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中国30个省区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从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得到了验证,大约有33%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表现为负相关,而多数省区的经济增长仍将推动碳排放上升。2在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门槛作用下,环境规制表现出对碳排放的倒"U"型特征和省区异质性。因此,政府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在制定环境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的门槛效应和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考虑到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建立交叉效率DEA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碳排放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在对我国30个省区2005—2014年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构建基于交叉效率的DEA模型。基于2005—2014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较为稳定且呈现出缓慢递增趋势,西部碳排放效率增长速度最快;碳排放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最高,新疆、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海洋产业安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国海洋产业的安全度,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海洋产业安全为研究对象,基于海洋产业安全的内涵,从海洋产业竞争力、承载力等方面构建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国沿海地区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并将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划分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危险四个等级。根据海洋产业安全度的变化,得出中国海洋产业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海洋产业安全区域在逐渐缩小,不安全区域在扩大,产业安全度呈整体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得出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发展均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存在不同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各异的结论,为各沿海地区未来海洋产业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对2005—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得到更科学、真实的碳排放效率。通过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碳排放效率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前后的沿海各地区的效率值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沿海11个省市分为五个档次,其中辽宁和广东处于高效区,海南处于低效区,这与传统DEA模型评价结果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5.
物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分析物流业碳排放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可为分区域制定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Panel data,利用IPCC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区2007—2014年物流业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将碳排放影响效应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效应,并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挖掘三个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经济发展效应是物流业碳排放最主要的正向效应,人口规模效应次之,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效应,其次是能源结构效应;就区域差异而言,能源强度效应在东部地区的表现最明显,人口规模效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效应对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地区金融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了时空分异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多数沿海地区两大系统的发展态势及耦合关系均呈现稳健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沿海地区耦合关系失调等耦合裂隙,提出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海洋金融产业集群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与强化金融监管并重、建立区域海洋金融合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6—2016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相关数据,采用聚类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分类,同时利用回归模型拟合各个城市的EKC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关系;各个城市的EKC曲线所呈现出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倒U"型、"N"型和"S"型,也有"倒N"型;从EKC曲线的拐点来看,多数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过EKC曲线的拐点,并且正处于下降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直接碳排放、人均家庭间接碳排放和人均产业间接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总碳排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人均间接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人均产业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直接碳排放增长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和总碳排放都呈显著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宁夏>新疆>上海>浙江>青海>北京,甘肃最小,总碳排放增长幅度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吉林最低;总碳排放在大部分年份呈正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M"形波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物消费总碳排放存在高高型和低高型两种,且2000年及以后高高型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最后,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对如何降低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厘清黄河流域各省区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空间转移路径,对制定该区域的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2012年、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侧、消费侧及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分析了该流域产生隐含碳的关键产业和地区、隐含碳转移的地理源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整体隐含碳排放生产侧大于消费侧,2012—2017年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碳排放呈不断增长趋势。②黄河流域9省区内需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调出与调入隐含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③黄河流域9省区输出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江苏、广东、浙江,输入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黄河流域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具有地理邻近效应。④黄河流域区域内合作减排比各省区单独减排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3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水资源相对效率,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设区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静态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3年福建省水资源年平均利用效率几乎没有变化;在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平均可削减率分别为10.26%、9.61%;TFP指数呈倒"S"型,但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水资源相对效率高于内陆地区,年均增长率小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4—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及我国东、中、西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三大经济区自身与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呈"U"型关系,中西部则呈倒"U"型关系,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现出协同效应,中部地区尤为突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多元化跨区域的环境政策,将有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结合秦皇岛沿海地区自身区域条件,开展野外作业并进行必要的试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初步查明了秦皇岛市沿海地区浅层地热能条件及分布规律。针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及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秦皇岛沿海地区的应用适宜性进行分区,作出资源评价。经分析,西南部沿海戴河流域以南,第四系松散盖层发育地区相对适宜浅层地热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在积极地谋求低碳化转型,政府承诺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并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控制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制度,而电气化又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电气化与碳强度的关系对政策设计和制定碳强度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碳排放强度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假设。本文以中国199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进行假设检验,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空间效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电气化与碳强度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形的EKC关系,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空间因素后仍然稳健。EKC曲线的拐点在不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位于电气化水平为10.52%的位置,在考虑了空间因素后略微后移到10.81%。截至2016年,所有省份的电气化水平均处于EKC拐点的右侧,即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将对碳强度下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一般与空间特征,本文对电气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与海水入侵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引发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沿海地区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加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2016年7月经科技部批复正式立项"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与海水入侵防治研究"(2016YFC0402800),以不同类型海岸带的海水入侵发生、演化、防治与地下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粤东沿海地区的概况、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基础上,结合粤东沿海地区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构思:扩大区域开放与协调、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及人口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CO2库兹列茨曲线研究不同,用碳生产率替代人均GDP,探索碳生产率与人均碳排放的函数关系,预测了我国碳排放的拐点。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碳生产率与CO2排放的关系。这种"倒N型"的演化特征表明,中国碳生产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3368时,达到第一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4861时,达到第二个拐点。  相似文献   

19.
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峻,海水利用成为解决这些地区淡水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介绍北方沿海地区海水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各种海水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北方沿海地区的海水利用水平.同时指出,沿海地区不但要注重海水资源的开发,也要兼顾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沿海地区环境发展压力着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当前沿海地区环境资源状态,构建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3年11个沿海地区省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沿海地区的环境协调度指标。结果表明:环境保护水平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湿地面积、资源利用率和政府投入对环境保护的程度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程度与PSR模型的协调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今后应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