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机废物的水泥旋转窑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焚烧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废物处理工艺,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外又开展了以现有水泥旋转窑,作为有机废物处理设施的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旋转窑稍加改造后,可用来销毁各类有机废物,特别是含氯废物。由于该法可节省大量的废物焚烧设施的基建投资,并可从废物焚烧中得到热量,而减少水泥生产的能耗,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颇具有实际意义。 1 焚烧的基本原理及水泥旋转窑的构造 1.1 焚烧是一高温氧化过程。在高温、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废物被氧化成气相产物,通常是CO_2、H_2O、微量不完全燃烧产物,以  相似文献   

2.
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能同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是最有效的处理危险废物的方法。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实现废物处置与水泥生产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3.
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能同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是最有效的处理危险废物的方法。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实现废物处置与水泥生产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独特的设备和水泥窑的工艺特点,用废物代替水泥生产中的原材料,合理处置危险废物,使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达到有效的结合,是一项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新途径,是水泥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与水泥固化,稳定化对废物中重金属的固定机理不同,固定效果因而有所差异.针对含As、Cd、Cr、Cu、Pb、Zn等重金属离子的上述2类试样平行开展浸出实验及连续提取实验,以重金属浸出浓度及化学形态为指标,比较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与水泥固化/稳定化对废物中不同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As、Pb、Zn等重金属离子,水泥窑高温煅烧及后续水化作用有助于其更稳定化学形态的形成,固定效果优于水泥固化,稳定化,说明含Ag、Pb、Zn的危险废物能够在水泥窑得到有效处置.Cr3 在水泥窑煅烧过程中易被氧化为迁移性和毒性更强的Cr6 ,因而含Cr的废物不适合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该研究能为不同种类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的选取提供依据,并为水泥窑协同处置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固体废物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体废物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减小了固体废物引起的环境负荷,使废物资源化的同时,为水泥工业提供了能源和资源,在国内外得到了一致认可与广泛应用。在分析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的特点与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必须遵循的要求与原则,以保证水泥产品的质量,减小环境负荷。发达国家的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废物的利用处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利用新技术、扩大利废范围。  相似文献   

7.
欧盟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实践较早,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其工业领域处置废物的龙头行业。本文对比分析了欧盟与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15,43(3)
欧盟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实践较早,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其工业领域处置废物的龙头行业.本文对比分析了欧盟与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是目前解决水泥生产企业的发展,并有效处置固体废物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水泥窑对处置废物种类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污染因子识别的困难,以及对污染物排放源强估算的困难。本文从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主要特点出发,针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评价中,对污染因子及现状监测因子的确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污染源强的估算提出了一点思路,以期为从事该行业的评价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可燃废物作为燃料生产水泥的现状。然后以废轮胎和废机油为例。说明可燃废物在水泥窑中的燃烧应用。最后指出我国这方面工作与国外的差距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碳形态有机质(褐煤、锯末粉、面粉、小麦秸秆粉)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质能有效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而降低土壤有效氮含量,特别是添加小麦秸秆粉后,有效的减少了氮素的流失量,但却增加了磷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12.
造纸污泥是一种富含氮磷和有机质养分的有机废物,其中的养分资源可循环应用在速生桉培肥地力工程上.客观剖析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人工速生桉存在的环境生态效应,提出轮伐期缩短和忽视对有机肥的补充是造成当前速生桉地力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基于现状,提出将造纸污泥好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桉树专用有机肥,可最大化循环利用造纸废物养分资源,推进"林-纸-泥"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提出资源化策略配套的发展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有机基质对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基质是影响反硝化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磷的去除主要在缺氧阶段由反硝化除磷实现。实验保持N、P进水40 mg/L、8 mg/L不变,当COD/P≥31.25时,出水磷浓度小于1 mg/L,去除率大于85%,出水中氨氮和硝酸氮约为0,氮的去除率接近100%,COD的去除率在95%以上;当进水25≤COD/P≤31.25时,出水磷浓度为1~2.4 mg/L,去除率大于70%,氮的去除率接近100%,COD的去除率大于90%;研究结果推断,随着进水有机基质的降低,厌氧池聚磷菌放磷量逐渐减少,缺氧池反硝化除磷量也逐渐降低,二沉池出水磷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反硝化除磷的效率随着有机基质浓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物料中的磷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DOU的磷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猪粪沼渣(ZZ)、牛粪沼渣(NZ)、牛粪秸秆堆肥(NJD)、污泥堆肥(WD)、农村生活垃圾堆肥(NSLD)等7种有机物料中的磷形态及其比例.结果表明,有机物料中全磷及各形态总磷存在较大差异,以猪粪沼渣全磷含量最高,为23.59 g·kg-1,以牛粪沼渣全磷含量最低,仅3.61 g·kg-1.猪粪沼渣、牛粪沼渣、牛粪秸秆堆肥、污泥堆肥中各形态总磷(Pt)大小顺序为HCl-P残留态-PNa HCO3-PNa OH-PH2O-P,而3种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中各形态磷含量则为HCl-P残留态-PH2O-PNa HCO3-PNa OH-P.7种有机物料中HCl提取态磷占回收全磷(Ptt)比例达47.75%~84.96%,表明有机物料中的大部分磷更容易被如HCl等强浸提剂提取,而这部分磷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各有机物料中磷以无机态磷为主,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3.18%~87.33%之间.各形态中的无机磷以Na HCO3-Pi占形态总磷比例最高(79.72%~94.76%),且在回收全磷中主要分布于HCl提取态,各形态中的有机磷则主要分布于HCl-P和残留态-P.经堆腐后的牛粪秸秆堆肥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较牛粪沼渣均有所增加,表明好氧堆肥有助于有机物料中磷的矿化,提高有机物料中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有机物料对两种紫色土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名豪  卢吉文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6,37(6):2291-2297
以猪粪沼渣(PM)、牛粪沼渣(CM)、污泥堆肥(SC)、农村生活垃圾堆肥(RWC1)、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泥的堆肥产物(堆肥过程中添加20%的污泥,RWC2)为材料,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施入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后土壤氮矿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的基本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铵态氮非酸解氮氨基糖态氮.添加有机物料显著提高了酸性紫色土的NH~+_4-N和NO~-_3-N含量,而石灰性紫色土中猪粪沼渣和污泥堆肥显著提高了NH~+_4-N的含量,牛粪沼渣却使其NO~-_3-N含量降低.牛粪沼渣对酸性紫色土氮矿化量的影响不显著,使石灰性紫色土的氮矿化量降低,其余4种有机物料均明显提高两种土壤的氮矿化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氮矿化量与有机物料中的氨基酸态氮和酸解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物料的有机质含量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素矿化的效应因土壤和有机物料的性质不同而异,特别是有机物料中的有机质含量、C/N以及有机氮组分.  相似文献   

16.
巢湖溶解性有机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巢湖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每月在巢湖3个不同湖区17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浓度.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这3个湖区DON浓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n=13),这可能与西湖区入湖河流的外源输入以及DON的可利用性有关.水华期间,水体总氮总磷比、总溶解性氮磷比以及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与溶解性活性磷(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比值迅速降低,其中西湖区DIN/SRP在2013年8月降至5±7,表明水体出现氮限制.此外,DON浓度迅速降低,西部湖区叶绿素浓度与DON显著负相关(r=-0.265,P0.05,n=91),表明在氮限制条件下,DON具有一定生物可利用性.DOC浓度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水温是控制这3个湖区DOC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东部和中部湖区DOC浓度还受叶绿素和硝态氮浓度的影响.此外,巢湖DOC/DON变幅较大,由于含氮化合物更易降解,因此DON是影响碳氮比值的主导因子,是表征DOM可利用性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7.
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有机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释放对秋冬交替季节淀区水环境的影响.将白洋淀分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村落密集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五部分,在20个代表性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采用光谱学方法表征样品中有机质特性,并研究氮、磷的溶解释放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高,主要为陆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1)、海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3)和紫外光类腐殖酸组分(C4);而在旅游区和村落密集区,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低,主要为类色氨酸组分(C2),表明这些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大.②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参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沉积物中有机质特征;类色氨酸组分的荧光强度与沉积物中w(TN)和w(TP)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同源性特征.③与以类腐殖酸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样品相比,氮、磷更易从以类蛋白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中释放.研究显示,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以类蛋白和类腐殖酸为主,且类蛋白具有促进共存氮、磷溶解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甘树  卢少勇  秦普丰  金相灿  焦伟  王佩 《环境科学》2012,33(9):3064-3069
采集了太湖西岸湖滨带的表层沉积物,研究了沉积物中氮、磷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基本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增的趋势,各点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平均含量7 124.00 mg.kg-1,介于2 261.78~11 963.10 mg.kg-1;总氮平均含量819.20 mg.kg-1,介于343.20~1 390.12 mg.kg-1;总磷平均含量379.39 mg.kg-1,介于197.46~570.85 mg.kg-1.沉积物中C/N值为9.5.沉积物中有机质及营养盐来源于湖中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采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有机指数平均为0.037,有机氮为0.044%,总体上属于尚清洁范畴.远岸端点位沉积物有机指数及有机氮含量均较高,存在转为有机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及有机肥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堆肥化的概念着手,重点分析了影响堆肥化过程的因素,评判堆肥腐熟进程的方法,以及堆肥产品的特点。认为堆肥可作为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流失及水稻系统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FN)、常规施肥减氮磷量20%处理(F0)、减氮磷20%+有机肥处理(F1~F4处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6个处理,探索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田面水中ρ(TN)、ρ(NH4+-N)均于施肥后第1天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于第7天后逐渐趋于稳定,ρ(TN)和ρ(NH4+-N)分别维持在各自峰值的5.1%~10.9%与4.8%~9.6%,田面水中ρ(TP)的变化趋势与ρ(TN)相似;F0与F1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田面水中ρ(TN)和ρ(TP).与FN处理相比,F1处理下ρ(TN)、ρ(NH4+-N)与ρ(TP)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5%、9.1%和3.1%,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流失风险,且增施有机肥可使水稻增产0.2%~19.8%,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田面水养分动态等指标发现,F1处理不仅能提高区域双季稻产量,还能有效控制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降低氮、磷地表径流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是针对南方双季稻田的一项"控源节流"优化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