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环境教育》结缘是一次偶然的阅读。记得那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我们每天在地震避难临时办公点集中办公,我天天找报纸和杂志翻阅,一次猛然间《环境教育》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突发性石油短缺典型案例,结合突发事件演化理论,研究了突发性石油短缺及其应急恢复演化的动力因素与机理。结果表明:突发性石油短缺的演化分为发生、发展、演变和终结四个阶段,短缺范围、短缺程度、短缺影响、应急恢复等演化特征主要受应急干预、致灾因素、承灾体、孕灾环境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应急干预贯穿整个演化过程,是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的重要驱动力。结合中国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体系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组织,提高应急干预效果;加快立法,规范制度,完善石油储备,建立应急准备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科学准确地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前提。基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构建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各城市中,郑州市灾害应急能力最高,其次为焦作市,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四市灾害应急能力最低,其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居中。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可发现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差距所在,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提升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广泛的关注。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几乎包含了当前规划领域中的所有挑战,是速度和质量兼顾、人性与理性权衡、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多方博弈的过程,对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灾后重建规划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规划环评相应具备的特点,即早期介入、与规划过程融合、增加灾害情景、突出规划协调性分析和应用反规划思路等特点,并进一步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例说明了与灾后规划融合的环评流程、灾后规划环评的关键内容和评价思路。在对常用规划环评方法从信息成本、工作成本、客观和量化程度等原则进行评价后认为灾后重建规划环境评价中应有效利用比较评价法、GIS叠图法、生态承载力评价法等相对快捷、成熟或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油石化行业生产工艺复杂,容易发生各种环境事件。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应急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综合处置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促进油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给出了油田企业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及注意事项,阐述了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环境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及削减环境风险的措施,并对环境应急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油田企业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机构的作用,针对油田企业突发事件的特点,结合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简要介绍了油田企业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组织管理、应急方案、装备要求、应急体系维护及完善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科学、规范地实施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各类突发事故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一系列不合理活动最终将导致农业环境灾害,其通过污染的农业环境而作用于植物、动物直至危害于人类。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环境灾害进行科学性的技术评价,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这是预测、防治农业环境灾害的基础,也为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正确开展农业环境灾害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科学的评价技术程序,建立适宜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将为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时应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法律依据,在灾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此外,还应处理好异地重建、移民安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我国发布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防范和降低企业环境风险和加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指导。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在执行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时也出现新的问题,结合现行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其实行的有关情况,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不断推进环境应急预案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广元环境监察机构紧紧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建设生态广元”以及“5.12”地震恢复重建等中心任务,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坚持科学管理,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确保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了环境安全、杜绝了灾后次生环境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居高不下,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乡村振兴造成重大阻碍,迫切需要补齐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这一短板。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决定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并在协同体系下提出从机制体制、监测预警、保障设施、统筹关系体4个方面推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为减少灾害损失、降低“因灾返贫”风险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确保“十二运”环境安全,2013年8月9日,辽宁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了一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大型联合演练。通过演练,强化应急监测人员素质、检验应急监测设备使用效能,并提升应急监测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及有序性,确保在有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响应及时、行动到位,并保证出具数据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国家对现代化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石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研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资源共享机制等建议,为下一步中国石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国家对现代化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某中国石油在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研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资源共享机制等建议,为下步中国石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急监测体系作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研究,将监测体系分为应急监测预案、装备体系、技术体系、能力体系、信息体系五个部分,为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4.20"芦山强烈地震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内容、应急监测组织管理和实施的介绍,探讨了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在应急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并根据事态变化,及时修订和调整应急监测方案的必要性,总结本次应急监测所取得的经验和值得推荐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从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实施以及应急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水乡油田环境污染应急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针对该企业环境污染应急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应急预案编制、演练与实施以及应急保障方面提出了建议及初步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松木岛化工园区是大连市“一个中心,四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国内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监控预警技术的基础上,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因子确定、监控平台建设、空气预警站网点建设、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松木岛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措施,为大连市各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为进一步检验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锻炼环境应急队伍、磨合环境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8月20日,长白县环保局在天力泰药业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模拟应急演练。  相似文献   

20.
张晓东 《青海环境》1997,7(2):65-68
通过全面考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关西地区的大阪-神户7.2级地震,对城市地震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综合起来有:(1)地震对城市环境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于生命线系统的被破坏,生命线系统的抗震防灾是重中之重;(2)地震应急的速度至关重要,更深刻地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和利益的观点。(3)震后次生灾害发生,尤其是火灾,将大大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同时对城市环境造成损害。(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