经灭菌后w(OM)下降26.77%,说明河砂微生物活性最高. 基质灭菌和接种3%污水对湿地w(OM)分布的影响均比较显著(P<0.05),主要是改变了表层的w(OM). 湿地运行45 d后,w(OM)沿基质深度增加明显,并且分布差异显著(P<0.01),OM主要分布于表层;其中复合基质3不灭菌+不接种污水湿地表层的w(OM)高达42.008 g/kg,运行90 d后增至44.228 g/kg,说明蛭石的吸附作用最强. 吸附和微生物作用对复合基质3湿地表层OM积累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吸附作用>基质微生物作用>接种污水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ree lab-scale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VFCWs), including the non-aerated (NA), intermittently aerated (IA) and continuously aerated (CA) ones, were operated at different hydraulic loading rates (HLR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aeration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heavily polluted river wa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tificial aeration increased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concentrations in IA and CA, which significantly favored the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and NH4+-N. The DO grads caused by intermittent aeration formed aerobic and anoxic regions in IA and thus promoted the removal of total nitrogen (TN). Although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Cr, NH4+-N and TN in the three VFCWs all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HLR, artificial aeration enhanced the reactor resistance to the fluctuation of pollutant loadings. The maximal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Cr, NH4+-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e., 81%, 87% and 37%,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in CA at 19 cm/day HLR, while the maximal TN removal (i.e., 57%) was achieved in IA. Although the improvement of artificial aeration on TP removal was limited,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artificial aeration to VFCWs treating polluted river water, particularly at a high HLR.  相似文献   

15.
以粤北某铀矿周边地表水为研究对象,用ICP-MS对21个样本进行放射性和重金属元素分析,采用内梅罗法对水质进行评价,为矿区地表水污染现状提供科学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矿区周边地表水超标元素为U、TI、Pb、As,其中U含量为4.194~114.7μg/L,最高超标1倍多。2)铀矿开采的污染来源主要有矿井水、碎矿废水、废石堆放场产生的废水,此外农田、养殖场废水也不容忽视。3)该铀矿周边地表水污染状况整体良好,Ⅱ号水体较Ⅰ号水体污染状况严重,其中20号采样点评价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16.
改性粉煤灰填充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性粉煤灰与丙烯酸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粉煤灰/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分析了中和度、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及静置分层处理对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吸水性能和耐盐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中和度为50%、聚合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5h时且静置分层处理所制备的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5个典型人工湿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SS为70%~80%,TN及NH3-N约为30%~50%,TP约为20%-40%,CODcr约为40%~50%;TN、NH3-N及TP去除率基本上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CODcr及SS则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人工湿地的TN削减量为28~33kg/d,NH3-N为5.3-7.34kg/d,TP为1.4~1.7kg/d,CODcr为250—320kg/a,SS为120~300kg/d;人工湿地的污染物表面负荷平均去除量TN为2.00g/m^2。d,NH3-N为0.53g/m^2·d,TP为2.32g/m^2·d,CODcr,为19.24g/m^2·d,SS为374.71g/m^2·d。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Ⅲ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莫艳琴  陈孟林  黄智 《环境工程》2012,(Z2):88-90,155
试验研究了IC反应器处理罗汉果加工废液的启动特性以及效果,并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产气性能和菌群形态。结果表明,在保持进水量不变,逐步增加进水浓度以提高有机负荷的情况下,仅40d反应器便完成启动,此时,IC反应器的COD有机负荷达7.586kg/(m3·d),COD去除率达95.6%,反应器产气量可达20.9L/d,产气率达89.9%,其中甲烷含量高达74.6%。启动成功后,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密实且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物污泥。颗粒污泥呈深灰色,粒径约为0.5~3.5mm。颗粒污泥中以球菌和链状杆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